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中存在著評價目標與方式單一、評價量規制定的隨意性較大以及評價描述符設計不合理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教師應堅持基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確定評價目標、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以及強化表現性評價四大原則。在具體實施評價時,教師應依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確定評價目標,圍繞活動方式選擇評價要點,根據學習目標制定評價量規并科學處理評價結果。
關鍵詞 學生評價;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08-0074-03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掌握科學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法,將綜合實踐活動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才能優化活動實施的質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實現有質量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育。[1]教師應基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的要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2]。
一、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問題
(一)評價目標與方式單一
一方面,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存在目標單一的問題。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知識、技能、能力特別是理解力、記憶力等方面評價較多,對學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際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生的興趣等方面評價甚少。另一方面,從評價標準來看,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較為重視活動的結果以及學生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而不關注評價過程、學生的學習起點及其實際發展狀況。而且一般情況下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教師只有1人。在班級學生人數較多時,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往往由于觀察不到位,導致評價模糊、不精準,甚至出現評價錯誤。教師如何發揮生生之間互評的作用,全面準確地記錄學生表現,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評價量規制定的隨意性較大
評價量規的制定需要教師正確衡量學生水平,并根據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用具體、可操作的語言描述符來表達量規中各個指標的評價要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沒有統一的規定教材,一方面這給予了教師設計活動內容的自主權和更大的靈活空間;另一方面,這也導致教師制定評價量規的隨意性較大,使教師往往為活動而活動,忽視《綱要》中的目標要求,導致其制定出的評價量規維度和《綱要》中的目標要求不一致。
(三)評價描述符設計不合理
評價描述符設計不合理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評價描述符的語言直接照搬評價維度的關鍵要素,沒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調整,導致學生難讀或誤讀;二是評價描述符水平層級表達不清晰,只關注數量上的差異而忽視性質上的差異;三是評價描述符等級安排不合理,導致評價分數不能正確反映學生活動水平。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原則
(一)基于《綱要》確定評價目標
為了克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目標單一的問題,弱化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訓練,強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化與改變,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評價內容的設計指向《綱要》的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創意物化和問題解決的素養。教師不可以隨意降低評價標準而導致學生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學習目標任務,也不能隨意提高評價標準而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堅持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指導進行自評和他評,最主要的目的是“為學習進行評價”而不僅是“對學習進行評價”。教師應通過評價及時彌補學生欠缺的知識點,改進學生不恰當的學習方法。評價不僅是對當下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更是為了促進學生以后更好地成長和發展。教師應采取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和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三)堅持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
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各有利弊。量化評價的結果好收集,過程好操作,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難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和素養方面進行量化評價。質性評價能夠記錄學生過程成長,但評價結果主觀性強,容易導致隨意評價的現象。為了使評價促進學生更好發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教師應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四)強化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的核心在于通過給學生提供與生活或現實情境相似的真實性任務,讓每個學生充分應用相關知識、技能以及策略,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活動展現其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3]學生評價不能只在活動結束后進行,而是要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為學生提供一個清晰的目標圖景,實現評價即改進、評價助學習的目標。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評價的反饋信息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表現如何,距離標準還有多遠,清楚自己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接下來做什么。教師強化表現性評價,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評判自己的行為,監控自己的發展,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策略
(一)依據《綱要》確定評價目標
《綱要》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明確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4]。同時《綱要》也具體闡述了小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教師應依據《綱要》確定活動的評價目標。
(二) 圍繞活動方式選擇評價要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可以基于地方課程內容進行,也可以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并圍繞學校活動和社區活動來開展,或者整合資源進行大主題探究活動。但不管如何進行,一個活動中都會包含一種或幾種主要活動方式,如考察探究、設計制作、社會服務和職業體驗等。不同的活動方式會導致不同的任務難度,帶來不同的結果,所以教師要根據活動方式來選擇評價要點。
(三)根據學習目標制定評價量規
評價量規的制定包括設計評價維度、描述符和等級。設計評價維度要體現《綱要》的目標要求,設計描述符要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學生情況,等級制定要遵循“等距”原則。
下面以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下冊教材中第六個主題“找個崗位去體驗”為例說明如何制定評價量規。
1.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本單元要求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職業體驗,教師在進行內容結構分析時,可以基于學生的情況將第一小主題“了解身邊的職業”和第二小主題“我的職業理想”進行整合。結合《綱要》目標要求,教師將具體的活動目標確定為:
(1)訪談從事不同職業人的工作情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分析得出不同職業活動的共同特點。
(2)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交流一下實現職業理想需要從小做哪些準備。
2.確定表現性評價維度。提取具體活動目標中的關鍵要素,將“調查訪談、合作學習、職業理想、從小準備”作為評價維度。
3.分析評價維度各個要素中的關鍵要點,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和課程培養目標確定描述符。[5]如“職業理想”這個維度涉及的關鍵要點有:職業理想與國家、社會利益的一致性,要建立在個人興趣之上,要考慮收入水平及人們對不同職業的價值評價。隨著社會的發展,收入水平和社會評價會發生很大變化,所以我們可以在活動評價維度的描述符中刪除收入水平和社會評價這兩個要點。
4.
列出描述符確定評價指標(見表1)。教師應根據評價維度各個要素列出描述符,并進行層次等級劃分。教師在列出描述符時要注意評價要點有沒有遺漏、重要特征有沒有體現。教師在進行等級劃分的時候要注意顯著性質和數量的差異,保證等級之間的水平是等距的。為了保證總體評價更容易把握,教師應采取等級和分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進行等級劃分。
(四)科學處理評價結果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時,教師不僅要看評價對學生當下活動的成效,更要看評價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而引導學生根據評價結果做好自主反思是促進其發展的關鍵。教師對評價結果的處理,首選的辦法是引導學生對優點和不足做出解釋,讓學生在自我解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問題。對評價結果的處理若采用教師反饋的方式進行,教師要注意降低評價的數量,提高評價的質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評價的真誠。教師也要不斷根據學生的反饋,反思自己的活動設計,整合教學內容和流程,并反思評價量規本身的適切性,不斷進行改進。
(晏璟,山東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山東 淄博 255000)
參考文獻:
[1] 許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及評價策略[J].新教育,2019(20):60-61.
[2][4] 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 16.html.2017-09-27.
[3] 鄧惠文,劉小兵.表現性評價實施中的理論與實踐融合問題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9(30):119-121.
[5]陳志旗.多元評價視角下的教學評價改革[J].教學與管理,2011(36):26-28.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