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泓
摘要:目的:掌握唐代楷書技法對學習書法的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基本功。方法:根據小學生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練習時出現的誤區,將唐楷練習的要點歸納總結,提出能用于實踐的可行經驗。結論:在小學階段強調唐代楷書的教學,對學生今后學習其他書法字體有著重要作用和影響,是書法創作的奠基石。
關鍵詞:唐楷;碑帖;基礎
一、唐楷練習應該是選擇碑還是帖
目前流傳下來的唐楷字帖,因為年代過于久遠,絕大部分都是以碑為主。明清以后,中國書法出現很大的變異現象,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碑學的興起,對我們書法史的震蕩是非常大,初學者一開始接觸碑學很容易引起誤讀,因為碑帖存在刻后的假象,有的筆畫可能是刻工的方便所為,所以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留下了一句名言“透過刀鋒看筆鋒”,這句名言對我們的啟發很大,比如說,你現在練習的是唐代顏真卿的《勤禮碑》,就千萬要把筆畫寫得死死的,墨色寫得黑黑的,某些頓筆寫得如刀刻一般,而應該再買本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認真的琢磨一下顏體字的運筆特點,結字規律。甚至也可以參考一下清代錢南園、何紹基這些寫顏體字的大家的作品,從他們的留下來的字帖中,才能領悟到顏真卿以篆籒之法寫楷書的特點,領悟到這些以后,你再來寫寫《勤禮碑》就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二、如何選擇一本好的唐楷字帖
初學書法時,有不少同學喜歡問寫什么字帖最好,其實這個選擇跟自己喜歡什么書體、風格最重要,唐代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選擇他們其中之一進行練習,并沒有優劣對錯之分。僅僅喜歡還不夠,還要能找到切入點,深入對帖的感悟、吸收,然后要有針對性,尤其是有了一定技法基礎之后,找出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
小學階段學習書法,很多學校是使用的是湘美版書法教材,這本教材非常不錯,它是直接以顏真卿楷書《勤禮碑》入手,由淺入深。同學們也可以先臨習《多寶塔》打基礎,此碑工整、規范,容易上手;進而臨習《勤禮碑》,它的特點莊重大氣,但要注意不要過于強化橫細豎粗的筆畫,否則容易寫成美術字;最后臨習《麻姑仙壇記》,此碑古隸很重,拙味亦濃,點劃線條變化多,是顏真卿的晚期之作,臨習難度較大,按此順序臨帖,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方法。
學習唐楷是不是就一直只練一本字帖呢,還是幾本字帖同時練習呢?我個人認為,初學時是不宜更換字帖,選定一本字帖練習后,不可朝三暮四,練到大約一年半載以后,對這本字帖的基本筆畫、結構都有所掌握,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增加或更換。對于長期練習的同學,如果要成為有成就的書法家,就必須廣臨碑帖。只有廣納博取,吸收古人的東西化為己有,才能豐富自己的書法語言。如果只臨一、二本帖,不取百家之長,取法單一,營養不足是寫不出個性的書法作品。學習書法,從臨摹大量的名家碑帖著手,只有師法前賢,取法乎上,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才能自出新徑,形成自己的書法面貌。
三、臨寫唐楷過程中的轉換問題
唐代楷書風格類型的分別很大,它包羅了書法的高矮胖瘦、剛柔中庸等類型,一個人在初學的時候,這幾門幾派起著調和的作用,有的人最初喜歡陽剛,后來偏愛陰柔,有的人天生陰柔,不得不用陽剛來調劑。顏體不行用歐體,或者再加點褚字,總有一款適合自己,然后進行調劑融合臨帖。要善于在這帖與那帖之間轉換,轉換到如看不出痕跡,既古又新才是高明的轉換。學習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通過長期的臨習字帖,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臨帖是手段,通過臨帖錘煉技法、提高創作水平是目的。但有人臨帖與創作往往結合不起來,雖然臨帖下了不少功夫,但不能運用到創作上,常為形成不了個人風貌而苦惱,這應該是一個長期練習、水到渠成的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沉淀。
臨帖與個人的眼界、秉性和長期形成的習慣、追求取向緊密相關;與臨習的書體、書風、臨的時間、方法、步驟也有關。由此說來,臨帖的思想和方法極為重要,沒有思想和方法的行為是不會有結果的。因此,臨帖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首先要提高審美能力,采取相應的方法步驟,有的放矢,突出重點,不斷總結臨帖過程中的經驗,然后再反復實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唐楷的書寫要注重手腕上的力
很多老師都認同寫唐楷時,如果不用腕力就寫不準,也寫不地道。書法理論有“連”和“斷”兩個概念。像這樣最平正的《靈飛經》,就是一般唐人的寫法。我們看到唐代人的字,進而聯想到他的拿筆方式,這是以手腕為中心,然后用手指去調控的一種連綿不斷的運動,這是一種穩固的運動。而書法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運動。據研究,唐以后書家開始坐在桌子邊上采用五指執筆法書寫,當然也可以是三指執筆。不論是五指還是三指,書寫者的手腕都是要動的,因為這是以手腕為中心的一種運動。要注意的是,寫唐代嚴謹的楷書時,如果不用腕力就寫不準,也難以表現作品中的絞轉、調鋒等技巧。
五、對唐楷要有嚴謹和規范的認識
唐楷就像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三十左右年紀,走向工作崗位的人,習慣于各種規矩。而早期漢簡里的字就像一個小孩子,有一種天真的性情,雖然骨骼尚未健全,但非常活潑,沒有正形,有時如一個熊孩子般自由、莽撞。但這類簡牘的字就是一種藝術,是藝術審美里的一種極致之美,而非唐楷的成熟之美。半生不熟的美也是藝術美的一種形式。小學階段由規范的唐楷入手,再追溯到晉代楷書、漢隸、秦篆等等,經歷過這樣的練習過程,就會有如此的藝術美認識,這也是我們學習唐楷的重要意義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希凡.中華藝術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曹順慶.中國書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