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改茹 黃晶晶 呂春娟 孟慶鋒
摘要:目的 觀察量化生活護理規范在精神科保護性約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9年4—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女性精神病患者100例為對照組。對照組予常規精神科保護性約束護理模式。觀察組予量化生活護理規范的保護性約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自傷或他傷、治療依從性及患者家屬滿意情況。結果 觀察組自傷或他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精神科女性患者實施量化生活護理規范的保護性約束護理措施,有利于降低自傷及他傷發生率,提高治療依從性及患者家屬滿意度。
關鍵詞:量化;生活護理;精神科;保護性約束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1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與方法
選擇2019年4—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女性精神病患者50例為觀察組,年齡16~60歲,平均(35.6±10.6)歲;精神分裂癥26例(52.0%),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9例(18.0%),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6例(12.0%),抑郁發作5例(10.0%),其他4例(8.0%)。2020年4—2021年4月收治我院的女性精神病患者50例為對照組,年齡16~60歲,平均(38.5±11.4)歲;精神分裂癥27例(54.0%),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8例(16.0%),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5例(10.0%),抑郁發作6例(12.0%),其他4例(8.0%)。兩組患者年齡、疾病種類接近。
1.2保護性約束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精神科保護性約束護理模式。觀察組予量化生活護理規范的保護性約束護理干預。約束前護理:保護性約束前重視溝通方法和告知內容,如使用同情安慰性語言穩定患者情緒,無論患者能否接受或理解都要告知保護約束的目的和重要性,重點落實對家屬的知情同意,減少家屬的疑慮和擔憂。約束過程中的護理:針對不同患者選擇合適的約束工具,約束時注意手法和技巧,保護患者隱私,嚴格操作,不使暴力動作,防止患者在約束過程中受到傷害;強調量化生活護理操作措施,同時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護理,如定時巡視,協助進食、喂水及如廁,更換床單位,及時蓋被或擦汗,協助早晚洗漱刷牙梳頭,滿足患者合理需求,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告知患者配合治療或情緒穩定后經評估會減少約束時間[1]。約束后護理:患者病情穩定,評估患者對治療的配合情況,敵對情緒,與醫護人員交流態度,和能否做出口頭承諾配合治療,決定是否解除約束。解除約束后指導患者先平躺,再坐起,慢慢站立。如有需要協助其如廁,料理個人衛生,并及時檢測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加強對患者教育,鼓勵語言發泄,指導患者控制情緒與釋放不良情緒。約束護理量表的填寫:包括約束原因、時間、部位、體位、約束帶數量、松緊適宜度、皮膚完整性、末梢循環情況、量化生活護理落實情況(喂水、進食、如廁、洗漱、活動肢體)及簽名。
1.3評價指標
患者家屬滿意度,患者自傷或他傷發生率,治療依從性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發生自傷或他傷1例(2.0%),治療依從48例(96.0%),家屬滿意49例(98.0%)。對照組發生自傷或他傷8例(16.0%),治療依從41例(82.0%),家屬滿意41例(82.0%)。觀察組自傷或他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率及家屬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4.40、5.01、7.11,P<0.05)。
3討論
保護性約束是指在精神科醫療實踐中,部分患者因大腦功能紊亂在精神癥狀的支配下出現自殺、自傷、沖動傷人或不配合治療等情況時,醫護人員對其實施的一種強制性醫療護理措施,以保證患者安全和治療順利進行為目的。保護性約束不是簡單的捆綁固定技術,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潛在一定的醫療風險,如使用不當會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阻礙其他醫療程序的順利開展。應教育護士實施保護性約束必須熟悉精神衛生法,具備規范的操作手法和良好的溝通技巧,同時靈活應對保障自身安全[2]。
精神疾病患者常受精神癥狀支配,容易發生傷人毀物、自傷自殺及不配合治療的行為異常,為保障患者自身安全,其他患者及醫護人員安全,維護醫療秩序,經過醫學評估對部分精神病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有研究稱,我國目前保護性約束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率約40%。因保護性約束的護理操作有強制性,實施過程中稍有不當,可能降低患者的依從性,增加醫療風險,是精神科醫療糾紛產生的常見隱患。約47.6%的患者在約束時出現拒絕反抗,14.3%的患者約束時感到緊張恐懼,38.1%的患者認為自身尊嚴受到傷害。因此對患者進行保護性約束時加強以量化生活護理管理方式為基礎的人性化護理是必要的[3]。
本文以量化生活護理為抓手,落實人性化護理,傳遞人文關懷,加強護患溝通。觀察組在關注女性患者基本生活衛生需求的同時,加強護士與患者之間健康相關的直接或間接信息交流,表達友善,傳遞關愛。觀察組自傷或他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率及家屬滿意率高于對照組,說明有效的護患溝通是了解患者需求,滿足患者需要,保障患者安全及提升護理質量的基本前提[4]。護理人員按照護理規范操作,是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規避法律風險的關鍵。綜上所述,對精神科女性患者實施量化生活護理規范的保護性約束護理措施,有利于降低自傷及他傷發生率,提高治療依從性及患者家屬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伍麗嫦.保護性約束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心理反應與軀體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0):118-121.
[2]吳全峰,周莉萍,郭巧莉,楊二女.戴明循環管理法的品管圈活動對精神分裂癥保護性約束患者壓力性損傷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21,22(03):417-419.
[3]惠萌.鐵路信號集中監測系統的分析與運用[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31):22-23.
[4]陳娟,劉瑾,嚴亞杰,高梅,劉雪勤,張許來.防抓防自傷保護性約束手套的研制及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20,27(1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