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
1.因為情緒的內在化特征和行為的外在化特征,人們看到的我們往往和我們看到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相比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在別人眼里的我們可能更自信,更負責,情緒也更穩定。所以有時候還是可以稍微自信一點兒的,誰知道你在別人眼里有多優秀呢!
2.看劇、看綜藝時有很強的代入感,對里面的角色或者磕cp過分真情實感的人,在思考劇中角色時有一個腦區,也就是大腦腹側前額葉皮層非?;钴S,而這個腦區也負責“評價自己”。也就是說,代入感往往跟自我認知或自身的情感、經歷有關。

前段時間和一個關系不錯的同學閑聊,才發現原來在她眼中,我是個相當優秀的人:知識面廣,會的東西很多,一直很樂觀,永遠都是非常冷靜鎮定的樣子,似乎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讓我驚慌。
雖然被人夸獎是件讓人非常開心的事情,但聽完她的描述后,我還是稍微有些心虛地疑惑了那么一下下:啊這,說的真的是我嗎?
想來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細聊后才發現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我認知中的自己,往往存在著差異。
那么,這種差異通常是負面,還是比較正面的呢?
早前塔爾圖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與你對自己的看法相比,別人眼中的你往往更自信從容,更有責任心,情緒也更穩定。
研究者分析了全球29種文化中,人們依照NEO PI-R量表,也就是責任心、開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五大人格特質對自己作出的評價(內部觀點),與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對他們的評價的區別(外部觀點)。
研究表明,與其他人的看法相比,我們認為自己更神經質,更樂于體驗。也就是說,在自我認知里,我們覺得自己情緒是比較不穩定的,但比較開放和包容,愿意去嘗試。
而外部觀察者,也就是家人和朋友,則認為我們更有責任心,也更利他。認為我們沒那么神經質,情緒是比較穩定的,但沒有那么開放,不具備太多包容性和想象力。
為什么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會存在這樣的偏差呢?
研究者認為,人們往往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別人做了什么)來評價他人,而通常會基于自己的想法、感受來評價自己。
比如情緒穩定性是非常內在化的特征,他人很難知道我們的情緒變化,因而更容易認為我們的情緒是穩定的。同理,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和體驗,也是比較內化不易被察覺的,因此人們會認為我們沒那么開放。
但負責任是一種比較外化的行為,人們很容易看到我們的日常行動和履行職責的行為,因而認為我們有責任心。
這就好比我同學給我舉的一個例子,她認為我非常沉著冷靜,是因為看我打辯論賽的時候,總是不慌不忙面帶微笑。然而事實是,有時候其實我的內心一慌,嘴巴動得比腦子還快,叭叭講完一堆后,才反應過來自己都說了些啥。
但打比賽這種事情嘛,就算能力不行,氣勢上也絕不能露怯。所以哪怕心里再慌,表面上我也不會顯露出來,沒想到反到給別人留下了這么個好形象。
哦,差點兒忘了,研究者還指出,當評價我們的人與我們的關系越親近時,他們所給出的評價也會更積極些。
老實說,每次看到影視劇或綜藝節目的彈幕里,大家為了里面的人物或情節生氣吵架,或是痛哭流涕時,我都會覺得困惑:不過是個電視劇/電影/綜藝而已,至于這么真情實感嗎?看這些不就是圖個放松快樂,怎么還讓自己給氣上了?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每次看劇時,例如看到男女主角因為旁人而產生誤會,或者主角被冤枉時,都會很生氣,恨不得沖進里面,幫主角教訓人。而當角色受委屈或者遇到難過的事情時,有時候她甚至會跟著一起落淚。代入感之強,令人咋舌。
不過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看劇代入感很強這個事兒,不單單只是因為“入戲太深”,也跟人的一個腦區有關。
研究者找來了某個劇的受眾,讓他們把劇中的角色和圖片連接起來,說出每個角色的一個故事,并給出評價。同時,參與者還需要對自己以及自己的朋友作出評價。
而在這個過程中,腦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當人們評價自己時,大腦中腹側前額葉皮層最活躍,但這一腦區在參與者評價自己的朋友時,則不太活躍。
此外,當覺得自己與劇中人物非常感同身受時,大腦中腹側前額葉皮層也會非?;钴S,這與參與者在評價自己時有相似之處。
研究者認為,當人們把自己代入劇中人物時,就會與這個人物建立聯系。對于這些人來說,這是一個接收新身份、新體驗的機會,他們能夠借此從他人的眼中看世界,并從他人的經歷中有所收獲。
當然,也不排除移情或共情的可能,即觀看者與劇中人物的性格或經歷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因此更容易被觸動。看劇代入感強的人大腦中腹側前額葉皮層更活躍,說明虛構作品對他們的意義更為重大,這些作品可能對他們產生的影響更大。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有些人追劇嗑cp如此真情實感的原因吧。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