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曲 王夢迪
摘要:高中語文教材選入了古今中外的諸多優秀文學作品,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康的審美和積極的人生觀。但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情感體悟卻出現熏陶不足、把握偏差、體悟淺顯等問題。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善措施就顯得十分緊迫。
關鍵詞:閱讀教學;情感;體悟
在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提到語文學科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以及學生良好道德的養成。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實到語文學科應當是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情感感悟與熏陶。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情感的體悟可以說是淺嘗輒止,很難與文本產生對話與共情,因而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體悟存在的問題
首先,閱讀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回答為輔,缺少情感體悟。目前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教師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上課卻直接進入正題,不檢驗學生的閱讀預習情況。長此以往,導致學生不主動對課文進行閱讀預習,上課只帶耳朵聽講解,因而缺少了情感的體悟。閱讀教學是對話的教學,這個對話是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對話。在一般的課堂上我們經常見到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講給學生聽,學生低頭抄下教師說的話,有的學生甚至連筆記也不做,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學生事不關己不僅是學生的問題更有執教者的問題,教師在一節閱讀課上講一些教參的資料,學生不免聽起來無味。閱讀教學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于高中的語文課堂并非要像小學課堂一樣熱鬧,而是要啟發學生思考,鍛煉思維,提升審美,獲得情感的熏陶。
其次,過分解讀,出現情感把握的偏差。在課文的分析方面,出現過度分解文本的現象,教師習慣性地對文章進行零碎地分析,逐字逐句地講授,從字詞講解到內容概括再到修辭手法方面進行機械固化的傳統模式的肢解,這恰好是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教師將文本解讀落實到了一些細枝末節處,而沒有在宏觀高度上對文本進行把握,出現鉆牛角尖現象。解讀文本要有一個宏觀上的整體把握,如果過分在意一些細節,那么既背離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脫離了編者的意圖。
再次,唯分數論,輕人文精神培養和思想情感熏陶。語文的特殊學科性質規定了語文既要注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但在應試壓力下,往往只重視了知識的掌握,缺少了情感的關注和熏陶。要求學生們會背誦、會默寫、會答題、但是沒有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傳播思想的工具?!拔囊暂d道書能傳情”,教材中的文章都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價值觀念。有的抒發了報效祖國,為民奉獻的愛國情懷;有的抒發了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感悟;有的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愁苦;有的則抒發了對人生求而不得的愁悶與釋然。走近文本,再走進文本,學生才能不受時空的限制與文本和作者產生對話。而連接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媒介恰恰是“情”,情感是真實的,情感是共通的。學生需要將學習到的語用知識轉換為語言去表達抒發情感,因而,教師教書的目的是用“書”去“育人”。
綜合以上問題究其原因一是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師、家長、甚至是學生都唯分數論。二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情感的分析不夠徹底,以教參為準,沒有自己的閱讀見解,人云亦云。三是學生在傳統的一言堂教學中,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固化模式,缺乏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體悟的教學建議
(一)樹立正確觀念,注重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的閱讀學習在高中階段有著重要地位,為學生升入更高學府的學習打基礎,甚至影響到學生的終身學習。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看到閱讀學習的深遠影響,從全局出發,激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關注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文本,分析情感,體悟情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思想感情。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想觀念的塑造,不以唯一的分數來評價學生。這方面不僅教師要做到,廣大社會也要重視。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才是社會所需要的,少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一種缺憾。
(二)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首先,教師的職業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教師在備課之前要先對文本進行一個自我解讀,不依賴于教參,不依賴于網上的教學設計,先將自己看作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讀者,再將自己當成一個專業的人員。在閱讀過程之中,是否可以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正確的把握、哪些知識和內容可以作為教學內容。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在不借助其他外力的參考下做一個判斷。經過教師對文本有一定掌握后,教師再借助參考資料、單元提示、課后習題、學情等對文章教學內容做一個取舍。
