李會敏 ,左新河 ,謝敏 ,趙勇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2.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 430061;3.湖北省中醫院,武漢 430074)
甲狀腺囊腫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類疾病,約占甲狀腺結節的5%~20%[1],指的是囊性結構體積占50%以上、呈海綿狀改變的結節,主要由于甲狀腺結節局部組織缺血、壞死、變性,間質內瘀血水腫,液體積聚而形成囊腫,常表現為頸前一側或雙側包塊,觸之柔軟,按之有囊性彈動感,局部皮膚色澤、溫度正常。西醫對于腫大的甲狀腺采取全切或次全切手術治療,但因其破壞大,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發生率也相對較高,經濟費用高,患者不易接受。而超聲引導下局部硬化治療,部分患者有畏懼心理,目前并非甲狀腺囊腫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一定臨床療效。熱消融法對操作有嚴格的要求,有局部出血、疼痛等并發癥,其優點是恢復快,損傷小。中醫認為該病屬于“癭病”“癭瘤”,常以理氣化痰、活血祛瘀等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等為治療方法,有一定療效且患者容易接受。
左新河教授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湖北省陳氏癭病流派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中醫院甲狀腺診療中心主任,長期從事甲狀腺疾病的治療與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在跟師學習過程中,發現左教授善于運用藥對治療甲狀腺囊腫,現總結如下。
甲狀腺囊腫,古代中醫對其沒有明確的記載,屬于“癭病”“癭瘤”的范疇。左教授認為其發病與情志因素、飲食水土、體質因素有關,長期憂郁,故氣機郁滯,肝木失于調達,津液不行,凝聚成痰,或長期居住于高山地區,水土失宜,或濕阻脾胃,脾胃運化不得,濕邪內生,痰凝頸前,痰凝日久,血行不暢,故可形成氣滯、痰凝、血瘀等病理產物,壅結于頸前。甲狀腺囊腫中醫病機應分虛實,實證以氣滯痰凝、痰凝血瘀、瘀水互結為主,而虛證以脾虛濕盛、陽虛痰凝為主。
2.1 浙貝母-白芥子 白芥子,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藥性解》言:“其可消瘧癖,辟鬼邪,驅疰氣,除皮里膜外痰涎。”浙貝母,味苦、性寒,功能清熱化痰止咳,用于風熱咳嗽、痰火咳嗽、瘡毒等病證。皮里膜外之痰,或因寒濕凝滯,或熱毒煉化,留于肌膚、臟腑而形成頑痰、“膠痰”,則為結節、癰、癥瘕。白芥子、浙貝母辛苦配對,加強辛開苦降、開暢氣機、調理肝脾的作用,氣機通暢,則水液無以停聚,無痰可生,兩者寒溫并用,一寒一溫,寓補于消,使治療范圍擴大,寒痰、熱痰均可治,加強化痰、祛痰、豁痰之力,且消痰散結不傷正,也可用于寒熱錯雜性癭瘤,對于囊液呈膠質、黏稠質地時,久病入絡,形成痰核,可運用于此藥對,消頑痰散結腫。白芥子雖辛溫而不燥,久服而無弊,與浙貝母相互制約,此藥對亦可用于虛人體質如老年等患者。
