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搭木
經過40 年的社會發展,職業的數量和種類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5 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公布,將職業分為8 個大類、75 個中類、434 個小類、1481 個職業。與此前1999 版本相比,維持8 個大類,增加9 個中類和21 個小類,減少547 個職業。沒有一個職業是常青的,在快速發展的年代,新的繁華層出不窮。
人們對“好工作”的定義不斷刷新,人們對職業的選擇,也見證著時代的發展。
一批又一批新職業誕生,吸引從業人員。泥塑藝人、補鍋匠等職業讓現在的年輕人感到陌生,網絡主播、程序員、淘寶店主等40年前未曾預料的職業正在走紅。40 年的進步,改變的不僅僅是社會分工。
20 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駕駛員、售貨員、郵遞員等職業是一代人的夢想——收入高、體面。和文化、藝術相關的工作受到熱捧,詩人、作家、教師是相親時的香餑餑。那時人們追求的是穩定和體面。
這一時期,高等教育還處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模式,就業實行“統包統分”,由國家分配工作,負責到底。中國青年就業觀念被動單一。接受中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由于社會就業制度、招聘制度比較硬性和僵化,強調一切服從社會需要、服從國家分配。無法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農村青年大多數子承父業,以農耕為主。城鎮非大學生青年也是“接過父親的班”。據媒體報道,1984 年“中國青年的就業問題”調查結果顯示,當時青年人在評價職業時看重的依次是:社會地位、社會意義、發揮個人才能和報酬。
在職業選擇上,經商仍然是“末節”,大學生普遍對理工科感興趣,理想職業是科學家和工程師。
20 世紀80 年代初,機械行業大行其道,現任某國企高級工程師的張偉在高考時選擇了機械相關專業,畢業后分配到了該國企。“那時候能進入一家大型國企,簡直是夢寐以求,比現在考上公務員都要興奮。”剛畢業時,他只是個技術員,但因為是大學生,有干部編制,之后一級級考,最終成為了高級工程師。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化帶來的人口集中、生活方式變革等促進了公共事業的發展,也創造了就業機會,出租車司機成為一種新興的職業。20 世紀80年代汽車十分少見,北京只有首汽一家公司有一些出租車,司機很少。大多是外國人乘坐,司機們掙的是外匯券。開出租一個月賺兩三千很輕松,其他工作一家子也就七八百的收入,所以司機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職業。
“個體戶”也在20 世紀80年代走上了歷史舞臺,并開始在城市里流行。
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國開啟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征程。“下海”成了這個時代職業變化的主題。“下海”指經商。國務院修改和廢止了一批約束經商的文件,全社會掀起“下海”經商的熱潮。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計劃經濟開始轉型為市場經濟,各種商業行為逐漸增多。“最早進入市場經濟并且發財的,就是當初找不到工作的那批人。”張偉說。
到了20 世紀90 年代末,越來越多的工廠由于產品落后、設計落后等原因退出舞臺,很多國有企業開始關停并轉。工廠的衰敗影響到了工程師的“地位”。
許多人放棄原來工作投身到私營工商界,“下海”成為這一時代的熱詞。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少外資企業進入,金融等行業深度發展,熱門行業由此變成了海關、外企、金融(銀行、證券、保險)、稅務等。
張偉的兒子在造紙廠工作,兒媳在食品廠,效益都不好,夫婦工資少到幾乎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向來看不起經商的張偉對兒子說,出去單干吧。夫妻倆找朋友借了5000 元,開了一個食品批發部,生意一開張就紅紅火火,至今已經開了快30 年。
與“下海”一樣流行的是去外企工作。在20 世紀90 年代,一家外資酒店服務員的工資可能是普通酒店服務員工資的5~6 倍。孫志第一份工作是在歐洲企業,之后又陸續待過一家世界500 強企業,以及美國一家大型跨國企業,最后成為了高管之一。他回憶:“20 世紀90 年代,外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們帶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辦法,一下讓很多年輕人折服。同學聚會時,很有面子。其實,對于當時的許多中國人來說,都覺得看到外國人十分興奮,學這么久的英語,從來沒和外國人說過話,看到他們對我說‘hello’,特別激動。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企,以其母公司的強大實力以及成熟的公司文化,也讓這些剛進門的年輕人,一下看到了一種清新、積極向上、與人為善的價值觀。”孫志記得,那時候和朋友討論,覺得在外企工作的人,言談舉止都和很多普通企業的人不一樣。
經濟發展帶來城市的全面建設,房地產開發、市政基礎建設等領域向廣大的縣鄉鎮村的富余勞動力敞開大門。眾多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加工企業,大量吸納著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從事熟練勞動的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青年。
2004 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第一次從理論上提出“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將進城務工人員列為產業工人。
1995 年10 月24 日,聯合網絡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互聯網”定義為全球性的信息系統。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迅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它使計算機工具、網絡技術和信息資源不僅被科學家、工程師和計算機專業人員使用,同時也為廣大群眾服務,進入非技術領域、進入商業、進入千家萬戶。
信息化逐漸普及,通訊、網絡、IT 等成為熱門行業;文化娛樂行業逐漸發展起來;對外交流增多,外企依然受歡迎;職業的多樣化,推動著一批下崗工人走上再創業之路。隨著互聯網改變世界的進程加快,程序員成為21世紀開始之后,中國職業變化的重要標志。
李佳是眾多程序員中的一員,他在2005 年考入吉林大學時就讀的專業就是軟件工程。“當時報志愿,主要就是考慮工科類,想的就是不管怎么樣,都要學會一門技術。”李佳進入大學時,中國的軟件工程及IT 信息行業都處于低谷期,畢業后他進入網易成為一名程序員。“當時大家都想去互聯網企業,但要求很高,同學中只有少數人才能進去,多數都是去國企、中小企業。”
