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黎平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絕大部分讀書人通過這條途徑找到工作,一生的功名都在這上面。
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選題范圍一般在“四書五經”之內,要求讀書人必須熟悉這些教材,要熟悉到什么程度呢?不光是能背,而且能隨便拿出其中一句。從《聊齋志異》的一則神話故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聊齋志異》開卷第一篇講的就是科舉考試,當然,講的是神話科舉。這個故事叫《考城隍》。明朝末年,有個叫宋燾的書生,有一回生病在家休息,看見兩個使者催他去趕考,他納悶地說:現在還不是趕考時節呢,是不是弄錯了?使者不回答,只管催他上馬。他跟著使者到了考場,卻發現坐在考場上的主考官是三國時候的名將關羽,原來,這是一次神仙級考試。考題下來,一看,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這題目讓現代人來看,簡直一頭霧水,然而,博學多才的宋燾下筆神速,很快解題、答題、交卷,答卷中有一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這個宋燾,史上確有其人,是蒲松齡姐夫的祖父。
我們看這個題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來自于哪里呢?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會亂取題目的,必須出自經典,尤其是在明朝、清朝的時候。蒲松齡寫的這個故事發生在明朝,那么考試的題目一定是在儒家經典里。而這個“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很可能出自《孟子》,因為《孟子》當中的《告子》篇有這么一段話:“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這里講的是二人學圍棋的故事,其中一個一心一意,另外一人三心二意,想著射只天鵝。《孟子》是儒家“四書”之一,科舉必考書之一。可見,如果對《孟子》不熟悉,不能背誦,這個作文題目根本就看不懂,更不用說自由發揮。

故事中的宋燾做文章,深得關公賞識,于是后來當了城隍。其實,通過這個故事,蒲松齡表達了對科舉制度的不滿,希望有關羽這樣無私的歷史人物來主持科舉考試。
那么,在明朝和清朝,一個讀書人要考上進士,得背多少書呢?南宋時候的進士鄭畊老做了個統計,《論語》一萬一千多字,《孟子》三萬四千多字,《尚書》兩萬五千多字,《詩經》將近四萬字,《札記》有九萬多字,而《左傳》則將近二十萬字……這些加起來有四十萬字,而且還不包括注釋。如果還要考詩賦的話,那么就得背《昭明文選》等文學參考書,這樣加起來,恐怕有五六十萬字。
要背這么多書,對于記憶力是個很大的考驗。例如唐朝名將張巡,雖然是武將,卻也是科舉出身的進士,他的記憶力就很驚人。據韓愈記載,有一回,有人考張巡的學問,隨便問了一句《漢書》上的話,張巡馬上就能指出來,這是哪一章哪一頁上面的。提問的人一翻《漢書》,果然如此。然后,張巡又把相關章節倒背如流,令人咋舌。在唐朝,考試范圍尚未局限在儒家經典,不過,連《漢書》都能背,這就太牛了。
科舉考試對讀書人的功底要求很高,一個人能熟悉經典,當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一切以此為標準,則不免有弊端。
例如,在清朝的時候,成績稍好的讀書人,背誦“四書五經”肯定不在話下。因此,背下這四十來萬字,不是什么稀奇功夫,更高一步的要求是:要背誦注解。例如“四書”,就必須背誦南宋朱熹所作的注解,因為考題有時候就在注解里。結果呢?有些人忙著背注解,卻把原文給丟了。能背下《論語》里的注釋,卻忘記《論語》的原文,也是挺尷尬的,這和孔乙己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