2.2 法半夏-瓦楞子 半夏,《中國藥典》記載其性溫,味辛,有毒,歸脾、胃、肺經。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本品溫燥,治脾不化濕、痰涎壅滯所致的痰多等癥,其辛散消痞、化痰散結,用以治癭瘤,左教授常用法半夏,其燥濕化痰之功效較強。瓦楞子,為蚶科動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貝殼,味甘,咸,性平,入肝、脾、胃經,主治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主瘰疬、癭瘤、癥瘕痞塊、頑痰久咳、胃痛吐酸等,可內服外用(《中華本草》)。半夏燥濕辛散,瓦楞子消痰軟堅收澀止痛,加之海洋生物含碘量較足,兩者辛散有度,軟堅使頑痰軟化再加以溫燥濕痰,并行氣降氣,消法、溫法合力攻之,重在化痰散結,加強祛痰之力,對于缺碘且囊液質地膠著的甲狀腺囊腫可以運用。左教授認為甲狀腺囊腫多因濕邪所致,肝失疏泄,脾不得運化,水液代謝失調,遂日久成痰濕,痰濕日久成頑痰,壅聚于頸前,形成頸前包塊,故需化痰散結,加以燥濕、軟堅消痰[2]。
2.3 三棱-莪術 三棱,《本草拾遺》記載其苦、平,歸肝、脾經,有破血逐瘀、行氣止痛功效。莪術,《藥性論》言其辛、苦、溫,歸肝、脾經。破血逐瘀、行氣止痛之功效。破血之力三棱更甚,莪術行氣止痛之效更強,兩者相須為用。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言:“三棱、莪術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雖堅如鐵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開破之品轉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術獨具之良能也。而耳食者流,恒以其能消堅開瘀,轉疑為猛烈之品而不敢輕用,幾何不埋沒良藥哉。”兩藥配對,則相須而用,破瘀散結之力更佳,可療一切血瘀氣結,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經閉經痛、心腹諸痛及飲食積滯、胃脘脹痛等病證。現代藥理學表明,三棱、莪術具有抗血栓、抗炎、鎮痛、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其藥對抗腫瘤可從細胞凋亡方面發揮功效[3]。有研究表明,三棱-莪術與白細胞介素(IL)-6合并用藥后誘導MCF-7細胞凋亡的作用明顯增強,三棱-莪術提取液對A549、MCF-7細胞的凋亡作用比單獨用藥的作用更強[4-5]。甲狀腺囊腫不易發現,多數患者發現已患病日久,日久必瘀,表現為頸前觸之質地稍韌,甲狀腺囊腫囊液為暗紅色,舌質暗淡,脈弦澀,以三棱、莪術為藥對,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取其活血逐瘀之效,囊腫得消。正合張錫純“三棱、莪術治瘀血以徐徐緩消”之意。
2.4 夏枯草-貓爪草 夏枯草,辛、苦,寒。歸肝、膽經。《神農本草經》言:“清肝明目,散結解毒。主目亦羞明,目珠疼痛,頭痛眩暈,耳鳴,瘰疬,癭瘤,乳癰,痄腮,癰癤腫毒。”夏枯草氣雖寒而味則辛,凡結得辛則散。其苦能泄降,辛能疏化,善于宣泄肝膽木火之郁窒,而順利氣血之運行。貓爪草,甘、辛、溫,歸肝、肺經,化痰散結,解毒消腫。《河南中草藥手冊》言其可治瘰疬,取貓爪草、夏枯草適量,熬制成膏,貼患處,或水煎服。夏枯草中主要包含三萜及其皂苷類、甾醇類、黃酮類、香豆素類、有機酸類等,夏枯草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炎、免疫調節等作用[6]。研究表明,夏枯草可以通過抑制腫瘤細胞轉移,促進其凋亡,通過誘導甲狀腺癌TPC-1和FTC-133細胞系凋亡以及下調TC-1和FTC-133中的B細胞淋巴瘤-2表達,從而在甲狀腺癌治療中發揮作用[7]。貓爪草主要化學成分為有機酸類、糖類、黃酮類等,具有抗腫瘤、抗結核、調節免疫、抑菌、保肝、抗氧化等作用。研究發現,貓爪草醇提取物、皂苷成分、脂肪酸等可以抑制腫瘤[8]。王愛武[9]發現貓爪草提取物抑制癌株生長,誘生腫瘤壞死因子。夏枯草、貓爪草相須為用,均可辛散,疏肝理氣,宣通氣血,散頸前壅結,散肝木之火,兩者相輔相成,常用以散癭腫、瀉肝火、化痰結。可水煎服,亦可外用貼敷頸前,內服外治均可,以期療效。
