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



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40例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電腦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采用傳統開腹闌尾切除術)與試驗組(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每組各2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8.1-2021.3.31收治我院,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試驗組術后恢復情況(住院時間、下床時間、進食時間、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優于參照組,疼痛數字評分法(NRS)低于參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中,試驗組(3.33%)低于參照組(30.0%),P<0.05。結論 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幫助患者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緩解疼痛癥狀,促進病情恢復,值得運用。
關鍵詞:腹腔鏡;闌尾炎;急性穿孔;闌尾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57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1
闌尾炎在臨床普外科屬于多發病,是由各類因素造成的闌尾炎性病變,按照病程可分為慢性闌尾炎與急性闌尾炎。急性闌尾具有進展快、起病急等特征,若未能夠及時對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療,極易造成病程惡化,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構成影響[1]。右下腹轉移性疼痛、嘔吐以及惡心均是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主要表現。急性闌尾炎病發率往往高于慢性闌尾炎,主要多見于青年人群,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2]。臨床一般對于闌尾炎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但由于既往所使用的傳統開腹術存在較高風險性,對患者術后恢復產生一定影響,尤為是對于老年患者影響最為突出[3]。隨著臨床醫療技術不斷提升,腹腔鏡技能因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等優點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各類疾病中,同時因治療效果較好,得到臨床醫師與患者一致好評,已被逐漸應用至外科手術中,其應用范圍與發展前景將得到進一步擴展。鑒于此,本文旨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納入我院2020.8.1-2021.3.31收治的40例急性穿孔性闌尾患者,按照電腦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20例,所有患者年齡層次:0-10歲1例,10-14歲5例,18-60歲26例,60-70歲5例,70-80歲2例,80歲以上1例,平均(40.29±14.14)歲,參照組男女各12、8例,病程0-44h,平均(24.29±1.24)h;試驗組男女各13、7例,病程0-44h,平均(24.30±1.29)h。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基本資料與病歷資料完整;(2)患者均通過闌尾區超聲、下腹部CT以及血常規等各項檢查被確診為急性闌尾炎[4];(3)患者既往未接受相關治療措施;(4)治療期間能夠與醫護人員進行良好溝通者。
剔除標準:(1)患者存在精神障礙與認知障礙者;(2)患者存在惡性腫瘤;(3)凝血功能障礙者;(4)存在感染性疾病或重要器官衰竭者;(5)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予以所有患者氣管內插全身麻醉。參照組實施傳統開腹闌尾切除術,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麥氏橫切口作于患者右下腹處,其切口大小控制在4-5cm,沿肌纖維鈍性分離腹外側肌肉,保護切口,充分暴露闌尾并將其切除,采用荷包包埋方式對殘端進行縫合,腹腔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結合患者情況判斷是否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
試驗組則予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同樣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保持頭低腳高,將右側抬高,在其臍下緣作長約2cm的弧形觀察孔,閉合式氣腹針建立氣腹,氣腹壓力控制在10-13mmHg,將10mmTrocar置入,持續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0-13mmHg左右,利用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通過腹腔鏡探查情況分別在患者腹中線與髂前上棘連線交叉點處放置5mmTrocar,右鎖骨中線與平臍線交叉點(或偏上1cm至2cm)處放置10mmTrocar,將腹腔膿液抽吸干凈后,將闌尾充分暴露,使用絲線結扎處理闌尾根部,使用電凝離斷闌尾系膜,殘端使用電灼滅活,使用不常規荷包縫合包埋殘端,在右側操作孔處將闌尾去除,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在需要放置引流管的情況下,則需將管道置于右中腹打孔處,隨后對切口處進行逐層縫合關閉。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其中包括住院時間、下床時間、進食時間、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
(2)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其中包括腹腔殘余膿腫、腸粘連、腹腔積液、腸梗阻、切口感染等。
(3)根據疼痛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5]對兩組護理前后疼痛程度進行對比,分值在0-10分之間,10分:劇痛;0分:無痛;評分結果與護理效果呈正相關。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恢復情況
試驗組術后恢復情況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參照組(30.00%),P<0.05,見表2。
2.3NRS評分
護理前,試驗組NRS評分與參照組對于無差異,P>0.05;護理后,試驗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穿孔性闌尾炎主要是由患者自身腹腔內存在糞石與腸道寄生蟲或各類細菌感染造成闌尾管腔內發生狹窄,最終發生一系列的炎癥表現。其穿孔部位一般發生于闌尾近端出的對系膜緣側或闌尾根部。穿孔性闌尾炎具有進展快,起病急等特點,臨床癥狀常表現為右下腹反跳痛、闌尾點壓痛,呈陣發性,情況嚴重時可發生阻塞或感染,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闌尾損傷與扭轉、痙攣,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故臨床對此常予以手術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術后恢復情況優于參照組,P<0.05。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相比較傳統開腹闌尾切術,前者不僅能夠縮短患者術后排氣與進食時間,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傳統開腹手術對于患者而言,其手術創傷性較大,需要在手術中鈍性分離肌肉與皮下組織,可對部分小血管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害,進一步增加延長切口愈合時間以及術后出血量[6]。另本次研究結果還表明,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NRS評分比參照組低,P<0.05。進一步提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應用于急性穿孔性闌尾患者具有較高的安全保障,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通過腹腔鏡技,能夠在手術過程中實時探查患者腹腔內部情況,預先做好評估工作,準確將壞死闌尾切除 降低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同時該手術具有術中出血量少、切口小、操作便捷等優勢,能夠避免損傷血管,為術后恢復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急性穿孔性闌尾患者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在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進其病情恢復,值得運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光強,蔡彌松,肖志博,等. 連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及血清TNF-α、CRP水平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9):4750-4753.
[2]張永,趙甦,崔衛東,等. 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療效對比分析[J]. 外科理論與實踐,2021,26(3):269-270.
[3]卓世鵬,李建明. 單孔與三孔腹腔鏡膽囊闌尾聯合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的療效比較[J]. 醫學綜述,2020,26(14):2874-2877,2885.
[4]陶新光,謝應海,張仁泉. 改良雙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對急性闌尾炎患者血清疼痛應激指標及ICAM-1、MMP-9的影響[J]. 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20,45(11):1355-1359.
[5]馮健,崔乃強. 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單孔腹腔鏡和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9,38(11):1266-1269.
[6]張營,曹宇,李忠民. 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對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18,15(3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