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于保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文題
春天一到,萬物復蘇、百花競放。不必說那鮮艷勝火的桃花,也不必說那粉紅如霞的杏花,單是潔白似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們的無邊遐想。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傾其筆力大繪梨花,留下不少經典篇章。看到如此美麗的梨花時,你的腦海中出現了哪些有關梨花的詩句呢?是蘇軾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是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還是陸游的“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驛路梨花》,它的標題正是出自陸游這首《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課文,來看看這一詩句背后是一個怎樣的美麗故事吧。
二、讀一個美麗的故事
師:本單元的大概念是“精心的選材與構思彰顯精神風貌”,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圍繞這兩個目標來進行。請同學們快速略讀課文,標出文中的生字詞,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作圈點勾畫,然后思考: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圍繞“小茅屋”發生了哪些故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面的表格。組長負責主持討論,記錄員填寫表格,一會兒我們來展示大家的討論成果。
(PPT投影表格)
(生討論)(展示小組成果)
師:這組同學寫的是“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他們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現了小茅屋?
生:夕陽西下,他們要趕到山那邊的寨子,如果他們沒有發現這座小茅屋的話就要在山里過夜了。
師:這里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叫作——露宿。注意“露”“宿”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露”有兩個讀音,都有顯現出來的意思,“lù”這個讀音多用于書面語,“lòu”一般多用于口語。“宿”有三個讀音,“露宿”這個詞語中讀“sù”,還有兩個讀音分別是“xiǔ”和“xiù”,可以組詞“一宿”和“星宿”。大家可以把它記在筆記本上。
師:“我們”不僅在這里借宿,還對小茅屋做了什么?
生:修葺小茅屋。
師:注意“修葺”這個詞語的讀音和字形。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我們一定要把基礎打好。這組同學寫的是“瑤族老人主動給小茅屋送糧食”,其他組的同學有沒有補充?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小茅屋嗎?
生:瑤族老人是因為在山中打獵迷路了,這是敘述他之前的一段往事。后面他跟過路人打聽到,原來對門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說在這大山坡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這里借瑤族老人之口交代了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師:“借瑤族老人之口交代了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小茅屋的主人真的是梨花嗎?這個問題我們一會兒一起討論。表格上寫哈尼小姑娘“講述了小茅屋的來歷”,那么她們平時為小茅屋做了什么呀?
生:照料小茅屋。
師:對,表格上“梨花”這一欄同學們填的也是照料小茅屋。“解放軍戰士”這一欄是修建小茅屋。這篇課文的作者彭荊風說過:“一篇作品能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關鍵在于作品是否有新意。”這篇文章在構思上有什么樣的新意呢?
生:文章中一直圍繞著“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懸念來敘述。
師:“我”是怎樣來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的?
生:向不同的人打聽這件事。
師:怎么打聽的?
生:先跟瑤族老人打聽,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又從哈尼小姑娘那里得知小茅屋是解放軍戰士修建的,梨花姐姐看到他們修建小茅屋很受感動,于是自發地來照料小茅屋。
師:是啊,“我”和老余從瑤族老人口中知道小茅屋是梨花姑娘的,又從哈尼小姑娘的口中知道小茅屋是解放軍戰士建造、是梨花姐姐平時照料的。像這樣一個故事中穿插另一個故事、一條線索引出另一條線索、一個人物帶出另一個人物的敘事結構,就是這篇小說采用的——嵌套式結構。
師:那么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生:解放軍戰士
師:解放軍戰士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嗎?
生:只是修建者。
師:那么誰是小茅屋的主人?
生(異口同聲):所有為小茅屋作出貢獻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師:為什么這樣說?
生:解放軍戰士建造小茅屋的目的是給路人避風雨,為了傳揚雷鋒精神;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是為了向解放軍戰士學習,傳承雷鋒精神;哈尼小姑娘是向解放軍戰士和梨花姐姐學習;瑤族老人給小茅屋送糧食,是為了感謝小茅屋的主人。最后“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是向瑤族老人學習。
師:瑤族老人給小茅屋送糧食,只是為了感謝小茅屋的主人?
生:也是在向梨花學習。
師:最終大家都在向誰學習?