其次,教師要對文章有所體悟,捕捉文章的感動之處。文章中的情感處有時很直白,有時很隱晦。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缺少人生經驗,他們對一些文章的感情理解不到位,游離于文字表面,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詞作時,學生就無法掌握李清照詞作的情感變化,她的作品情感因人生的起伏而變化著,前期與后期的情感判若兩人,而有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但是情感飽含的程度也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創造情景,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感悟到作品情感。
(三)重視朗讀、融情感于朗讀中
閱讀教學不僅是要“閱”,還要“讀”。教師的講解分析是為指導閱讀服務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去讀,而是多采用默讀、朗讀、快讀、帶著問題疑問的方式讓學生去閱讀體會作品的情感基調,去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講述一件什么事,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初讀課文只是一個整體把握,而情感的體悟還要融入重復朗讀之中。例如,過去寫秋景常常給人低沉蕭瑟之感,但《沁園春長沙》讀來卻一點不沉悶,反倒是昂揚向上、朝氣蓬勃。我們發現上片的每個句子開頭的首字“獨、看、百”等字都是開口呼的音。所以語音就奠定了詞的感情基調。同樣的,在朗讀這首詞時,我們發現中間七句描寫的句子所采用的意象都是讓人感到樂觀的、有競爭的事物,如"層林、漫江、雄鷹、自由的魚",這些事物學生通過朗讀是可以感受到生命力的。
(四)關注文章細節,從小處悟情。
細節處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燭之武退秦師》中,“夜縋”這個詞用得特別巧妙,既照應了開篇“‘晉候、秦伯圍鄭’國危矣”的危急情景,又從側面刻畫燭之武不懼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的愛國形象。有的文章細節更是不易發現,例如《鴻門宴》中有一逗號運用堪稱絕妙,同樣是面對告密,項羽的反應是“項羽大怒,曰:”,而劉邦的反應是“沛公大驚,曰:”項羽和劉邦這兩者的反映一個有逗號一個沒有用逗號,這一個小小的逗號使用的細節就刻畫出了兩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項羽的反應不用逗號說明他性格中的沖動莽撞,不假思索。而劉邦的反應恰巧表現了他沉著冷靜的性格特征。我們知道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但是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編者加了標點符號的,從這樣的細節處我們也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對兩大軍事集團勝敗已有了一些暗示,其中編者對人物所持有的感情也可以窺探一二。其實有很多這樣細節處體現情感的文章,例如《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第四節中寫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第一句話用的是感嘆號,第二句用的是句話,按說第二句話情感更加強烈,為什么不用兩個感嘆號或者更多的感嘆號,而是用一個句號呢?其實,我們從生活中可以體悟到人生氣到一定程度時,是無語的,傷心到一定程度時是哭不出來的,因而句號所表達的情感比感嘆號更加強烈。這些感悟或許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感悟。
(五)關注生活,將閱讀與生活結合起來。
我們知道高中階段的學生生活環境是單調閉塞的,他們缺少信息來源,所以學生在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時,會產生認知和情感上的隔膜,無法感同身受。同時我們也知道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閱讀不同文體作品,猶如帶領學生品味生活。文學作品的情感并非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它是生活的藝術化。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語言既要具有語文的美,也要通俗易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理解藝術化的文學作品。同時,教師還要借助一些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來開闊學生的眼界,把閱讀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走進文本的同時走出文本,融入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完成生命的體驗。教師要擔負起教書與育人的責任,在閱讀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悟,養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塑造良好的人格。把情感體悟教育落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上,落實到每一節的語文閱讀課上。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悟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改善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悟是一場長期的戰斗,教師應該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力求通過閱讀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塑造高中生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普通高中教科書 語文(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周旭東.對話,從標點開始——談《鴻門宴》中標點的運用[D].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2015.
[7]郭軍.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策略[D].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校,2018.
[8]王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與改進[D].湖南省衡陽縣第六中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