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情志護理于老年腦梗死應用中對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醫院神經內科收治68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數據分析,依據住院序號分組,參照組(行常規護理)34例,早期組(行早期情志護理)34例。結果:早期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參照組,依從性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老年腦梗死配合早期情志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康復護理依從性。
關鍵詞:早期情志護理;老年人;腦梗死;負性情緒;康復護理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1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心腦血管性疾病,以老年患者為高發人群,疾病起病較為快速,合并癥較多,預后多伴有吞咽功能障礙、失語、側身偏癱等,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于疾病治療期間開展有效護理指導尤為重要[1]。受疾病因素及治療因素影響,患者治療期間常伴有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康復進展,加強心理干預及康復護理對策、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本研究筆者特于老年腦梗死治療期間引入早期情志護理,以傳統護理為參照,開展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醫院神經內科收治68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數據分析,依據住院序號分組,參照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61-84(68.35±1.68)歲;早期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61-87(68.41±1.65)歲;比對2組老年腦梗死患者入組資料,差異均衡(P>0.05)。
納入標準;(1)68例患者均滿足神經內科對腦梗死的診斷依據,入院后經顱腦CT、核磁共振等綜合檢查確診;(2)患者均具有良好溝通能力及認知功能。
排除標準;(1)合并腦出血傾向患者;(2)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認知障礙性疾病患者;(3)確診焦慮、抑郁癥患者。
1.2方法
參照組沿用傳統護理干預對策,針對腦梗塞預后、用藥情況,對患者進行講解,考慮老年患者記憶力減退,可采用文字記錄,明確用藥方式、用藥劑量,避免用藥差錯情況發生。
早期組患者采用早期情志護理干預;(1)強化健康教育,針對腦梗死疾病基礎知識對患者進行講解,考慮患者受教育水平較低,健康教育期間察言觀色。,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疑難問題,借助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疾病基礎知識及康復鍛煉工作開展情況,于口頭宣教基礎上可采用圖片宣教、視頻宣教等方式,讓患者直觀了解疾病,以提高疾病掌握程度[2]。(2)心理引導,于面對面溝通期間若,發現老年患者伴有焦慮、緊張負面情緒,需給予患者充分尊重,考慮老年患者心理較為敏感,于護患溝通期間態度溫和,耐心解答患者疑難問題,告知治療注意事項及預后轉歸情況,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有效幫助患者緩解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客觀分析患者病例,了解臨床成功治療案例,以提高患者預后轉歸期待性[3]。(3)加強康復鍛煉:考慮老年患者機體耐受度較低,于康復鍛煉時,依據患者機體狀況制定針對性鍛煉計劃,建議患者家屬共同參與,以提高患者鍛煉依從性。
1.3評價標準
采用漢密爾頓心理狀況評分量表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進行量化評分。若患者可獨立配合康復護理、或遵醫囑開展康復護理,則為依從;若抵觸康復護理,則為不依從,比對依從性。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假設校驗,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結果
2組患者負面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統計
早期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參照組,依從性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討論
隨著老齡化社會快速發展,老年腦梗死患病率激增,是導致老年人殘疾、死亡的主要因素;考慮腦梗死起病急促、預后不佳,多伴有不同程度后遺癥,嚴重影響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質量,完善臨床康復護理對策尤為重要;為改善老年患者身心健康,于疾病治療基礎上,采用情志護理對策,幫助患者緩解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及時糾正疾病認知,以提高預后期待性,通過加強家屬宣教及康復鍛煉,有效幫助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患者預后轉歸[4]。試驗比對數據可知,早期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參照組,依從性高于參照組,療效顯著。
綜上,老年腦梗死配合早期情志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康復護理依從性。
參考文獻:
[1]李敬.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情志與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23):214-215.
[2]馬文霞.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6):231.
[3]莫仙仙.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效果觀察[J].心理醫生,2018,24(19):263-264.
[4]孫博,王高臨,朱秀紅,等.早期情志康復綜合護理模式在老年腦梗死患者情緒調節及康復護理依從性中的作用[J].貴州醫藥,2018,42(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