生(異口同聲):向雷鋒學習。
師:解放軍戰士向雷鋒同志學習,是小茅屋的最初建造者,是“為人民服務”精神在小說中的最初發起者和踐行者;瑤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們受到小茅屋的幫助,又反過來照料小茅屋,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傳承者;“我和老余”是故事的見證者和敘述者,同樣也為照料小茅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雷鋒精神的進一步體現。所有為小茅屋作出貢獻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小茅屋的精神內核是——雷鋒精神。
三、品一份梨花的詩意
師:既然是寫雷鋒精神,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學習雷鋒精神》,而是用《驛路梨花》呢?再讀課文,畫出課文中描寫梨花的句子,思考“梨花”這一意象在這些句子中的不同含義,小組討論后生成答案,并把討論的結果批注在課本上。
生:請大家看到37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里的哈尼小姑娘傳承了梨花姑娘的雷鋒精神,這朵潔白的梨花更像是在寫梨花依舊盛開。雷鋒精神沒有被磨滅,梨花是課文的線索,貫穿了全文。
師:回答得很好。這里的“驛路梨花處處開”寫出了什么?
生:寫出了雷鋒精神。
師:很好,還有哪里出現了“梨花”?
生:請大家看到27段,“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這里借物喻人,不光體現了梨花的純潔、無瑕,也體現了小姑娘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師:寫了自然界的梨花,也寫了那個美麗的梨花小姑娘。
生:老師,我也找到了這一句,但是與剛才那位同學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這里的梨花也代表著給小茅屋送水送柴的那些路人們,夢里那個身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則是代表著她樂于助人的精神。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非常有見地,關注到了文本的細節。
生:我認為文中的梨花一語雙關,梨花不僅是小茅屋周圍的梨花,還象征著哈尼小姑娘淳樸善良、助人為樂的品格,傳承了雷鋒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她們的贊美之情。
師:非常好,我們來總結一下。梨花在本文中不僅指實際的花朵,更是具有強烈意味的虛指:象征精神的美好和道德價值的美好。這正與我們第二單元所學的象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們在《黃河頌》中學到了“黃河”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本課中的“梨花”也讓自然界的梨花與人物梨花相映生輝、相互映襯,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靈美,巧妙地聯系起來,達到了精神境界的和諧統一,洋溢著濃郁的詩意。
四、傳一種閃光的精神
解放軍在樹林過夜、半夜被大雨淋得渾身濕透的時候,想的不是自己的狼狽,而是為過路人修建一間小屋來遮風擋雨;梨花和哈尼小姑娘們并不需要在小茅屋歇腳休息,卻時常來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用了小茅屋的米、柴火,記掛著要還回小茅屋來;“我”和老余幾乎沒有可能再次涉足這陡峭幽深的哀牢山,卻在離開之前加厚了屋頂的茅草、挖深了房前屋后的排水溝——他們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優待的時候,也想到了別人可能面臨同樣的困境,想到要幫助他人,而且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這就是雷鋒精神。
(PPT出示:雷鋒精神是什么精神?)
生:是樂于助人的精神,是一種有責任心、有擠勁兒的“釘子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生:是一種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
生:是一種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精神。
師:所以雷鋒精神是助人為樂、扶困濟貧,也是見義勇為、甘于奉獻……總之,雷鋒精神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利他精神。
師: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有很多人做出了像雷鋒一樣的感人事跡。你能說說有哪些嗎?
生:抗疫的醫護人員。
生:抗洪搶險的軍人。
生:保衛世界和平的維和部隊。
師:是啊,很多平凡的人為了保護我們、保護這個世界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那么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生:用課余時間參加志愿者活動。
生: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周圍的人。
生:多行善事,小到扶老人過馬路,大到在危急時刻向周圍的人伸出援手,我們要多幫助別人。
師:對啊,無論大事還是小事,我們都要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讓雷鋒精神像驛路邊的梨花一樣,處處開放。這正是“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代代傳”。
五、寫一件身邊的小事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學習了一件事引出另一件事,一個人引出另一個人的嵌套式結構,也理解了“梨花”的象征意義,知道了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讓雷鋒精神代代相傳。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學習雷鋒精神,做新時代好少年。
