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十四五”時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時期。經過前期的創新積累和產業孵育,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進入了創新自主化的攻堅期、產業集群化的發力期和數字智能化的迸發期。
日前,北京市政府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規劃表示,在全球創新版圖重構以及我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產業要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鞏固產業調整轉型的良好勢頭,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切實肩負起國家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規劃》對“十三五”時期十大高精尖產業內涵的拓展和提升,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遠景展望到2035年。
2025年主要目標:以高精尖產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穩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產業互聯網、醫藥健康等為新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創新藥等打造成為“北京智造”“北京服務”的新名片,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國產化配套比重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色發展更加顯著,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和國際產能合作邁向更高層次。
2035年遠景目標:在全國率先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基本實現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首都特點的高精尖產業體系更加成熟,產業綜合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先進制造能力,廣泛形成智能、綠色生產方式,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30%以上。
對此,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袁鋼明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發展高精尖產業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而且已經實現了巨大的轉變。在他看來,北京早就開始做新經濟產業,利用本身就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優勢,發展知識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得非常成功,緊緊地抓住了整個現代科技和產業變化。北京市海淀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全國都是一座高峰,帶動了整個北京市高新技術的發展。
袁鋼明表示,北京具有發展高精尖產業的優勢,有最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北京對高新技術企業和投資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這樣的態勢促成了北京如今戰略定位的形成,是水到渠成。
“實際上我們能看到北京的經濟早就不依靠制造業,現在的稅收水平在中國是最高的,過去的稅收就是靠工業,現在不是,是靠服務業,是靠各種各樣的研究機構、商業咨詢信息機構等。現在北京稅收高是因為到處都是這種寫字樓,一座寫字樓就是一個重大的稅收來源。”袁鋼明說,這種服務業帶來的效益往往比工業還要高。北京現在形成了良性循環以后,不僅服務業繁榮發展,而且比一般城市的服務業水平更高,有高技術高知識密集型的支撐,形成了高效益的產業經濟模式。
北京發展高精尖產業的基礎來自于以下5個方面:
產業發展能級實現新躍升;
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產業項目落地取得豐碩成果;
產業提質增效邁出堅實步伐;
京津冀產業協同開創全新局面。
在袁鋼明看來,北京現在走上了一條光輝燦爛、效益良性循環的道路。
“中國需要有這樣的城市,北京是當之無愧的。”袁鋼明表示,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但北京如果僅僅把自己定位成政治文化中心,就把真正的優勢給忽視了。北京完全可以實現新的發展,這種新的發展就是對北京這個城市的建設有一個新的理念,因為過去總是把北京看作是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現在因為高校、高水平科研機構集中密集成群,又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并不見得政治文化中心就不能創造或者建設出一個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群和經濟地帶,北京就可以走向這樣一個結構,也是符合現代都市圈或者經濟發達地帶的發展模式的。
當然北京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如何疏解、如何更合理地配置的問題。
袁鋼明表示,北京市應該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和高度,認識到自身具有強大的發展高新技術科技的優勢,所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的出臺,讓人備受鼓舞。
按照《規劃》提及的世界眼光和高點定位,北京必須保持發展高精尖產業的戰略定力,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探索實踐具有首都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塑造參與全球產業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那么,下一步,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上還要做哪些努力?
袁鋼明表示,目前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不太理想。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系統比較了三大區域從2009年到2018年10年間的發展狀況,三地GDP總量從2009年到2018年均呈上升趨勢,但長三角GDP總量遠高于珠三角,珠三角GDP總量又明顯高于京津冀。
袁鋼明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不成功的方面,北京發展高科技,一定要把京津冀高科技發展也提上日程,要在京津冀高科技協同發展的主題下,以北京為主導帶動津冀發展。
而《規劃》中也明確表示要構建“一區兩帶多組團、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立足京津冀整體謀劃高精尖產業發展,發揮北京“一核”輻射帶動作用和先進制造、數字資源優勢,以氫能、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等產業為突破口,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聯動,加速科技賦能津冀傳統產業,協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采取“產業基金+智能制造”方式,鼓勵北京企業通過“母子工廠”等模式在津冀布局一批帶動力強的項目,吸引上下游企業聚集,共同完善區域產業生態,構建分工明確、創新聯動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真正地發展高精尖科技產業不能完全靠“國家隊”和頭部企業。
各個在細分市場獨占鰲頭的專精特新“隱形冠軍”型中小企業,成為備受矚目的熱點,未來這些中小企業有望從小眾領域慢慢變成主導性產業。那么該如何更有效地發現、培育、賦能更多的中國專精特新企業,實現可持續快速發展?
《規劃》明確提出要培育融通協調的企業主體基礎:
一是集聚壯大一批產業鏈“鏈主”企業;
二是培育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三是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對此,袁鋼明表示,高精尖產業應該由大量的汪洋大海似的小微企業,甚至是個體企業組成。北京應該高度重視小微企業創業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些小微企業圍在大企業的周圍,能夠借力依靠這些大企業發展起來,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措施。
在他看來,北京這方面做得其實也有獨到之處,就是北京對小微企業的一些政策、措施、支持力度還是挺大的,比如減免稅,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減免稅的力度很大,但是在辦手續等方面比外地企業要稍微復雜一點、慢了一些,這也說明了北京在實際辦事的做法上還是有差距的,是未來要補上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