2.5 橘核-荔枝核 橘核,苦、平,歸肝、腎經,理氣,散結,止痛。荔枝核,甘,微苦、溫,歸肝、腎經,行氣散結,祛寒止痛。《本草綱目》記載其“行散滯氣。治頹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研究表明,橘核、荔枝核具有抗腫瘤、鎮痛等藥理作用。橘核與荔枝核均屬理氣散結止痛類藥物,兩者氣血合治[10-11]。橘核多入氣分,善于行肝中之結氣。荔枝核辛苦而溫偏入血分,善溫肝經之寒,而行血中之滯,且兩者均為果核之類,質沉重而主降下,行足厥陰肝經。兩藥相須合用,具有較強的理氣散結止痛作用。氣血不行,不通則痛,加以橘核、荔枝核可以疏肝行氣,通利氣血,氣血同治,散結止痛。兩者合用,出自于《沈氏尊生書》的荔枝橘核湯,用于治療小腸疝氣之方,但左教授亦用此治療甲狀腺囊腫伴頸前疼痛或刺痛,甲狀腺囊腫患者大多素肝氣不舒,此藥對正好氣血同調,調暢肝木并止痛力強,標本兼治。
2.6 海藻-昆布 海藻,苦、咸、寒、無毒,入肝、胃、腎經。主治消痰軟堅散結,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曰:“其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雷鳴,下十二水腫。”昆布,咸、寒、滑、無毒,歸肝、胃、腎經,《本草別錄》言其“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瘺瘡”。與海藻同功,兩者常相須為用,同為咸寒之品,咸能軟堅,寒能清熱,加強軟堅散結、清熱消癭之功。在治療癭瘤瘰疬方面,《醫宗金鑒》海藻玉壺湯、《外臺秘要》昆布丸等專方中,均選用了本藥對,此藥對應用的方劑在古代方劑總數的頻次占56%[12]。兩者均為富碘中藥,可用以治療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狀腺腫,高天舒等[13]研究表明去除富碘中藥的復方甲狀腺腫塊恢復不如富碘中藥組,有研究顯示,富碘中藥在復方中使用未造成對碘缺乏機體甲狀腺損傷,且消癭散結作用明顯好于碘酸鉀,可能與富碘中藥在復方中使用,有其他藥物成分的佐制有關[14]。左教授認為根據甲狀腺囊腫辨證用藥,運用本藥對并加以理氣、活血等中藥構成中藥復方,療效更佳。
2.7 仙鶴草-側柏葉 仙鶴草,苦、澀、平,歸肺、肝、脾經。收斂止血,止痢,殺蟲之功效。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帶下、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傷出血(《中華本草》)。《偽藥條辨》載:“治瘰疬。”《百草鏡》言:“下氣活血,理百病,散痞滿;跌撲吐血,血崩,痢,腸風下血。”側柏葉,苦、澀,寒。歸肺、肝、脾經。主涼血止血,生發烏發(《中國藥典》)。《藥品化義》記:“側柏葉,昧苦滋陰,帶澀斂血,專清上部逆血。”《醫林纂要》亦言:“泄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左教授認為兩味藥均為止血要藥,且均入肝經,足厥陰肝經“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肝經絡頸前,本藥對循經入藥,兩者合用,可泄肝熱,加強止血之功,仙鶴草可調補氣血,側柏葉味苦性寒,有傷中礙運之弊,只取暫用,不宜久服。當甲狀腺囊腫出現囊內活動性出血時,可加以本藥對加強止血之功。
