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渤林
(江西省地質局二六三大隊,江西 吉安 343000)
(1)注重效益,分期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與進一步的治理工作中,應該以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為基本的依據等,從而采取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治的有效措施,也就對于礦山地質環境做好綜合性的分析,選擇最佳的治理技術和方案,保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的可行性。在不同區域的治理工作落實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前的地質環境的特征等,分析其中存在著的地質危害問題,根據其本身的特點做好最佳治理方案的部署[1]。在礦山環境治理和進一步恢復的過程中,由于工作量大,為了更好的保證工作的效果,就需要對于外部的人力、物力等資源統籌管理、全面協調,做好分配工作,也就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的過程中逐步進行,使得其獲得良性和穩定的發展。
(2)因害設防,綜合治理。當前的礦山污染環境治理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具有著針對性強的特點,在綜合性的生態環境恢復和進一步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從因害設防的工作角度出發完成預期的設定目標,也就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環境情況做好技術的選擇和方案的制定,提升防治工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3)以人為本,防災減災。礦山環境的破壞,對于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和質量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礦山治理和恢復工作的積極開展,也應該落實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在防災減災等上做好分析和部署,重點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4)開采工程與生物工程結合。礦山治理和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僅僅依靠工程手段是不夠的,生態環境與生物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物保護措施在礦山治理過程中也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有效的保證了地質環境治理的效果。在礦山環境的綜合治理中,面臨著很多礦山開采的遺留問題,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工作措施進行部署和提升的工作,未來也可以對于地質環境災害有效預防,提升自身的抵御風險能力。在恢復治理開展中,資金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因為資金上的投入可能對于財政也造成了壓力[2]。為了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生物防治措施的應用,對于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恢復,有助于提升礦山地質的自我修復能力,也就提升了長期發展的穩定性。
(1)資金來源問題。長時間的開采礦山資源造成了深層地質環境的破壞等,也就對于當地的生態平衡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也因此造成了阻礙,在開采過程中的廢水、廢料、廢氣等都是重要的污染源。想要進一步的恢復和治理地質環境,需要大量資金的有效支持等,才能保證預期的治理效果。并且,因為礦區是比較偏遠、經濟落后,交通和資金等方面的資源都十分有限,財政上的壓力非常大。尤其是在長時間的礦山治理的恢復過程中,資金鏈的穩定性得不到保證,也就影響了礦山環境改善的實際效果。
(2)產權劃分問題。進行礦山資源開采的企業需要獲得開采權,礦山開采的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一般也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展礦山資源的開發工作。這就在此工作的過程中涉及到了產權關系的相關問題,后續也會因此造成各方面的沖突。并且因為在實際工作中缺乏針對于產權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等,也就在矛盾發生的解決和處理過程中產生了阻礙,也就無法在礦山環境治理中落實相關責任。在此情況下,前期應該做好產權的合理劃分和部署工作,建立完善的責任體制等,也就對于后續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等都做好提升和保證的工作。
(3)施工周期過長,缺乏有效管理機制。地質環境的修復和治理面臨著較長的工作周期和較多的技術資源的投入等,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還需要高效的管理機制作為輔助,礦區環境治理的工作難度依然非常大,在長期的工作中也很難及時見到治理的效果,長此以往可能失去治理的動力和信心等,可能出現了惡性循環的現象。地質環境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污染也會進一步加劇[3]。
