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徐英波,張永國,李吉發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冷軋作業部,河北唐山 063200)
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耐蝕性要求越來越高,熱鍍鋅是提高板帶產品耐蝕性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表面鍍鋅涂層表面質量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合格率和表面等級,其中,漏鍍是最常見的致命缺陷之一[2]。探索不同區域爐輥、不同工況下軸承座油位的變化規律,尋找出合理的加油量,在設備正常運行的前提下,保證不會因潤滑油過多進入爐內導致帶鋼表面出現漏鍍缺陷。
某連續鍍鋅線退火爐由DREVER 公司設計,爐輥裝機量為36 根(圖1),軸承潤滑為稀油潤滑。在日常設備維護中,對油位的點檢沒有固定標準,長期以經驗為依據管理潤滑作業,過多的潤滑油在油封老化的影響下進入到爐膛內,在高溫作用下潤滑油碳化(圖2),隨著爐內氣流散落附著到帶鋼和爐輥上,導致帶鋼出鋅鍋后表面現漏鍍情況(圖3),嚴重時導致開爐事故。

圖1 爐輥分布

圖2 膨脹節內部油污

圖3 點狀漏鍍
為了準確觀察潤滑油在軸承內實際情況制作了工裝(圖4),使用此工裝代替軸承座端蓋。在輥子運轉過程中,油鏡油位在1/5 位置時,軸承座內油位在軸承底珠1/2;在油鏡油位到達最頂端時(圖5),油位剛好沒過軸承滾珠,因此油鏡油位只要達到1/5 以上,就能保證軸承的潤滑。

圖4 試驗工裝

圖5 爐輥軸承座
油封內徑為170 mm,輥子中心與唇口的距離為85 mm,通過加油測量發現,輥子中心與油位距離≥85 mm 的情況下,油位可保持在下油封唇口以下,就能避免漏油風險。將油加至油鏡最高位,測量輥子中心與油位距離99 mm(圖6),尚未達到唇口高度。在運行狀態下,油位不超油鏡位置就不會有漏油風險。

圖6 油鏡最高位時實際油位
結合以上兩點得出結論:在運行狀態下,油鏡油位在1/5~1的區間內,能滿足軸承潤滑且沒有漏油風險。但在生產過程中跟蹤觀察油鏡位置時,發現油位呈不規則波動,上下波動區間大部分在50%左右,個別爐輥波動較大,波動幅度在90%,波動無規律;加熱段油位波動較大,頻次高,但從噴冷段以后油位波動非常小。油位的波動,會導致點檢員無法通過油位準確判斷軸承座內真實潤滑情況,從而無法保證設備穩定運行。
(1)油品牌號。以爐輥HS6做實驗,使用320 重負荷齒輪油,發現使用320 時,由于黏稠度較低,軸承在轉動過程中將油帶起得較多,且軸承座內油品流動性較大,觀察油鏡油位,波動很大且波動頻率較大,故通過油鏡不能準確判斷油位情況。所以,建議使用黏稠度較高的460 重負荷齒輪油。
(2)油鏡通道。軸承運轉過程中,油位周期性循環流動,軸承將油帶起運轉后流回油槽,再流動進入油鏡通道,此時油鏡油位就會上漲,油鏡通道與油槽液位約呈10°角,所以上漲到一定程度后,油鏡通道稀油會緩慢流回油槽,致使油鏡油位下降,進而導致油位波動。
(3)不同區域的爐輥。觀察爐區不同區域油位波動情況,加熱段輥子因為油溫較高、黏稠度較低,液面流動性較強,致使油鏡通道稀油流動較快,相對噴冷段,油鏡油位波動較大且頻次較高。工作溫度也是導致油位波動的原因之一。
由于客觀原因,油位的波動在爐輥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需要在此前提下摸索出一個合理的加油量,在盡量減少油位波動范圍的同時,便于點檢員跟蹤設備潤滑狀態,避免出現軸承抱死或潤滑油進入爐內的情況發生。
在運行狀態下,由于油位的波動,不能準確反映出軸承座內潤滑油量的多少,導致加油量和放油量較難控制,所以在爐輥靜止狀態下對油位進行計量較為合理。
利用產線檢修機會,選擇對HS3/HS5(加熱段)、SS2/SS4(均熱段)、JCS2(噴冷段)5 根爐輥做實驗(操作側軸承座)。靜止狀態下,將HS3 的油位加至1/2的位置,HS5 加至油鏡頂部位置,SS2 加至1/2,SS4、JCS2 加至油鏡頂部位置。啟車后觀察油位變化,分別在啟車1 h和15 h 節點進行補油。產線起車15 h 后再次觀察油位,油位普遍下降后趨于穩定,原因為油溫比剛啟車時要高,軸承相對帶油量多,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檢修啟車后油位跟蹤
以上實驗得出初步結論,在停車狀態下,對軸承座(排空)初次加油至油鏡1/2 處,運行一段時間后,再對其補充一定量的油,可使油位維持在一個波動較小的范圍內。采用此方法對爐區各段爐輥進行實驗,最終結果見表2。

表2 各段爐輥軸承座總加油量
通過實驗得出爐區不同區域爐輥的加油量,為爐輥潤滑管理工作提供了量化標準。使用該潤滑標準,軸承座中的潤滑油可在保證設備穩定運行的同時,又不會在油封出現問題時泄漏到爐內,可將該油位作為日常點檢標準量化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