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測繪地理信息工作作為國家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前期性、公益性事業,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測繪成果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是政府宏觀調控、區域協調發展、自然資源管理、城鄉建設規劃、資源調查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綜合治理、重大災害防治等各項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礎地理信息支撐。
山西省測繪學會成立于1964年,已經度過了57個春秋,作為全省測繪事業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助推者,伴隨著山西測繪事業一同成長。
早在西晉時期,山西聞喜縣人裴秀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創立“制圖六體”,以“計里畫方”方法繪制地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為中國明代以前制圖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明末清初,西方測繪技術傳入中國。在全國測量天文點時,在山西實測8個點,為實測地圖開創了門徑。后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以山西為中心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各軍分區作戰參謀部門,相繼增設測繪人員,除收集、翻印和修測山西省1:50000地形圖外,還繪制部隊行軍路線圖、行政區劃圖。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隨營學校(即晉中公學,駐太谷縣)曾講授測量學課程,培養測繪人員。
新中國成立以后,山西測繪事業百廢待興。1950年開始在交通、城建、煤炭等部門組建了各自的專業測繪隊伍。9年后,山西省測繪管理處成立,山西省有了統一的測繪管理機構。1969年,山西省完成全省第一代1:50000地形圖,開始采用航測方法測繪1:10000地形圖。山西省地圖集編纂委員會成立后,編制出版了《山西省普通地圖集》《山西省自然地圖集》等,開創了山西地圖編制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山西省各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測繪事業的保障服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尤其是進入21世紀,全省測繪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建成全國領先的數字化測繪生產基地,實現傳統測繪體系向數字化測繪體系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2001年,山西省加快實施“數字山西”戰略,啟動了數字山西地理空間框架建設。2009年,建成了全國首家地級市地理空間框架——數字太原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該項目建立了全覆蓋、多尺度、多類型、多時態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成了數字太原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依托數字太原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搭建的環保、藥監、基準地價、人防、公共服務5個應用示范系統取得明顯成效。此后,全省各市、縣的數字城市(縣域)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陸續啟動。數字山西戰略的實施加快了地理信息資源共享,推進了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社會化應用,為市、縣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地理信息支撐。
2013年4月,山西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正式啟動,歷時3年,完成了普查數據采集、標準時點核準、數據庫建設和數據統計分析等工作,首次全面查清了全省各類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現狀、空間分布,準確掌握了全省“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稟賦和空間特征,掌握了山西省地理國情“家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之撐。從2016年開始,按年度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工作。地理國情監測通過對地理國情進行動態測繪、統計,從地理的角度來綜合分析和研究國情,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提供真實可靠和準確權威的地理國情信息。進入2021年,圍繞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履行,適當調整地理國情監測技術方案,以保證監測成果滿足山西省國土變更調查、耕地保護、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用途管制、權益管理、生態保護修復、督察執法、林草濕保護等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
“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在全面推進測繪科技進步、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技術、裝備、人才和海量基礎地理信息等優勢,在應對突發事件、重大災害監測和處置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測繪保障服務。”學會理事長王喜瑞介紹道,“2003年、2020年面對肆虐的非典、新冠疫情,省測繪地理信息單位每天向省政府提供疫情趨勢圖,建成了《山西省防治非典(新冠)信息通信系統》《山西省防治非典(新冠)應急指揮系統》,為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組成的聯合考察組在山西考察趕制了英文版《山西省地圖》,為省交警部門制作了《山西省防非典交警警力分布圖》等測繪成果,輔助省疫情防控部門科學應對疫情,保證防控工作及時到位。另外,分別在2008年山西襄汾潰壩事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古交屯蘭煤礦礦難、2010年青海省玉樹縣地震、2010年鄉寧縣王家嶺煤礦特大透水事故、2012年長治市天脊化工廠苯胺泄露事故、2013年2月臨汾市曲亭水庫潰壩事故、2013呂梁市交口縣山體滑坡等特大災害事故發生后,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單位第一時間派專業技術人員攜帶數字航空攝影裝備趕往災區,完成航空攝影和數據處理,為災情處置、災后重建提供了及時、可靠的技術支撐。”


學會突出學術性、技術性的辦會特點,圍繞模擬化、數字化及向智能化轉型的各個技術發展階段的關鍵技術和業務特點,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學術交流。“通過培訓交流,在隧道測量、地面沉陷觀測、《山西省地名數據庫》與《山西省大地成果數據庫》建設、新型測距儀的檢測以及觸覺地圖研制等各時期的前沿或關鍵技術方面均取得‘山西經驗與構想,為國內同行所汲取借鑒。”學會理事長王喜瑞告訴記者,“學會組織技術人員赴北京、西安、青島,對全國的測繪新技術進行全面考察,制定測繪行業發展規劃;組團赴英國等境外進行采礦沉陷損害及防治等學術考察,向我省有關部門提出相關的合理化建議。”在開展技術交流的同時,第九屆理事會堅持工作創新,于2020年11月24日采取“線下研討+線上直播”的形式,組織2000余人開展“黨建+學術”研討活動,豐富了研討內容,創新了活動形式,增強了活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