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沛
書信是人際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說得嚴謹點,書信就是以書寫于紙張等文字記錄體上的文字(或圖像)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書信通常由箋文和封文兩部分構成,箋文是寫在信箋上的文字(或圖像),封文是寫在信封上的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文字。書信有一般書信和專用書信兩大類。一般書信主要指私人信件,包括家書以及朋友、同事之間的問候類書信、請托類書信、規勸類書信、借貸類書信、慶賀類書信等;專用書信是指介紹信、證明信、推薦信、感謝信、申請書、請柬等具有專門用途的書信,多用于單位與個人、單位與單位之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相繼出現了電話、電報、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微信等現代化的交流信息的載體。但是,書信作為傳統的傳輸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紙質應用文書,受到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喜愛,它的獨特的傳輸功能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是許多現代化的信息交流載體所難以替代的。這里,為了幫助中學生朋友深入地認識書信的重要作用,學會書信的寫法,茲就書信的演變歷史,書信箋文的寫作格式和寫作要求做些探討,以供中學生朋友參考。
一、書信的前世今生
書信,作為一個聯合式結構的實詞,其詞素“書”,本義是書寫,后轉義為寫出來供交流的文本;詞素“信”,本義為言語真實、誠信,后轉義為消息、訊息。可見,在“書信”一詞中,“書”和“信”,意義是相一致的。其實,今天的“信”,在古代一般都稱為“書”,如李白的《感興六首·其三》,就有“裂素持作書,將寄萬里懷”的句子,其中的“作書”,就是寫信的意思。再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這兩句詩中的“家書”,則是家信的意思。直到明清時代,把“書”稱為“信”的情形才開始出現,如明人范汭的詩《平溪》“欲寄鄉園信,黔南斷雁飛”中的“信”,即是“信件”之意。
在我國的文明史上,書信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字產生以前,書信就已存在,不過是以口口相傳的方法交流信息而已,這種書信叫作“口信”。在文字產生以后,書信的變化就大了,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來看。第一個時期是指紙張出現之前。其時,有些人是以傳遞或交換實物的方式溝通信息,這種實物就是“物信”;有些人是采用刻符的方式溝通信息,因而就產生了貝殼信、甲骨信、絹帛信、竹簡信等多種書信形式。如殷墟出土的第513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邊境傳至京都的“邊報”。第二個時期是指紙張出現之后。據考證,紙張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但由于比較粗糙,還不能用來書寫。所以,其時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寫在竹片上的。紙張直到東漢時期經過蔡倫的改進以后,才被較為普遍地當作書寫文字的材料,從而為書信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質條件。
時代走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信開始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當時一些名人的書信尤受推重,如諸葛亮的《誡子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等。到了唐宋時期,書信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迎來了一片繁榮景象,特別是唐宋八大家的書信作品,如韓愈的《與孟東野書》、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都受到人們的普遍青睞,成了家喻戶曉的散文佳作。進入明清時期,書信領域的“家書”寫作又興盛起來,著名的如《王陽明訓子家書》《鄭板橋家書》《曾國藩家書》等都是古代修身文化和齊家文化的代表性著作。
在古代,因為書信品類繁多,又和人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還為書信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別稱,諸如函牘、信札、尺書、尺素、書翰、文牘、尺牘、尺簡、書函、書柬、書簡、書札、書牘、翰札、簡牘、信件、竹簡、手札、函件、八行書等等,不一而足。
到了“五四”時期,書信開始走上了白話文的道路,白話成為了人民大眾交流思想、溝通信息的重要載體。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書信的種類更在不斷地增多,書信的作用也在不斷地擴大,書信已經成為了人民群眾社交往來和公務活動須臾不可缺少的人際溝通橋梁。在當前的電子信息時代,盡管紙質書信有所減少,但中學生朋友也應從書信的演變史中汲取文化營養,豐富自己的書信認知,提高自己的書信寫作能力。
