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青
最近,豆瓣上因為鄉村生活,引起了一個小范圍的討論。先是豆瓣用戶“夏冰雹”發表長文,講自己辭掉世界500 強企業的工作,居住在浙江西部森林的村屋里,表達了逃離城市和工作后的自由與幸福。但很快,就被另一個豆瓣用戶“X316”質疑。這個作者有一年多農村工作和生活經歷,此前一直在豆瓣上寫《貴州黔東南生活記錄》系列,她以自己的經歷駁斥“夏冰雹”,“回村生活和回村度假是完全不一樣的”。
看了兩個人的文章,發現完全沒有可比性。“夏冰雹”住的是浙西,她的照片里,村屋堪比別墅,室內裝修是民宿風格。浙江統計年鑒說,2019 年浙江農村的單棟樓房比例已經達到了89.4%,有的村子就是奔著打造景區的目標建的,更不用說城市生活必備的水電氣網。而“夏冰雹”也沒有放棄工作,她的工作只需要網絡通暢就可以。而“X316”主要在貴州山村,兩者間的物質落差,比得上他們間的物理距離。更何況,哪怕走同一段路,欣賞同一片風景,住同一間屋,不同人的感受都可能千差萬別。私人體驗之間的對比,并不科學。
習慣了24 小時便利店、干凈的衛生間、外賣隨叫隨到、快遞送到門口、修理工上門服務的都市生活,真要退守田園,還是要好好掂量的。生活不是度假,做游客和當村民完全不同。從這一點上說,網友“X316”的提醒是沒錯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低欲望鄉村生活”的真實圖景是什么,僅僅這個詞就對年輕人存在神奇的吸引力。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客觀存在,無論古今中外,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會遭遇迷茫、困頓和疲乏,盡管癥狀不同,但悲歡相通。被困住了,不知所措,逃離就成了一條出路,成了對抗日復一日無意義生活的“武器”。
想象是一回事,真正的經歷則是另一回事。“低欲望鄉村生活”對都市青年的吸引,正在于理想的生活總是在別處,理想的生活總是在別人那里。想象本身就是濾鏡,它讓人忽視真實的柴米油鹽和雞零狗碎。所以,無論是別人筆下的“鄉村”,還是自我想象中的“別處”,都不是“解藥”,沒有藥到病除的神效。但這不妨礙人們去自由選擇、親身經歷,畢竟人生的路很長,體驗過才知道你最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