作為一種新興行業,IT 在外界看來非常“高大上”,IT 興起之初,電腦游戲和電腦科技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可是進入后,為了應對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程序員們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工作壓力巨大。
律師也是這一時期的熱門行業,2002 年之前,只需要大專文憑,就可以通過自學考到律師資格證從事律師行業。律師劉海說:“之前這個行業有很多人之前都是干其他行當的,比如廚師,還有修鐘表的。”2002 年之后,國家對律師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本科以上才能報考,另外用司法考試代替了原來的律師資格證,難度大大提高了。
劉海和大多數同學一樣,看上了律師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帶他的老律師20 世紀90 年代初期在國辦所工作,“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的收入在1000 元左右,但那時我師父一個月的工資加提成就有五千多元,是別人的5 倍”。
公務員也一度引發熱潮。2005 年全國31 萬人報考5456 個職位,爭奪8271 個名額;到2006年,這一數字變成了54 萬人,6053 個職位,10282 個名額;2007年,人數超過74 萬人,全國招錄12724 人,有6361 個職位。國家公務員考試被稱為“國考”,工作穩定,醫療、養老有保障,引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公務員成為了當時最熱門的職業。
根據《中國青年報》調查,新世紀的大學生更看重發展前景、施展才干機會、薪酬福利和工作環境。在就業認識上,逐漸打破機關、事業、企業和國有、集體、個私單位之間的等級觀念,“創業也是就業”成為普遍接受的觀念。在擇業意向上,由“重工輕商”轉變為“工商并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務行業也成為擇業的熱門。在職業評價上,政治色彩更加淡化,向往適合自己興趣的職業,把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結合起來。
進入2010 年代,金融和IT 行業的豐厚收入,帶動了各高校相關專業的火爆,應屆畢業生趨之若鶩,畢業生起薪最高的接近兩萬元每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16 年,年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金融業114777 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2042 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9410 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5 倍、1.81 倍。國內某大型求職網站數據顯示,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三大類行業依次為IT/互聯網/通訊/電子、金融/銀行投資/基金/證券/保險、政府/公共事業/非營利機構。
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特殊服務業”需求突增:通訊網絡、IT 依然熱門。電子商務、軟件工程、電競、網絡主播等職業備受關注,“自由職業者”屢見不鮮。
淘寶店主是伴隨著電子商務而產生的新行業,一改過去低質低價的路線,個性品牌和高端成為新一代淘寶店主的服務方向,在商品中融入店主對品牌的認識,私人定制成為了一種風尚。差異化的個人追求成為不少店家的主打賣點。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讓位于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網絡主播作為互聯網經濟的產物之一,同樣受到熱捧。播音主持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周婉婉并沒有像她的同學那樣成為媒體人,她成了一名網絡主播。大四上學期她就開始做主播,一開始父母反對,“他們是很傳統的人,對網絡主播有刻板印象,后來他們因為我漸漸去了解這個行業,也就消除了成見”。
今年畢業季的時候,周婉婉決定繼續將這份事業延續下去。“這一年多我積攢了一些人氣。粉絲很喜歡我。而且我真的很宅很懶,所以對于這種癱在家就能吃飽飯的工作,我真的是欲罷不能。”
國內某大型求職網站市場經理馮昌已在求職網站工作了十幾年。他曾對媒體表示,職業是和經濟一起走的,經濟熱點在哪里,行業熱點就在哪里。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只要和互聯網沾邊的人才都很火,高校計算機系的分數線也急速提升。2007 年左右,蘋果手機第一代出世,之后iPad出現,通訊和手機人才便很搶手,計算機冷了下來。“隨著如今用戶體驗需求的增長,例如視覺設計師、游戲體驗師、心理咨詢師等以前的‘冷門’行業,如今也散發出生機。”
但他還是認為,最受歡迎的行業,“依舊是那些占有資源、職務體面、收入高、工作環境和諧的單位,比如銀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老牌外資公司等”。
在王毅看來,未來職業的界限會變得模糊。“互聯網帶來的變化比預想的要快,這種移動數字平臺讓人們的活動范圍、從業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一個人不再只從事一個職業,也就是所謂的‘斜杠青年’。”AI成為當下科技發展的重要課題。李佳認為:“科學技術在進步,有許多職業容易被機器替代,如翻譯、物流、純體力勞動,翻譯已經有成熟的即時翻譯軟件與設備,物流有無人機,而蓋高樓大廈也有機器人,然而有些職業難以被機器替代,如藝術、美術、音樂等,以及體驗式服務,如當地旅游向導、試睡員等。”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張國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總結:“職業結構的變化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推動著職業結構的變遷。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日異多樣化。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職業結構也向著高級化發展,如金融、物流、咨詢;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影視、文化、教育培訓產業也蓬勃發展;生活服務業呈現多樣化趨勢,與健康、美麗、養老有關的行業欣欣向榮;‘互聯網+’時代也改變了許多行業和職業,創造力顯得更加可貴。通過對職業變遷的研究,可以看到社會資源是如何分配、交換與轉移的,這種分配、交換與轉移的結果使社會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可以觀察到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時期產業化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