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吳秀萍 李巍

摘要:目的 提高對兒童蠅蛆病的認識。方法 選擇本院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兒童蠅蛆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得到該委員會批準,征得研究對象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并與家屬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復習我國其他醫院報道的皮膚蠅蛆病病例報道,總結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總結預防及治療方法。結果 本例患兒為4歲,男孩,臨床表現為左側腹股溝區、右側季肋區、右側腹股溝區皮膚出現多處大小不等的包塊,包塊周圍皮溫略高,包塊處觸痛明顯,蟲體鉆出后的皮膚損害,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升高明顯,其中右側髂前上棘處包塊破潰后有白色圓柱狀半透明活蟲爬出,經鑒定為牛皮蠅,給予頭孢他啶、西替利嗪、阿苯達唑等藥物治療及外科切除包塊的治療,共治療13 d后出院,出院1月、1年后隨訪結果顯示痊愈。從相關文獻檢索的皮膚蠅蛆病可見,蠅蛆病是蠅類幼蟲侵入人類或其他脊椎動物組織而引起的一種害蟲,人類蠅蛆病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國皮膚蠅蛆病發病率僅次于眼蠅蛆病,主要致病蠅種為牛皮蠅和紋皮蠅;好發于畜牧區,主要高發地為四川省西北地區,其次為青海省;以兒童多見。發熱、游走性疼痛性皮下結節、嗜酸粒細胞增多和蟲體鉆出后的皮膚損害是皮膚蠅蛆病的典型表現,可并發心臟、 ?肺、胃腸道和大腦等其他內臟器官病變。不典型患者可被誤診為結核性胸膜炎、丹毒、風濕性關節炎、蕁麻疹 ??和腮腺炎等其他疾病。檢出蠅蛆是確診本病的主要依據。皮膚蠅蛆病無特異性治療,多采用去除蠅蛆和對癥治療。阿苯達唑片、氯喹片或甲硝唑片等驅蟲劑用于治療有內臟器官損害患者。結論 皮膚蠅蛆病多見于兒童。對不明原因發熱、游走性疼痛性皮下結節、嗜酸粒細胞增多和有蟲體鉆出的皮膚損害患者,應考慮皮膚蠅蛆病。診斷皮膚蠅蛆病主要依據為檢出蠅蛆,該病無特異性治療方法。
關鍵詞:幼蟲;兒童蠅蛆病;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2
皮膚蠅蛆病是由某些蠅類幼蟲進入皮膚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對人體危害極大。盡管我國經濟水平已經明顯提高,環境衛生條件明顯改善,但皮膚蠅蛆病仍然存在并且容易被誤診。本研究對本院2019年10月確診的1例兒童蠅蛆病患兒的臨床特點、治療與預后進行分析,并通過文獻檢索獲取該病相關文獻進行復習,旨在提高臨床醫師對本病的認識?,F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2019年10月9日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收治的1例兒童蠅蛆病男性患兒為研究對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得到該委員會批準,征得研究對象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并與家屬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病史采集 患兒4歲,藏族,長期居住于青海省玉樹市,牧民,因“發現全身皮膚散在包塊15天”于2019年10月9日收入本院。患兒于入院前15 天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腹股溝區包塊,大小約0.3cm * 0.5cm ,當時無紅腫熱痛,活動度可,無壓痛,家屬未予以重視,未進行任何治療,入院前10 d,發現右側季肋區出現一1.0 cm *2.0cm的皮膚包塊,包塊處有腫痛,伴低熱,皮下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前往當地社區門診就診,當時診斷“血管神經性水腫、皮膚感染”,予以“頭孢噻肟”等藥物靜點治療7天后,腹部包塊較前縮小,停靜點藥物治療。入院前2 d患兒右側髂前上棘處出現3個大小約2.0cm *3.0cm的包塊,為求進一步診治,收住我院?;純焊改讣靶置脽o類似癥狀。查體:T 37.3℃,P 107次/分,R 28次/分,神志清,精神欠佳,左側腹股溝區、右側季肋區、右側髂前上棘區皮膚可見散在皮膚包塊,其余無異常。
