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揚 藍東杰 廖巧玲



文章以某山區公路隧道施工為背景,針對隧道在開挖過程中出現的塌方、涌泥等現象,采用C6超前鉆探技術全面探測前方溶洞溶腔規模、大小、形狀以及圍巖情況,在初支變形段增設護拱,采用大管棚及小導管對溶腔段進行注漿加固處理,并施作止漿墻,后續對溶腔泵送C25混凝土進行加固,在規定時間內安全有效地處治了突泥病害,無安全事故發生,效果顯著,確保隧道順利實現貫通。
隧道工程;突泥;超前鉆探;處治技術;監控量測
U457+.2A210743
0 引言
隨著經濟需求的不斷增長,全國高速公路建設迅猛發展,隧道的修建技術越來越先進成熟,可穿越的地質條件也日趨復雜。某高速公路工程位于廣西河池山區,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有高地應力、大變形、大滑坡、危巖、崩塌、巖溶、涌水等多種不良地質風險,隧道在通過斷層帶、溶洞溶腔段時,極易出現坍塌、突泥突水等現象。本文以某山區隧道出現突泥現象為背景,為確保隧道溶腔的整體穩定性,在初支變形段增設護拱,采用大管棚及小導管對溶腔段進行注漿加固處理,并施作止漿墻,后續對溶腔泵送C25混凝土進行加固,在規定時間內安全有效地處治了突泥病害,無安全事故發生,效果顯著。
1 隧道病害說明
某山區隧道為廣西某高速公路關鍵性工程,左洞起止樁號為ZK450+753~ZK453+686,設計長度為2 933 m,最大埋深約為359 m(ZK452+200處)。當隧道左線施工至掌子面ZK451+831(埋深233 m處)時,發生塌方、涌泥、拱架損壞等災害。第一次涌泥至ZK451+799段,長32 m,涌泥量為1 267 m3;第二次涌泥至ZK451+760段,長71 m,涌泥量為4 000 m3。
現場情況如下:
(1)2019-10-24開挖至ZK451+819段左側遇到溶洞,經四方勘查現場后,將該段襯砌支護類型由S4-B變更為S5-A。
(2)2019-10-30開挖至ZK451+824段,左側掌子面近邊墻部位揭露半填充性溶槽,沿隧道縱向延伸2 m,寬約3.5 m,左側邊墻涌水。
(3)2019-11-04開挖至ZK451+831段,出渣過程中掌子面頂部塌落石頭,將拱架、鋼筋網片、連接筋等壓壞,從掌子面往外數第二榀拱架也出現變形。
(4)2019-11-05掌子面繼續往外涌泥,ZK451+825~ZK451+831段拱架發生嚴重的變形和垮塌。
(5)2019-11-10又發生塌方、突泥,塌方體繼續外涌至ZK451+780段的位置。
(6)2019-11-19實施回填反壓,并組織了超前鉆孔等工作。
2 C6超前鉆探
根據隧道出現的突泥現象,項目引進C6鉆機,對該隧道進口左洞ZK451+817~ZK451+873段(長度為56 m)進行鉆孔探測,從隧道進、出口兩端全面探測前方溶洞溶腔規模、大小、形狀以及圍巖情況(見圖1)。
進口端探測結果為:圍巖以中風化大理巖為主,硬度與掌子面接近。較完整-較破碎,裂隙不發育或少量發育,但溶蝕空腔尺寸較大、分布范圍較廣,特別是隧道上方分布較為密集,且溶洞內部充填軟泥碎石,含一定地下水。整體穩定性較差。推斷圍巖等級為Ⅴ級。
出口端探測結果為:圍巖主要為中風化大理巖,局部夾較軟層,硬度與掌子面接近。較破碎-破碎,溶蝕裂隙或溶腔發育,裂隙及巖層內部結構面間泥質充填,裂隙最大開度約為0.8 m。掌子面左部至中部10~24 m(ZK451+860~ZK451+846)段疑似存在泥石充填型溶洞;局部疑似存在泥石充填型溶腔以及溶蝕密集發育區。局部地下水有一定發育。該段完整性較差,且結構面間泥質充填、結合較差,整體自穩性較差,巖土體易發生掉塊或坍塌。
3 突泥處治技術