2.8 瞿麥-澤瀉 瞿麥,性寒,味苦。歸心經、小腸經。利尿通淋、破血通經。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有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之功。《神農本草經》載:“主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兩者見于《外臺秘要》瞿麥方,瞿麥利尿,兼破血通經;澤瀉善于逐三焦、膀胱之水。兩藥合用,相使相輔,活血利水,使濕從小便而去。左教授認為一部分患者甲狀腺囊腫同時伴隨頸前刺痛、舌暗等瘀水互結證,可活血利水,有形濕邪遂有去路,頸前腫塊便緩緩消去。
患者男性,73歲,退休。初診:2017年5月11日。主訴:發現頸前包塊3 d。患者于3 d前無明顯誘因發現頸前包塊,遂于當地醫院就診,完善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左側葉囊實性包塊(約4.7 cm×2.7 cm×3.2 cm),甲狀腺功能5項正常。診斷為甲狀腺囊腫,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拒絕,遂來本院進一步就診。現訴頸前腫脹,時有頸前隱痛,偶吞咽不適,無呼吸不暢,伴嘔吐痰涎,口干,肢體沉重。查體:甲狀腺Ⅰ°腫大,左葉可觸及包塊,質地中等,表面光滑,無壓痛,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舌暗,苔白膩,脈弦滑。中醫診斷:癭病,痰凝血瘀證。西醫診斷:甲狀腺囊腫。治法:化痰散結,活血祛瘀。處方:法半夏15 g,郁金10 g,瓦楞子 15 g,夏枯草 15 g,貓爪草 10 g,穿山龍15 g,鬼箭羽 15 g,生地黃 10 g,丹參 15 g,玄參10 g,炙甘草 10 g,玉竹 10 g,葛根 10 g。
2診:2017年6月29日,患者訴頸前腫脹感、刺痛較前緩解,偶吞咽不適,口干較前緩解,無明顯呼吸不暢,無發熱惡寒、頭暈頭痛、胸悶胸痛、脘痞泄瀉等不適,舌暗苔白,脈弦滑。處理:1)守原方,繼予以水煎服。2)予以院內制劑活血消癭片6片,每日2次治療。
3診:2017年9月28日,患者訴頸前腫脹感、刺痛較前緩解明顯,仍有口干,偶有吞咽梗阻感,無明顯呼吸不暢,神清,無胸悶胸痛、胃脘不適、下肢水腫等,夜寐一般,食欲可,二便未見明顯異常,舌暗苔白,脈弦滑。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左側葉混合性包塊(4.0 cm×2.8 cm×2.2 cm)。處理:1)守原方。2)繼予以院內制劑活血消癭片6片,每日2次治療。3)囑患者情志舒暢,戒焦慮。
4診:2017年12月28日,患者訴頸前腫脹感好轉,仍有口干,偶有吞咽梗阻感,無明顯呼吸不暢,神清,精神可,夜寐欠佳,多夢,食欲可,二便未見明顯異常,舌暗紅苔薄,脈弦滑。輔助檢查:甲狀腺功能5項正常,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左側葉混合性結節(2.32 cm×1.34 cm)。處理:1)守原方去葛根,加天冬 15 g,首烏藤 15 g,酸棗仁 15 g。2)繼予以院內制劑活血消癭片6片,每日2次治療。3)囑患者保持作息規律、情緒穩定,適當予以導引運動。
5診:2018年3月18日,患者訴頸前無明顯腫脹感,訴口苦、口干,多夢,偶有吞咽梗阻不適,無呼吸不暢,神清,精神可,食欲可,二便可,舌暗紅苔微厚,脈弦。處理:1)調整中藥處方:郁金10 g,法半夏 15 g,瓦楞子 15 g,夏枯草 15 g,貓爪草 15 g,玄參15 g,酸棗仁 20 g,柏子仁 15 g,生地黃 15 g,牡丹皮15 g,丹參 15 g,川芎10 g。2)繼予以院內制劑活血消癭片6片,每日2次。
6診:2018年4月19日,患者頸前無明顯疼痛及腫脹不適,吞咽梗阻感、口干較前緩解,食欲、二便可,夜寐可,余未訴其他特殊不適。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5項均未見異常,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左側葉結節伴鈣化(TI-RADS3類,大小1.6 cm×1.1 cm)。遂停藥觀察。