1.2.2 入院后檢查 入院后進行血、尿常規、肝功能及X射線胸片、體表腫物彩超及頭顱CT檢查。
1.2.3 診斷方法 入院后 2 d, 患兒右側髂前上棘處的1處包塊破潰,經誘導后有一長約1.0 cm 的白色半透明活蟲爬出,立即送微生物檢驗室后明確診斷為牛皮蠅幼蟲,最終確診蠅蛆病請微生物室會診后明確診斷。
2 結果
門診行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為14.5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12.3%,嗜酸粒細胞計數為8.12*109/L,淋巴細胞計數為3.65*109/L,血小板計數411*109/L。胸部正位片示:兩肺支氣管炎。體表腫物彩超示:右側腹股溝皮下軟組織探及1.9 mm X 4.1 mm的高回聲包塊,周邊回聲略凸,較高處可見5.2 mm X 1.5 mm 的不規則低回聲影。其余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2.2 診斷結果
入院后患兒右側髂前上棘處包塊破潰后爬出1條長約1 cm 的白色半透明圓柱狀蟲體,立即送微生物檢驗室后明確診斷為牛皮蠅幼蟲,確定該蟲體為牛皮蠅幼蟲,最終確診為兒童蠅蛆病。
2.3 治療結果與轉歸
入院后給予患兒靜點“頭孢他啶”抗感染治療、“西替利嗪”抗過敏、“阿苯達唑片驅蟲治療7 d 后,患兒皮膚包塊縮小,病情平穩,聯系腔鏡外科將患兒其余包塊進行切開取蟲,術中共切除包塊4枚,切開后未見蟲卵及蠕動蟲體,術后6 d 出院。出院2周后隨訪,復查血常規和胸部X射線片均正常,皮膚無新出包塊。
3 討論
蠅蛆病是由雙翅目環裂亞目昆蟲幼蟲(主要為蠅類幼蟲-蛆)寄生于人體組織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根據蠅蛆寄生的部位不同,將蠅蛆病分為胃腸道蠅蛆病、尿道蠅蛆病、眼蠅蛆病、耳鼻咽蠅蛆病、創傷性蠅蛆病和皮膚蠅蛆病。
皮膚蠅蛆病分布于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1],分布地區較廣,主要是四川、青海、內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區的畜牧區[2]。在畜牧區工作和生活的人,只要與牛羊接觸后均可能發病。報道地區居于首位的是四川省西北地區,尤其是甘孜州和阿壩藏族自治州,這些地區是牛皮蠅和紋皮蠅的主要流行區,牛感染蠅蛆比例高。
皮膚蠅蛆病就診的時間一般集中在6月~9月,夏秋季,與蠅類繁殖活躍期一致。本病見于各個年齡階段,但是以兒童居多,甚至包括新生兒,這可能與當地衛生條件差、接觸牲畜和蠅類幾率大及飲食習慣有關。皮膚蠅蛆病的感染途徑包括蠅產卵在牛羊身上、牧草葉背面、人的毛發、衣物、創傷處[3]以及蚊蟲吮吸人血時將卵帶到皮膚上等。 蠅卵在人體皮下寄生(4~6)d孵化出第Ⅰ期幼蟲,幼蟲沿毛囊及受損的傷口進入皮下組織繼續生長、移行而逐漸出現臨床表現。
由于人是蠅蛆的非正常寄生宿主,故多停留于Ⅰ齡幼蟲,僅個別發育到Ⅱ齡甚至Ⅲ齡幼蟲。當幼蟲侵入人體后,蠅蛆可繼續侵犯人體多個部位,主要是背部,其次為胸部、頭面和下肢,亦見于肩部、頭皮、眼眶、頸部、腰背、大腿或小腿,甚至大陰唇和肛門[4]。
該病主要臨床表現是游走性疼痛性皮下腫塊,有時出現匍行疹和癤腫;很少為單個幼蟲感染,多為數個幼蟲感染。蠅蛆異種蛋白作用可引起全身癥狀,如不規則低熱、煩躁、失眠、疲乏、食欲不振、蕁麻疹、神經痛等癥狀,個別病例表現為心悸、嗜睡、遺尿,年齡越小,全身癥狀越突出;也有報道伴隨全身變態反應,表現為外周血和骨髓嗜酸粒細胞增多、關節痛或腹痛、胸部X射線攝片顯示肺炎改變和胸膜反應。蠅蛆病的診斷通常很容易,然而幼蟲并不總是通過皮膚上的洞可見,如果沒有皮膚潰爛或發現蠅蛆,皮膚蠅蛆病可能被誤診為結核性胸膜炎、丹毒、風濕性關節炎、蕁麻疹和腮腺炎[5]。由于蠅蛆具有皮下移行的特征,或者蠅卵進入胃腸后未被消化液殺滅,往往經門靜脈隨血循環擴散至全身不同部位,侵犯肺、胸膜、心臟、心包、胃腸和大腦等器官而產生繼發內臟器官病變,并發嗜酸粒細胞性肺炎[6]、胸膜炎、胸腔積液[7]、膿胸[8]、心包積液、心臟損害[9]、化膿性腦膜炎[10]等。
1994年首次使用超聲診斷蠅蛆病[11],此后,它被用于一些人蠅蛆病的診斷[12],高頻超聲是一種簡單、快速、無創和廉價的評估許多皮膚病變的方法,特別是,它可以幫助鑒定幼蟲,區分蠅蛆病與囊腫和膿腫,超聲波也可以幫助指導寄生蟲的取出,并確保它已被正確地取出。此外,多普勒超聲可以實時、高清晰度地檢測蛆體的自發運動。經過訓練的人也可以探測到幼蟲階段,能夠推測幼蟲穿過皮膚前幾天的情況[14]。
本例患兒來自牧區,有與牛馬等牲畜接觸史,曾到當地醫院就診治療,包塊破潰后有活蟲爬出,結合各項檢查,最終確診為皮膚蠅蛆病。檢出蠅蛆是確診本病的主要依據,有條件時,應進行特殊染色,根據口勾、前氣門和后氣門形態,進一步明確蠅蛆的種屬。皮膚蠅蛆病要以預防為主,根本措施是滅蠅,滅蠅藥物首推溴氰菊酯。