根據C6超前鉆探結果(圖1),制定突泥處治方案(圖2),總體思路為先注漿穩固再進行側導洞開挖掘進并加強支護(見圖2),開挖施工分為七個步驟:
3.1 泵送混凝土
在掌子面施工前,預先封閉掌子面ZK451+831,利用現狀回填反壓平臺,鉆2~3個孔對溶腔泵送C25混凝土,泵送過程中應記錄泵送壓力等情況。
3.2 導洞開挖前進行徑向補強注漿
注漿施工前應進行工藝性試驗,確定注漿壓力、擴散半徑等注漿參數。注漿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灰水比為1∶0.8,摻入水玻璃含量為水泥用量的3%~5%(水玻璃規格為35°Bé,模數為2.6)[1],注漿壓力為0.6~1.0 MPa,終壓為6.0 MPa,要求擴散半徑≥0.75 m,開挖過程中應驗證漿液是否達到要求擴散半徑。注漿結束標準以注漿終壓和注漿量確定[2]。
3.3 第一階段施工
(1)采用側導洞清淤(反壓體)至ZK451+826段。
(2)護拱施工從ZK451+808段開始施作。護拱采用Ⅰ18b鋼架,間距為50 cm;導洞臨時支撐采用Ⅰ25b鋼架@50 cm、C25噴射混凝土25 cm。
(3)管棚施工。
管棚施工開始樁號為ZK451+820,導向管采用127 mm×4 mm鋼管(長2 m)。止漿墻向外輪廓擴挖30 cm。管棚采用108 mm×8 mm鋼花管,間距為50 cm,外插角為10°~15°。采用潛孔鉆鉆孔,鉆孔順序為先拱腳后拱頂,兩臺鉆機同時施鉆;為防止管棚注漿時出現串孔,鉆孔施工時按3孔間距進行,遇硬巖慢速鉆進。使用挖機配合人工頂管,施工時必須有專人負責指揮調度,禁止用力過猛、頂進速度過快。發現頂進阻力較大時,須旋轉頂入。頂進前將管節與聯結絲扣焊接牢固。每孔108 mm×6 mm鋼管一次性頂至設計長度。
(4)施工止漿墻。止漿墻厚2 m,并擴至輪廓線以外0.5 m作為管棚施作空間。構筑止漿墻應根據鉆孔布置,預埋60 mm孔口管,采用Ⅰ18工字鋼作為臨時斜撐對止漿墻進行支撐。
(5)對導洞掌子面前方15 m注漿加固。注漿導管為42 mm×4 mm小導管,導管長度為15 m(不含止漿墻長度),與下一環搭接5 m。注漿按“由外到里、從上到下、間隔跳孔”原則進行施工。要求擴散半徑≥0.75 cm,并根據現場注漿情況確定檢查孔位置,每循環數量≥10個。
(6)采用0.5 m進尺上下臺階法開挖支護導洞,上下臺階保證5 m距離。導洞開挖前須進行徑向補強注漿。
(7)導洞上臺階開挖支護至K451+836段,下臺階開挖支護至ZK451+831段。導洞開挖使用開挖臺車輔助施工,開挖時使用小型炮機鑿除巖石。
(8)施工止漿墻,導洞上臺階掌子面前方15 m注漿加固,導洞下臺階開挖至ZK451+836段。
(9)施工止漿墻,導洞下臺階掌子面前方15 m注漿加固。
(10)右側主洞采用上下臺階法0.5 m進尺清淤(反壓體),上下臺階保證10 m距離,同時及時設置護拱。
(11)右側主洞上臺階清淤支護至K451+816段停止,右側主洞下臺階清淤支護至ZK451+806段停止。后續進入第二階段施工。
3.4 第二階段施工
(1)采用0.5 m進尺上下臺階法開挖支護導洞,上下臺階保證5 m距離,導洞開挖前須進行徑向補強注漿。
(2)導洞上臺階開挖支護至ZK451+846段,下臺階開挖支護至ZK451+841段。
(3)施工止漿墻,導洞上臺階掌子面前方15 m注漿加固。
(4)導洞下臺階開挖支護至ZK451+846段。
(5)施工止漿墻,導洞下臺階掌子面前方15 m注漿加固。
(6)右側主洞采用上下臺階法0.5 m進尺清淤(反壓體),上下臺階保證10 m距離,同時及時設置護拱。
(7)右側主洞上臺階清淤支護至ZK451+826段停止,右側主洞下臺階清淤支護至ZK451+816段停止。
(8)仰拱跟進至ZK451+806段。
(9)進入第三階段主洞開挖支護施工步驟。
3.5 第三階段施工
