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穎
(作者系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江密峰中學教導處副主任、語文老教師)

時代發展,互聯網融入生活各處。學校利用互聯網便捷的優勢,使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交流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家校溝通常以家長會、家訪等形式進行,方式較為單一。而且由于缺乏互動,溝通效果受到限制,加上農村家庭位置分散且偏遠等原因,大多數家長無法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實情況,也難以做到與教師及時溝通。如今,農村學校互聯網普及,網絡全覆蓋,合理運用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孫佳陽(化名)是班級公認的“問題學生”。小升初監考時,我第一次見到他,由于被我抓到作弊,他當眾罵人,摔卷子,宣泄內心的不滿。進入初中后,孫佳陽時不時地挑釁高年級學生,想奠定自己“小霸王”的地位,惹是生非已經是常態,家長也很無奈。他的母親因為照顧老人的原因,很少顧及孩子,父親只會簡單粗暴地以打罵方式來教育孩子,親子之間基本沒有溝通。孩子感受不到親情,便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用拳頭建立威信。
1.家庭情況特殊,母親因老人癱瘓問題和孩子聚少離多,導致孩子缺乏母親關愛。父親輕度抑郁加上缺乏教育耐心,只會用打壓的方式讓孩子遵從。
2.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用游戲填補情感空白,用金錢升級成為游戲中的“王者”。現實中通過學習得不到的地位,利用游戲獲得虛榮心的滿足。
3.小學階段,班主任沒有針對學生家庭癥結及時溝通解決,進而導致孩子不良狀況延續,甚至加重。不僅養成了不良行為習慣,而且成績一落千丈,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巧用心理戰術
我與孫佳陽的家長溝通,讓家長減少了他的零用錢數目,并與他的那些“小跟班”進行溝通,逐步瓦解了他的“小團體”。學校也按照規定對他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罰,這使他感覺“孤立無援”,無所適從。這時,我及時介入,與他溝通家庭問題,紓解他的情緒。再經過一系列溝通和交流后,他的父親也意識到給孩子造成的傷害,給孫佳陽道歉的時候,摸了他的頭,瞬間讓他流出了委屈的淚水。我的一系列做法,拉近了我與孫佳陽的距離,增加了他對我的信任。
互聯網平臺顯妙處
有些家長僅將自己定位為孩子衣食住行的供給者,既沒有輔導能力,也缺少教育方法。為了提高家校共育的水平,必須通過互聯網搭建高效的家校溝通平臺。在班級安裝攝像頭,對孩子習慣養成等進行管理和監督;隨時關注孩子的舉動,并及時將孩子狀態反饋給家長;利用專家培訓,助力家長成長;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拉近家長和孩子的距離。孫佳陽的綜合實踐獲得了父母的積極參與,在溝通交流中改善親子關系,滿足其心理需求。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要讓其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進而實現“要孩子做”變成“孩子要做”。漸漸地,班級內多了朗朗讀書聲、多了書寫的沙沙聲。背誦視頻、默寫視頻、習題照片、學生書法等,都是由課代表挑選出的,隨后進行全班比練。各科課代表會在假期追加網絡平臺上的重難點題進行發布,讓同學們鞏固練習。此時的孫佳陽就像其他孩子一樣,已經完全融入班集體中。
如今,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已逐步改善,師資力量也有所提升,我們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引導家長參與學生的教育與成長。
我相信,家校攜手,定能助力出更多幸福美滿的家庭,而愈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則會養育出更加優秀、健康的孩子。在國家關懷、社會關注及家長的保駕護航下,學生們都能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