二、書信的常規格式
有言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書信,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經過歷年歷代人們寫作實踐的不斷改進,遵循著“約定俗成謂之宜”的原則,它的各個部件也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居其位,形成了一套世所公認的常規格式,其箋文一般包括“稱呼、正文、結尾、署名、日期”五項內容。現分述如下。
一是稱呼。稱呼又叫“起首語”,是對寫信對象的稱謂,要頂格寫在信箋首行,后面加上冒號。需要注意的是寫稱呼是有一些講究的。首先,稱呼要寫在首行頂格,是表示對寫信對象的尊重。其次,要根據寫信對象的不同身份采用不盡相同的稱謂。對長輩,對平輩,對晚輩,對師長,對朋友,對上級,對異性,對多人,對集體,稱呼都應根據長幼親疏的不同而各有差異,或是直呼其名,或是加上某些前綴后綴,都要做到恰如其分,既保持禮數,又不失身份。前綴可以是“尊敬的”“敬愛的”“親愛的”之類的形容詞,后綴可以是“先生”“師傅”“姐姐”之類的身份詞語。
二是正文。正文一般包括三塊內容。第一塊是問候語。問候語是禮貌性語言,體現了書信本身和寫信人的文明程度,如“您好!”“春節愉快!”等等。問候語要寫在稱呼下面一行,前面空兩格,常自成一段。第二塊是啟始語。啟始語是“預熱”部分,如“近來一切可好”“久未見面,時在念中”之類。啟始語看似寒暄的話,其實是下面主要內容的“引言”,它能產生親切感,避免直接談主要內容的突兀性。啟始語有時也獨立成段。第三塊是主體文,系正文的主要部分。它可以是敘情說理、辯駁論證,也可以是致賀慰問、勸諭抒懷等等。這一部分,因為內容較多,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楚,主次分明,詳略適當,最好是一事一段,以清晰明快為佳。
三是結尾。結尾又叫祝頌語或致敬語,是正文寫完后寫的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勵的話語,主要是“此致”“敬禮”以及類似的“敬祝”“即頌”“健康”“工作順利”之類。結尾采用這些禮貌性敬頌語,也是書信本身和寫信人文明程度的再次呈現。在寫法上,以“此致”“敬禮”為例,一般可以緊接正文,或者在正文的下一行空兩格寫上“此致”,然后再轉行頂格寫上“敬禮”。“敬禮”后面也可加上感嘆號。有時,不寫“此致”,僅另起一行空兩格寫上“敬禮”一類的祝語、敬語也可以。
四是署名。署名應寫在正文結尾下一行右側三分之一行的地方。有時為了表示親近,署名者也可以不寫姓氏,有時還可在署名前加上“學生”“侄兒”等身份詞語。在署名之后,往往可視寫信對象的不同加上“恭呈”“謹上”“敬上”一類謙語,以表示鄭重和尊敬。
五是日期。日期一般寫在署名的下面一行。有時還可緊接著日期寫上寫信的地址,以備今后查閱。
此外,在箋文寫好以后,如果發現仍有遺漏的事情,或者敘述有欠周全,還可以在日期下面空一行退兩格處予以補寫。補寫的文字前面需加上“又及”或“再啟”等字樣。如果在署名以后,又有親屬或朋友與寫信對象熟悉,也要表達問候之意,還可在署名的下面寫上“某某囑筆致候”一類的話語。
當然,箋文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可以有些差異,但以上述說的常規格式已是眾所認可的成熟的格式,是人人必須遵循的。
三、書信的寫作要求
清末學者嚴復在探討翻譯問題時提出過“信、達、雅”的觀點,被譯界稱為翻譯的“三字真經”。信,是指翻譯要忠實于原文;達,是說翻譯的語言要通順流暢;雅,是說譯文要有一定的文采。不難看出,這三者是分別針對譯文的內容、譯文語言的結構和修辭提出的要求,回答了翻譯“準不準、通不通、美不美”的問題。其實,將這三者移用到書信箋文的寫作要求上來,也是十分妥當的。
先說“信”。前已說及,“信”的本義是“言語真實”“誠信”的意思。作為書信,本來就是人際間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工具,對私的信件,如對親人、對朋友,要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當然必須說真話,袒露心胸,真誠以對,方可實現親朋好友之間的信息共享,思想共通,感情共振;對公的信件,如對上級、對集體,想說明某種事情,表明某種態度,提出某種訴求,也必須尊重客觀事實,說明真實想法,推心置腹,開誠布公,方能取信于對方,準確地達成寫信的目的。嚴復說翻譯要忠實于原文就是“信”,那么,寫信要忠實于事實,表現出真情也是“信”。這種“信”是書信寫作的第一要求,也是至為重要的要求。例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一封言語真實、感情真摯的著名信件。它完美地演繹了“信”字的內涵,體現了英雄本色和兒女情長的和諧統一,是一篇寶貴的愛國主義教材。
再說“達”。“達”的本義是“通達”,常引申為“通曉”之意。嚴復強調譯文的語言要通曉暢達,那么,作為書信,通曉暢達也是必要要求。試想,翻譯文字如果佶屈聱牙,必然味同嚼蠟,不受讀者待見。同樣的,如果書信寫得晦澀難懂,甚至出現一堆語法錯誤,也勢必會讓人產生如啃雞肋之感,絕不會受到收信人的歡迎。因此,寫信一定要努力追求明白如話,曉暢流利,不但要力避語法錯誤,而且要讓語言所承載的真實思想汩汩地溢出以讓人信服,要讓語言所蘊含的真情實感自然地流淌以讓人感動。唯其如此,才能說語言的運用真正達到了“達”的境界。例如,傅雷先生作為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文藝評論家,其語言功底是極其深厚的,但其《傅雷家書》卻看不出絲毫艱澀的痕跡,反而是娓娓道來,明白如話,以談家常的口吻和流暢自然的筆調講述了許多深刻的文藝思想和教育理念,給人們以莫大的啟發和教育,實在是“達”的典范樣本。