(PPT投影作業:請聯系自己身邊的小事,選擇一個你認為恰當的事物為象征,以“愛的傳遞”“助人為樂”為主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要嘗試著用嵌套式結構敘事,看看誰寫得好。)
【點評】
這是一節基于大單元大概念教學的青年教師研討公開課,選取的教學文本是《驛路梨花》,統編教材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在經過萃取后,選擇“精心的選材與構思彰顯精神風貌”為本單元的大概念。本節課王曉老師很好地理解了本單元的大概念,圍繞本單元的大概念、大任務設置具體課文的課時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與學習活動,很好地達成了大單元、大概念視域下的單篇課文學習任務,實現了本篇課文的學習目標。
一、大概念選擇精準
大單元教學的首要因素是將單元的大概念提取出來,并將大概念進行精準的逐層分級,再依據教材內容和教材的編排思想設置單元教學目標,在大概念和單元教學目標的統領下設計單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統編教材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核心大概念是“精心的選材與構思彰顯精神風貌”。在提取單元大概念后,教師要依據對本單元具體教學文本的教學解讀,確定教學內容,確定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任務。這節課的教學從單元大概念的提取,再到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再到《驛路梨花》這篇課文的教學,可謂大概念提取準確,大概念層級分解精準,這就為基于大概念的教學奠定了前提。
二、小目標集中聚焦
本節課王曉老師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兩個:1.通過略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的嵌套式結構。2.品讀優美詩意的語言,理解“梨花”在文中的象征意義。這兩個教學目標可謂集中聚焦,因為本單元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主要是略讀,抓住“略讀”這個核心的方法,訓練學生略讀的方法與技能,通過“略讀”將文本基本內容快速掌握。抓住了《驛路梨花》這篇小說獨特的篇性特點——嵌套式敘事結構,圍繞這一構思的特點進行學習。第二個教學目標從品讀文本優美詩意的語言入手,既抓住了文本選材的特點又緊緊圍繞語文的核心素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來展開學習,還與第二單元的大概念“有組織的語言形式、象征性的表達家國情懷”緊密勾連起來,進一步加深了對第二單元大概念的理解,從選材的角度去理解作者選擇在中華文化中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梨花”理解文本要表達的主題,既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又有助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三、實任務方向明確
大單元、大概念視域下,對學習任務群的精心設計是達成學習目標的載體和關鍵,學生的學習任務是課堂有序展開學習的依據,學習任務的設計要有梯度、層級,學習任務群要緊密圍繞大概念、大目標來設計,還要依據這篇課文承載的單元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來設計,也即本篇課文的學習任務群要緊密圍繞本篇的教學目標來設計。基于對這篇文章篇性特征(嵌套式的敘事結構)的精準理解與把握,王曉老師設計了四個學習活動:一、讀一個美麗的故事。二、品一份梨花的詩意。三、傳一種閃光的精神。四、寫一件身邊的小事。
第一個學習活動是對文本信息的梳理,按照文本的脈絡對課文基本內容進行細致梳理,從而建構了學生對這篇課文故事發展的把握,教師緊扣“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懸念來推進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深入。故事的內核逐漸在學生的探尋過程中步步走向深入。教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才引出“嵌套式結構”這個概念,可以說這個概念的引出恰到好處、適時自然,學生對這個概念自然就形成了深刻的理解。這一環節的收束,歸結到“所有為小茅屋作出貢獻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這個論斷上來。
第二個學習活動“品一份梨花的詩意”是圍繞這篇小說第二個重要物象再次對文本富有詩意的語言進行品讀。教師巧妙設疑:“既然是寫雷鋒精神,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學習雷鋒精神》,而是用《驛路梨花》呢?”將學生的思維再次導向文本的深處,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畫出課文中描寫梨花的句子,并思考“梨花”這一意象在這些句子中的不同含義。可以說緊緊抓住了這篇小說結構文本的另一條線索,這條線索是虛實相生的,既有自然界盛開的梨花,也有梨花姑娘,還有我們社會中像梨花一樣美好的雷鋒精神。學生對梨花虛實相生的象征——精神美好和道德價值的美好也就浸潤入心了。教師又巧妙地將“梨花”的象征性與第二單元所學“象征性表達”勾連起來,再一次喚起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體認,又加深了對本單元大概念的深入理解。
第三個活動“傳一種閃光的精神”設計得好,好在沒有脫離文本去大講特講雷鋒精神,而是從具體的事件和具體的細節中發現雷鋒精神。要求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去發現雷鋒精神、發揚雷鋒精神。這就實現了從語言文字到精神文化學習理解的無痕、無縫對接。
第四個活動并沒有將學生學習的任務拔高,而是順勢有方向有目的地遷移訓練,實現了讀寫的完美結合。
四、效與果達成度高
大單元、大概念視域下的課堂教學,課堂的教學成效能否達成,關鍵看有沒有實現大概念統率下的教學目標。從本節課的實施來看,學生用略讀的方式梳理了文本的主要信息,將思維價值點放在了“嵌套式結構”的層進式理解和“梨花”這一物象結構文本的理解上,可謂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