(1)采用0.5 m進尺上下臺階法開挖支護導洞,上下臺階保證5 m距離。
(2)導洞上臺階開挖支護至ZK451+856段,下臺階開挖支護至ZK451+851段。
(3)施工止漿墻,導洞上臺階掌子面前方15 m注漿加固。
(4)導洞下臺階開挖支護至ZK451+856段。
(5)施工止漿墻,導洞下臺階掌子面前方15 m注漿加固。
(6)右側主洞采用上下臺階法0.5 m進尺開挖支護,上下臺階保證10 m距離。
(7)右側主洞上臺階開挖至ZK451+836段停止,右側主洞下臺階開挖至ZK451+826段停止。
(8)仰拱跟進至ZK451+816段。
(9)二襯跟進至ZK451+806段。
(10)重復第三階段主洞開挖支護施工步驟,超過溶洞≥10 m停止。
3.6 初支變形段處理
對于受到突泥已變形的ZK451+816~ZK451+826段,在開挖突泥體后應及時施作護拱。護拱采用Ⅰ18工字鋼,間距為50 cm,并打設長鎖腳穩定護拱,開挖后及時讓護拱落腳。二襯跟進至初支變形段后,可逐榀拆除,更換鋼架。拆除過程中,應加強監測,必要時設置臨時支撐。
3.7 排水設施
(1)深層泄水孔長度≥6 m,孔內插入200 mm軟式透水管,應采用鐵絲或鐵釘固定。
(2)集水井水流采用200 mmPVC管引入中央排水溝,200 mmPVC橫向排水管端部需采用無紡布包裹,設置集水井并在排水段落取消原設計組縱向、橫向排水管,在水量較大處,應加密設置集水井、環向排水盲管。
(3)環向排水盲管采用200 mm軟式透水管,軟式透水管需用無紡布包裹,并采用200 mm軟式透水管接入中央排水溝。
(4)泄水孔深度≥6 m,縱向間距5 m,在溶洞發育、滲水較嚴重段應增設集水井。集水井位置可結合現場實際進行適當調整。
(5)設置集水井處應打設深層泄水孔,泄水孔徑≥200 m,深度≥6 m,通過200 mm軟式透水管將圍巖滲水匯流至集水井,并通過200 mmPVC管與中心水溝相接。
4 監控量測
突泥處治為期半年,在處治過程中為確保施工安全,針對突泥處治段ZK451+811~ZK451+860設置了監控量測點以監測圍巖的變形,監測時間從2020-06-25至2021-01-09。監測主要控制點布置如圖3所示,加密點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布設。
在監控量測過程中,掌子面ZK451+831于2020-09-10達到最大位移5.1 mm。次日,斷面因變形過大,左側拱腰鋼拱架已嚴重變形,初期支護左側混凝土開裂破損,監測測點被破壞。掌子面突泥,圍巖處于急劇變形狀態,有失穩的可能,為確保安全,項目暫停施工,加強支護并做好臨時加固。待處治完成之后,項目恢復監控量測,各段面沉降均趨于穩定且沉降量在規范允許范圍內,如后頁圖4~7所示。
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待圍巖趨于穩定并確保安全步距的情況下,可分段施作二襯。
5 結語
在隧道突泥處治過程中,項目通過引進C6鉆機,從隧道進、出口兩端全面探測前方溶洞溶腔規模、大小、形狀以及圍巖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處治方案;施工處治嚴格按方案執行,處治過程正常、平穩推進;過程中通過加密監控量測點,嚴密監測圍巖的穩定性,以監控量測數據判定二襯施作時間,指導施工工序預防坍塌;后續并未發生突泥、突水現象,隧道左洞順利實現貫通。
[1]張朝斌.隧道二次襯砌裂縫處治技術的應用[J].西部交通科技,2020(2):114-117,137.
[2]胡 勇,柳桂麗.張石高速二期蝴蝶谷右線隧道進口段不良地質治理[J].科技信息,2008(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