目前本病治療尚無特效藥,多采用去除蠅蛆和對癥治療。一般待幼蟲自行排出,一旦蠅蛆從皮下排出,病人即獲痊愈。采用局部切開取蟲或腫塊頂端出現小孔時用手擠壓腫塊可擠出蠅蛆,常規消毒處理傷口即可。對于蠅蛆移行引起明顯瘙癢者,可給予抗組胺類藥物或外用皮質類固醇軟膏,以緩解癥狀。內臟受損時,可口服阿苯達唑片(商品名:腸蟲清)、氯喹片或甲硝唑片[4],配合活血化瘀中藥治療。本例患兒采用靜點抗感染、抗過敏、驅蟲藥物治療,結合外科治療后出院,出院1月及1年后隨訪結果顯示痊愈。
參考文獻:
[1]Robbins K, Khachemoune A. Cutaneous myiasis: A review of the common types of myiasis[J]. Int J Dermatol, 2010,49(10):1092-1098.
[2]Liu XH. One case of children myiasis with eosinophilic pneumonia [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 2010,28(2): 107.
[3]Zhang XW, Xue ZL, Zhao Q. One case of a large area of head wound infected by maggots [J]. Chin J Misdiagn,2008,8(28).
[4]Xie PY, Liu P. Three cases of children myiasis[J]. Acta Paeasitol Med Infect Dis, 2010,8(4):227.
[5]Ma ZH. Lesson from misdiagnosis of cutaneous myiasis due to careless physical examination: Case report of cutaneous myiasis [J]. New Chin Med, 2008,39(9):610.
[6]Liu XH. One case of children myiasis with eosinophilic pneumonia [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 2010,28(2): 107.
[7]Zhang C, She JS, Zhang WQ. One case of cutaneous myiasis with pleural effusion as the first manifestation[J]. Guide Chin Med, 2011,(17):299.
[8]Wei XJ. One cese of cutaneous myiasis associated with empyema [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 2002,20(1):7.
[9]Wang Y, Tao ZB, Wang J, et al. One child with heart damage caused by cutaneous myiasis [J]. J Pedatr Tradit Chin Med, 2008,4(3):39.
[10]Wang YQ. One case of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myiasis [J]. Clin Focus, 2009,24(15):1369.
[11]3.Szczurko C, Dompmartin A, Moreau A, Belloy F, Remond B, Leroy
[12]D. Ultrasonography of furuncular cutaneous myiasis: detec- tion of Dermatobia hominis larvae and treatment. Int J Dermatol. 1994;33:282-283.
[14]4.Bowry R, Cottingham RL. Use of ultrasound to aid management of late presentation of Dermatobia hominis larva infestation. J Accid Emerg Med. 1997;14:177-186.
[15]11.Bovino P, Cole J, Scheatzle M. Ultrasound visualization of atyp- ical abscess ultimately containing bot fly larva. J Emerg Med. 2016;5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