最后說說“雅”。“雅”是個多義詞,含有“正確、規范、美好、高尚”的意涵。嚴復說的“雅”,是取用“美好、高尚”之意,強調翻譯還要富于文采,具有美感,才能擁有讀者。書信,要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也必須修飾文字,在“雅”字上下功夫,力求斐然而有文采,才能激起收信人的閱讀興趣,由衷地感到讀信就是一種美感享受,就是一種精神慰藉。因此,“雅”的追求,也是書信寫作的重要要求,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強調書信的語言要“雅”,要有文采,并不是指文辭要多么華美和艷麗,而是說語言要高雅、文雅、莊重和得體,不失瀟灑雅致的風范。例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周恩來分別親筆寫信邀請宋慶齡北上共商國是,其語言就非常莊重高雅。再如,郭沫若、茅盾寫給朋友、同行的許多書信,也都用語典雅,別具文華。
總之,要寫出規范的有質量的書信來,除了要研究書信文化,了解書信的重要性,遵循常規的書信格式以外,探討內容和形式上的“信、達、雅”,無疑也是一種理想的不二追求。中學生朋友學習書信寫作,應該奔著這個目標不懈地努力。
一、例文解析
致顏黎民(節選)
魯 迅
顏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來信,知道那些書已經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說專愛看我的書,那也許是我常論時事的緣故。不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后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鉆在文學里。譬如說罷,古人看見月缺花殘,黯然淚下,是可恕的,他那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當然不明白這是自然現象。但如果現在的人還要下淚,那他就是胡涂蟲。不過我向來沒有留心兒童讀物,所以現在說不出那些書合適,開明書店出版的通俗科學書里,也許有幾種,讓調查一下再說罷。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記,借此就知道各處的人情風俗和物產。我不知道你們看不看電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獲美”“得寶”之類,是看關于非洲和南北極之類的片子,因為我想自己將來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極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點見識了。
…………
就這樣的結束罷。
祝你們好
魯迅
四月十五夜
[解析]
《致顏黎民》是魯迅書信的名篇,曾被選入語文教材,還被列為背誦篇目,篇幅雖然短小,卻有著很高的教育價值和學術價值。
原信的正文部分有六個自然段,這里節選的是前面三個自然段。在這三個自然段中,魯迅先生通過答復顏黎民的回信,闡述了他的讀書觀。即讀書要讀多人著作,以拓寬品位視野;讀書要讀多科著作,以拓寬學科視野;讀書要讀興趣著作,以拓寬知識視野。這是魯迅先生長年讀書的經驗總結,他用來指導顏黎民,足見他對青年人的關愛之心是多么熱誠。
另外,這封書信的寫作格式極為規范,完全可以視作樣本。需要特別提起的是,在稱呼上,魯迅先生在顏黎民的姓名后面置一“君”字,雖說這是當時稱呼的慣例,但作為名人的魯迅先生屈尊稱后輩為“君”,可見他的謙虛精神和對后輩青年的尊重態度是多么值得欽佩。
這封信的內容寫作,也完全合乎“信、達、雅”的要求。
首先,和顏黎民的通信是實有其事,讀書觀的陳述是真實思想,這些真實的內容,不正是“信”的表現嗎?其次,關于“達”,魯迅的學力是極為深厚的,但因為這封信是寫給后輩青年的,所以,在語言的運用上,他采用了質樸通俗的風格,好像是在推心置腹地與顏黎民談心,極其親切自然,曉暢明快。這當然就是“達”了。至于語言表達上的“雅”,則主要表現在信中的比喻上,以蜜蜂采花喻示“讀書要讀多人著作”,以今人不應面對月缺花殘而黯然淚下喻示“讀書要讀多科著作”,以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記和電影喻示“讀書要讀興趣著作”,這些都是“雅”的筆調。
總之,短短的一篇書信,可圈可點之處如此之多,非大手筆豈能如此!特別是那個“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的關于要讀多人之書的比喻,已成為讀書指導的經典名言,讓諸多學子受益良多。
二、訓練題
1.查資料,簡述顏黎民的生平。
2.有人說魯迅的這封信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表現在哪里?
1.顏黎民(1912—1947),原名顏邦定,重慶梁平人。1934年,在北平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因“共產黨嫌疑”被捕入獄半年。出獄后任小學教員,以顏黎民署名給魯迅寫信。1938年,到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后到安徽參加民運工作。1947年7月,在華東野戰軍南麻戰役牛頭崮戰斗中光榮犧牲,時為三野二縱隊某團營教導員,化名白銳,被稱為“白銳烈士”。
2.表現在:①用平易質樸的語言闡明重要的讀書觀,構成了閱讀指導的三項原則;②以形象貼切的比喻說明深奧的閱讀原理,已成為閱讀指導的經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