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云霞
好的語文課有無標準,王君老師的《春天不會生氣》可稱之為典范。王老師的這節課中,其亮點主要表現在巧妙的移情之法、嚴謹的環節過渡、辯證思維的訓練三個方面,尤其是她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追加了育人之功用,使課堂的價值最大化。本文就與大家共賞之。
把學生快速帶入課堂狀態,讓其大腦與老師保持同步,這是很多老師都在探究的教學難題,而王老師的“換位思考,移情入境”之法,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同學們讀完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后,王老師問:“同學們,假如春天有感情,假如你就是春天,你看到朱自清筆下的‘自己沒有任何缺點,你心里會是什么感覺?”學生:“我會非常自豪。”三言兩語讓學生進入了自我催眠的閱讀狀態,快速轉換了身份。為繼續引導同學們感悟豐子愷筆下的《春》,王老師又是這么說的:“可是我想告訴你們,別高興得太早了,也有人會不喜歡你,會挑你的刺兒。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叫豐子愷的漫畫家,他的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就在挑你的刺。”不知不覺間,同學們便與“春”融為一體,進入到了豐子愷的《春》的意境之中,急著一睹豐老是如何挑自己“毛病”的。在后面的二、三、四模塊中,王老師又都用了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移其情入課堂之境,可謂妙哉!
從課堂結構設計角度分析,王老師的這節課分四個環節,其銜接過渡都是非常巧妙的。
課堂前兩個環節,第一模塊描寫的“春”屬于自然景物,第二模塊描寫的“知了和螞蟻”屬于自然生物。王老師是這樣過渡的:“剛才我們分析的是自然之景,現在我們來一起研究‘動物。”自然之景連接課堂的第一模塊,屬于承上;“動物”連接下文要學的內容,屬于啟下。過渡用語樸素之極,但因位置放得恰到好處,其平凡中自然而然多了幾份精彩。文本二、三模塊之間亦是如此,王君老師:“我們再往前走一步,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一些類似的現象。2016年有一熱點事件,一小學生為女老師撐傘而引起爭議,你們怎么看?” 平常一句話,過渡自然,親切又不刻意。在三、四模塊之間,王老師:“其實今天的這節課,同學們也會有一些爭議,比如你覺得王君老師的這節課是語文課嗎?”一個“也”字,無形中完美過渡。四個模塊間可謂是層層遞進、層次分明。
給學生授業、解疑固然重要,但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人生與社會”更為重要。為了訓練學生的“全面辯證”思維,王君老師可謂煞費苦心,她把文本分為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地來引導、教育學生。
(一)一切 “景語”皆是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現
第一模塊三篇寫 “春”的文章中,朱自清對春是贊美、喜愛的;豐子愷則是有褒有貶,他不喜歡暮春之前的春;李煜對春的愁情則是最濃烈的,僅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便讓人無法釋懷。究其原因,朱自清的這篇文章大約寫于1933年,此時朱自清剛從歐洲旅游歸國,剛與陳竹青女士結成美滿姻緣并喜得貴子,剛擔任清華大學的文學系主任,可謂愛情、得子、事業三豐收,三個“剛”字完美詮釋了什么是幸福。而豐子愷作為一名畫家,他主要是以“能否讓畫家創作出漂亮的作品”為主要標準來衡量春的好壞。暮春后,草木百花相對較為茂盛,其作畫的效果自然勝于暮春以前的風光,因此他不喜歡暮春以前的春。李煜作為一個亡國之君,被囚于高墻之內,任何奇麗的景色在他面前都無美可言,他擁有的只是如江水般綿綿不絕的 “愁”情。
(二)一切 “物語”皆是人之不同思想的表達
為了進一步強化同學們的 “全面辯證”思維,王老師在第二模塊中選取了題目同為《知了和螞蟻》的兩則寓言故事。一則中,螞蟻因勤勞而得到肯定;另一則中,螞蟻卻因過于勤勞而成了貪得無厭的象征。原因何在?時代不同,人們的價值觀也有所區別。17世紀的社會,物質匱乏,所以拉·封丹筆下勤勞肯干的螞蟻是被贊揚的對象;21世紀的今天,豐衣足食,財富有余,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不再那么狂熱,精神追求已上升到了主要位置。相同的行為,時空一轉,對其評價的結果卻走向兩個極端。一切“物語”的區別,皆因人的思想認識的不同所致。作為學生,只有具備更廣闊的視角,學會辯證思考,才能包容不同的思想。
(三)一切 “人語”皆是人之不同立場的折射
以上兩個模塊,“景”與“物”距生活終究太遠,說服力始終有限。所以,在第三個模塊中,王老師選取了2016年的網絡熱點“春游時一男生為小學女老師撐傘的爭議事件”來讓同學們思考探究。一些常被老師批評的學生認為這是在懲罰學生;一些常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認為這是師生間樸素而又純凈的愛;一些具有公主夢的女生則認為這是男生應該做的;還有些思維靈活的同學認為以上情況都有可能。各抒己見,幾番爭執后,王老師順勢做了總結:人之立場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便不同,很多的答案便不能被統一。此時,同學們再次看待網絡爭議時,思維便更加辯證,更加全面了。
以上幾條,便是本節課的閃光之處,其最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它教會了同學們如何多角度看待有爭議事件”。授業與傳道并重,是本節課的創新之處,更是王君老師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