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百睿
(作者系北京市育才學校教師)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以往要求的基礎之上,《通知》對未成年人玩游戲的時間提出了更嚴格、更具體的規定: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個小時的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電子設備越來越多地深入人們的生活,這些變化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未成年人的生活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在街邊、路口旁、地鐵上、公交上……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做起了“低頭族”,他們三兩相約,用“游戲戰斗”填補自己的課余時間??梢?,通信設備雖然為溝通提供了便利條件,但網絡游戲卻阻礙了未成年人的正常人際溝通、交流和成長。
根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等部門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其中,上網玩游戲的未成年網民比例為62.5%,有近三成的未成年網民在工作日玩手機游戲,其日均時長超過1個小時,而在節假日則有44.9%的未成年網民玩手機游戲,日均時長超過1個小時。
《通知》中之所以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是為了給予學生更多的“外部保障”,用嚴格的規定要求,規范學生玩手機游戲的時間,從而幫助學生從網絡中抽身。對于網絡游戲的限制,必然會影響一部分學生的課余生活,促使學生能更好地將課余時間用在生活、學習,以及與朋友、家長的溝通之中,逐步建立起正確的網絡素養,引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
從2021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出臺,到如今對網絡游戲的控制可見,學生如何合理使用手機、如何適度利用網絡進行娛樂,早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學校老師在校內統一管理學生手機,為學生提供了工作日的“外部限制”。這一做法,有效幫助家長控制了學生在校內的手機使用。如今,學生更加需要的是,在校園外、在家中的手機使用引導?,F在有關部門已從政策規定上限制了學生的手機使用時間和游戲時間,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游戲企業層面全面配合,認真履行監護教育的職責,幫助學生理解、正確看待這一問題,逐步引導孩子們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和用網習慣,由此形成落實防沉迷要求的社會合力。
《通知》的頒布得到了很多家長的大力稱贊,部分家長認為這一劑“猛藥”來得很及時。但同時,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網絡游戲的管理,如果只寄希望于學生的網絡游戲時間受到限制,學生就不會玩手機了,那么再嚴格的政策,也是徒勞。試想一下,如果家長到家后,便開始低頭刷視頻、打游戲,而學生被限制了游戲的使用時間,家長不能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的作用。那么,學生的不平等感和負面情緒就會產生,親子矛盾就會產生。更嚴重的是,面對深不可測的網絡世界,若家長不監管、不引導學生辨別網絡信息,不帶頭合理使用網絡,對缺乏判別能力和自控力的學生而言,必將會造成很大的逆反心理。《通知》中明確提出,“積極引導家庭、學校等社會各方面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币虼苏f,國家要求的落實,離不開多方的支持與配合。
在家庭層面,需要家長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和陪伴,家長可選擇工作日的休息時間,與學生共同養成遠離手機的好習慣,可以與學生共同閱讀書籍。在培養良好習慣的同時,家長能起到示范作用,使親子關系緩和,通過言傳身教,有效引導學生認識手機的作用;利用周末,以家庭為單位,家長與學生共同選擇出行、運動、參觀博物館、閱讀一本書、看電影等任何方式,引導學生強健體魄,放松身心,遠離電子設備的禁錮。進而通過這種方式,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找到更適合他們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在學校層面,除了繼續加強手機入校后的管理外,更可通過運動、藝術欣賞、繪畫、公益、比賽、朗誦、聲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吸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引導、教育學生學會自控,正確看待手機、網絡,做好安全教育和習慣培養,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
在社會層面,除了對網絡信息的嚴格把關和對網絡游戲的限制以外,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凈化網絡環境,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運用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成長建起綠色、陽光的成長環境,如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及時了解家長、學生的實際需求,有的放矢地逐漸完善網絡游戲等相關的管理舉措,真正使要求、舉措行之有效。
希望在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達到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