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新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601)
隨著國家環保要求節能減排及“油改電”政策的影響,結合鋰電池成本逐年降低趨勢和快充、壽命長的特性,鋰電池叉車取代內燃機叉車是大勢所趨。這意味著鋰電叉車的使用需求將對標于內燃機叉車,“高速高效優質”將作為鋰電叉車研發目標并會對市場競爭帶來優勢。
驅動橋作為鋰電叉車核心部件,除用于將牽引電機的動力傳遞給車輪外,還承擔著門架、車架的安裝和支撐,在叉車滿載行駛與急減速工況,驅動橋會承擔整車重量的80%以上。因此,隨著鋰電叉車的使用工況的惡劣化,對驅動橋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動力源噪聲低,要求驅動橋除噪聲低外,要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驅動橋研發的關鍵點是噪聲低、傳動比大、可靠性強。此外,叉車的前懸越小,整車的縱向穩定性越好,這又要求驅動橋外形尺寸小、給整車布局貢獻更多空間。
而行星齒輪因其可以實現大的傳動比、輸出大扭矩,相比于普通齒輪傳動系,在傳遞相同功率的條件下,可以設計成更小的尺寸并減輕重量[1],被越來越多地用作叉車的輪邊減速機構,有利于減小驅動橋外形尺寸,減小叉車的前懸,增加縱向穩定性。
但由于行星齒輪的結構和工作狀態復雜,其振動和噪聲問題也比較突出,極易發生輪齒疲勞點蝕、齒根裂紋乃至輪齒或軸斷裂等失效現象,因此產品設計時精確的受力分析尤為重要。
在齒輪傳動設計中,嚙合力是齒輪結構設計、軸承選型、軸校核的重要前提條件。嚙合力計算是否合理直接影響產品質量評估。對應行星輪系等復雜齒輪傳動系,嚙合力的計算較復雜繁瑣,可能會出現計算結果偏差較大的情況。本文使用ANSYS Workbench 通過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對某型號叉車用行星輪系進行分析計算,能夠提高結果的準確性。
圖1 為某型號叉車輪邊減速器使用的行星輪系基本結構,動力由齒輪G1 輸入,由行星架H 輸出。根據行星輪系中各齒輪的基本參數,使用SolidWorks 建立行星輪系的幾何模型。

圖1 行星齒輪系傳動簡圖
在ANSYS Workbench 中建立Static Structure 結構靜力學分析,先將原始模型導入再對模型做簡化處理,刪除圓角、倒角等特征,切割并刪除所有齒輪的齒形,使齒輪簡化為簡單的圓柱,以方便后期的網格劃分,減少網格數量。
行星輪系為存在多個相互作用齒輪的裝配體,分析時需要模擬齒輪之間的嚙合力,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建立齒輪系的動力學仿真模型,使用ADAMS 軟件,利用Impact函數計算齒輪之間的接觸力[2-3],能分析得到的齒輪嚙合過程中的嚙合力變化情況,但是該方法求解具有一定的難度,適用于對齒輪傳動深入研究的場合。而對于普通結構設計人員,對齒輪傳動的分析結果可能只需要得到嚙合力,進一步可能需要得到齒輪的應力結果,這些通過靜力分析即可實現。
在ANSYS Workbench 軟件中,模擬齒輪之間的嚙合關系可以使用兩種方法:摩擦接觸和運動副。使用摩擦接觸的方法分析得到結果中可包含較多的信息,包括齒輪嚙合力、齒輪自身的應力情況及變形情況等,但是需要齒輪準確建模與裝配,前處理是其中的關鍵,細微的偏差都可能導致計算結果失真[4]。同時由于接觸分析屬于非線性分析,對于包含多對齒輪嚙合關系的行星齒輪系分析,需要大量的計算機資源,花費時間很長。與之相比,運動副作為兩構件直接接觸并產生相對運動的活動連接[5],使用運動副建立的模型對資源的占用少,分析時間短,能快速得到需要的結果。本文使用運動副建立行星輪系的有限元模型。
根據齒輪的嚙合角度,在嚙合齒輪的嚙合線與齒輪中心連線的交點位置建立局部坐標,旋轉坐標系的方向使一個坐標軸的方向與嚙合力方向一致,在嚙合齒輪之間建立General 類型的連接副,參考坐標系使用一局部坐標系,其一個坐標軸與嚙合力方向一致,連接副約束嚙合力方向的平移自由度,通過此種方法實現嚙合齒輪之間正確的力傳遞,圖2 所示為G1 與G2 之間建立運動副的示意圖(約束局部坐標系Z 軸平移自由度)。

圖2 嚙合齒輪運動副示意
建立各對嚙合尺寸的運動副后,在模型中添加約束和載荷,約束包括:軸承安裝面的約束,約束除軸向旋轉自由度外的其他5 個自由度;行星架輸出端約束,約束旋轉自由度。載荷為:輸入端施加理論計算得到的輸入力矩,最終得到行星輪系的ANSYS Workbench 模型。
有限元模型中各零件設置為柔性體,運算求解得到分析結果。分析結果中,嚙合齒輪運動副的反力即為齒輪的嚙合力,圖3 所示為G1、G2 齒輪嚙合力示意圖,結果顯示嚙合力值為7228.3 N。最終得到齒輪嚙合力如表1 所示。除齒輪作用力與傳遞力矩外,通過分析結果還能得到齒輪系的輸出力矩為3034.4 N·m。

表1 分析得到的齒輪嚙合力

圖3 G1、G2 齒輪嚙合力示意
通過理論計算方法得到齒輪嚙合力如表2 所示。對比仿真計算的嚙合力結果與理論計算的嚙合力結果,可以看出兩種結果十分接近,存在差異的原因包括模型分析誤差等。兩種方法得到齒輪嚙合力結果相互驗證,說明仿真分析的方法可行,同時也保障了結果的準確性。

表2 理論計算得到的齒輪嚙合力
齒輪結構主要用來傳輸動力和運動。受“油改電”政策的影響,對于叉車驅動橋(含變速器)齒輪結構的可靠性及其承載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齒輪嚙合力進行精確的理論分析十分必要。
對齒輪嚙合力進行分析,可以早期發現結構設計中齒輪參數的缺陷,驗證在研發的齒輪性能及結構的可實施性,同時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降低成本,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本文對某型號鋰電叉車輪邊減速器的行星輪系進行齒輪嚙合力計算,使用ANSYS Workbench 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對標理論計算方法,保障了結果的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為產品研發關鍵件可靠性的校核提供參考依據。
在應用時,理論計算方法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使用ANSYS Workbench 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則較簡單,對于一組行星輪系如此,對于空間復雜齒輪傳動系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會具有明顯的優勢。
本文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獲取了齒輪嚙合力,除此之外,還能獲取軸承受力。結合獲取的力載荷可以進行強度校核、零件選型等更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