2019年2月21日患者定期復查甲狀腺彩超示:左側葉實性結節伴鈣化(TI-RADS 3類,1.23 cm×0.84 cm)。經治1年,患者頸前包塊緩解明顯縮小,遂囑患者定期復查甲狀腺功能及甲狀腺彩超,繼續停藥觀察,保持情志調達、作息有節。
按語:甲狀腺囊腫屬于中醫“癭瘤”“肉癭”之范疇。左教授認為,本病女性多發,情志不遂,肝氣郁滯多為誘因,濕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肝郁失于疏泄,脾土運化失職,水液代謝失常,阻于頸前是本病發病的重要機制。濕邪侵襲,易困脾氣,傷人陽氣,脾運化失常,水液代謝失調,氣機不利,氣郁痰阻,痰水互結,患者為老年男性,痰濕日久,病久必瘀,遂予以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為主要治則。
半夏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癭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臨床常用法半夏,取其燥濕之力強而溫性較弱。瓦楞子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咸能軟堅,消頑痰,常用治癭瘤,瘰疬。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辛散苦泄,既能活血祛瘀,又能疏肝以解郁,可與丹參相伍,加強活血祛瘀之力。夏枯草辛以散結,苦以泄熱,有良好的清肝火散郁結的作用,治癭瘤瘰疬,常與昆布、玄參等同用,如夏枯草膏。貓爪草化痰散結,解毒消腫。穿山龍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止痛,止咳平喘,取其活血利濕之效。鬼箭羽破血通經,活血化瘀。
患者要求中藥治療,且服藥規律,堅持傳統中藥煎煮。期間貫穿始終的還有院內制劑活血消癭片的使用。活血消癭片是中藥復方制劑[15],功效為活血通絡,消癭散結,其中由蜣螂蟲、土鱉蟲、蜈蚣、莪術、王不留行等中藥組成,其中蜣螂蟲活血破瘀,土鱉蟲、蜈蚣解毒通絡、散結消癥,莪術行氣破血消積,王不留行活血散瘀。活血消癭片為中成藥,服用方便,容易被患者接受,簡單方便,安全有效。患者多次復診期間,未訴其他特殊不適,故方藥基本一致,后期伴有多夢、夜寐欠佳,四診合參,考慮服用藥物時間長,情志失調,故予以情緒開導,并加酸棗仁、柏子仁等藥物養心安神,去掉破血力量較強的鬼箭羽、穿山龍等藥物,調整為生地黃、牡丹皮、川芎等藥物調暢氣血、活血祛瘀,避免傷陰太過。經治療后患者頸前包塊明顯縮小,甲狀腺B超最大腫物直徑>60%,已達到臨床顯效[15],故予以停藥觀察,囑患者定期復查。
甲狀腺囊腫,實證以氣滯痰凝、痰凝血瘀、瘀水互結為主,而虛證以脾虛濕盛、陽虛痰凝為主。在臨床工作中,采取常用藥對來治療,對于辨證因“痰”所致,囊液質地清晰或質地膠著、可黃綠色或褐色、寒熱錯雜或寒或熱痰所致的囊腫可用浙貝母、白芥子。法半夏、瓦楞子燥濕化痰散結軟堅,消頑痰;肝木不疏,木火煉痰者且可選用對藥夏枯草、貓爪草來瀉肝理氣化痰散結。海藻、昆布可用于典型的缺碘性甲狀腺囊腫,消痰軟堅散結力強,也可用于瘀水互結型甲狀腺囊腫。當患者明顯有血瘀表現,或囊液呈暗紅色、褐色,抽囊液有血塊,頸前隱隱刺痛,囊腫質地韌者,可選用三棱、莪術破血通經;囊液褐色質稍清晰,可選用瞿麥、澤瀉活血利水。若患者頸前疼痛,可加以橘核、荔枝核理氣止痛;疼痛較劇烈,囊腔示活動性出血可予以仙鶴草、側柏葉止血。臨床中,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合理選用藥對,易取得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