(1)尾礦化學污染的治理。尾礦的開發和利用工作的相關污染問題進行治理的過程中,需要開采單位采用嚴格的開采技術方案,并且在后續的處理過程中做好廢棄礦石的回收和利用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也就從源頭做好尾礦污染的控制。對于尾礦資源的分析過程中發現,尾礦中含有很多可以直接利用的建筑原材料等,其應用價值非常高。在尾礦的合理處理和有效分析中,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可以為建筑工程提供優質的原材料,也可以做好延伸處理的工作,將其應用到其他有價值的方面。在實際開采工作的過程中,也就對于尾礦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類和利用的工作,也就在作業的過程中保證無污染、綠色安全的原材料應用到其他行業的生產過程中。
尾礦是開采中地下填井的主要材料之一,實際應用的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對于礦區進行尾礦資源的有效填充,也是保證了后續礦井的穩定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種優質的尾礦處理的方案,在后續的地質自然演變的過程中都可以自然消化和處理,從而提升礦山開采的實際價值等。
(2)擴大礦業用地復耕還田規模。礦山開采大多采用了平面露天開采的方式,主要的特點為施工占地面積和占地的速率都比較大,傳統的復墾方式對于礦山的恢復而言具有著加大的難度,也就有著較大的施工量。針對于當前出現的這種問題,還需要將礦業恢復耕田的規模不斷擴大。礦坑周圍是由邊坡構成的,四周具有著一定的坡度,也就為了實現更好的復耕還林的相關工作,應該在周圍種植一些植被,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現象出現。需要從周邊植被和種植環境上做好全方位和針對性的分析工作,也就將邊坡治理的工作效果等大大提升。如果施工點距離邊坡比較近,也就需要在土壤中做好其中成分的分析工作,其中的大量重金屬和較少的有機質等都需要做好分析,選擇針對性的植被做好分析,在各個區域進行生長環境的有效控制,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1 礦業用地邊坡植被種植
礦山礦坑的修復工作還可以采取填充的方法進行,首先在礦坑底部填入一部分礦山開采的施工廢料等,厚度在4m左右。接著上面還需要覆蓋一層具有隔離作用的紅土,起到了有效的合理廢棄物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基本作用,厚度約為0.5m。最后覆蓋的黃土表層實際上是一種混合土,也就在其配比的過程中做出科學有效的控制工作,也就保證1m~2m。后續覆蓋之后,如果還需要種植農作物,也就需要選擇合適的物種,并且在當地選擇合適的耕種土做好覆蓋,也就在就近的土壤中做好選擇。通過以上措施的有效應用,將恢復耕地的規模擴大,也就提升了礦山綜合治理的效率與質量。
(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崩塌預防措施。為了保證礦山開采和一些的工作能夠安全和高效的進行,就需要利用開發方案組好部署工作,也就從全方位考慮環境影響和礦山開采的各類影響因素,一般可以在邊坡角的方式進行,保證礦山安全性,也就對于當地的地質環境等做好充分的保護和提升,也將礦山恢復的基本質量做好保證。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應該密切關注于邊坡的監測和管理工作,也就在此過程中也就增強了管理措施的可行性,與治理工作的效果,在工程治理的嚴格保證作用之下,減少施工中的安全隱患問題等,也就減少了對于企業生產等各個方面的影響。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邊坡的地帶的修正工作,也就在支護和加固方面做好保證性的措施,減少崩塌現象的出現。在露天觀測場邊界上設置防護網,主要以PVC材料為主,提升防護工作的有效性等,配合警示牌,保證全方位的安全性。
(4)采空塌陷問題的治理。礦山采空區塌陷的問題也需要做好有效的處理工作,對于這部分區域應該采取有有效的支撐方案等做好優化處理等一系列的工作對于采空斷裂帶位置做好針對性的處理,也就消除其中的分離層和裂縫的相關問題,保證地質結構的剛性和穩定性,避免出現嚴重的塌陷問題,提升開采工作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做好這類問題的主動規避的工作,也就做好科學性和合理性的規劃與設計工作,將技術方案等落實到位,達到設計上的要求等,也就提升礦山開采工作的安全性,后續的恢復工作也就提升了能力。
(5)礦山土壤的恢復綜合利用。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利用和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對于前期的工作經驗做好總結與提升的工作,制度化、科學化的治理方案是十分必須的,應該在實際工作中將地質環境綜合恢復與利用的相關工作部署到位,也就提升了環境治理的有效性。例如,在礦區環境的綜合治理過程中,應該對于礦區的土壤結構等做好綜合性的分析工作,淺層土壤和深層土壤都應該做好種植的部署工作,做好土壤環境的有效恢復和松土處理的工作,采取專業的機械設備等進行分析,也就提升了化學土壤結構處理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治理和保護工作是礦山開采中十分關鍵的,與礦山開采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周圍環境的保護等密切相關。科學、合理的環境治理方案的落實等,都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方式,提升了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