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藝術瑰寶,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小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能夠提升詩詞閱讀分析能力,還可以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培養文學意識。古詩詞有著語言之美,但與小學生現代生活用語相差甚遠,導致學生興趣不足、理解困難。故此,文章將以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問題為切入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旨在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水平。
一、以情動人,興趣激發
傳統古詩詞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情境法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視覺去看古詩詞立體情景,用耳朵去聽古詩詞,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隨著多媒體的普及,多媒體自身吸引力下降,無法有效起到古詩詞興趣教學引導作用。“只重其形,不重其義”,很難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共鳴,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也只是浮于表面形式?!扒槟軇尤恕?,教師借助情感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才能夠維持其古詩詞長效學習動力。
例如:盧綸的《塞下曲》一詩僅有十二字,卻精準描述了在“夜黑雁飛高”追逃潰軍的場景,詩歌意境十分悠長,雖然沒有描述交戰場面,但給人無限想象。教師可以選擇多媒體為學生營造詩詞背景,讓學生感知其中的意境。
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看屏幕上的動態視頻,同詩詞中的哪一句相似。(教師從《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節選黑夜追人的場景)
生1:和“月黑雁飛高”語句相似,視頻中也是烏云遮月,有鳥在叫!
生2:潰軍逃跑的樣子和“單于夜遁逃”相似。
……
師:大家發揮想象力,如果你就是其中追潰軍的將領之一,你會有什么感受?
生3:老師,我會很緊張,有點害怕。
生4:不用害怕!我們是勝的一方,應該是逃跑的人害怕。
師:如果告訴你們抓住逃兵,可以論功行賞,你是什么樣的心情。
生5:老師,我會很興奮。
師:看來讓大家黑夜追潰敗的逃兵,大家都有不同的體驗。要是我去追這些潰敗逃兵,我也會害怕,古話不是說“窮寇莫追”嗎?
(學生聽到教師的話后哈哈大笑,課堂氣氛得到緩解)
師:我們再分析一下“大雪滿弓刀”中的“大雪”說明了什么。
……
教師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相似情境,但沒有局限于此,而是讓學生帶入自身體會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與興趣。
二、三品意象,共享詩詞
“托物言志”是古詩詞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古詩詞中具體表現為意象。意象,是指通過具體的物象,展現詩人、詞人的情感。閱讀古詩詞,就不得不品一品意象,深入了解古詩詞內容。意象本身有實有虛,是情感與物象交織的物主體,小學生古詩詞閱讀能力有限,很難直接透過意象抓到本質,也是導致學生閱讀理解不深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三品意象,一品其表,二品其象,三品其情,體會其中的精華。
例如,劉禹錫的《望洞庭》中,主要講述了詩人月夜觀洞庭湖的美景,妙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營造了縹緲、靜謐的洞庭湖場景,全詩內容理解難度不大。但教師僅從字詞表面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又浮于表面,無法讓學生真正感知詩歌意象,體會其中內涵?!鞍足y盤里一青螺”是全詩妙筆所在,學生存在意象理解問題。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三品意象,感悟詩句之妙。
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望洞庭》的哪一句?
生1:老師,我最喜歡“潭面無風鏡未磨”,將潭水表面比喻成鏡子,說明了潭面無風,映照月夜。
生2:我喜歡“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句,雖然不理解其深層含義,卻能夠感受到其中獨特的美感。
師:非常棒!同學們,我們一起幫一幫××學生,深入分析“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句好不好?
生(合):好!
師:我們大家一起三品詩句內容,一品就是品“白銀盤里一青螺”字面含義是什么?
生3:就像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
師:翻譯得很準確!詩中將什么比喻成“白銀盤”“青螺”?我們再次品讀詩句內容。
生4:洞庭湖水猶如“銀盤”。
生5:洞庭山則是“銀盤”中的“青螺”。
師:仔細品味這個比喻,可以發現十分清奇,詩人的情操、審美都迥異于常人,從遙望山水再到“盤里青螺”,舉重若輕。大家三品一下詩句,感受以小寫大的不同。
生2:老師,確實不一樣!用“青螺”寫洞庭山,給人一種親切之感。
師:白銀盤里一青螺”,雖然沒有蕩思八極的氣魄,但比喻方法卻匪夷所思。大家在三品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意象……
……
教師運用“白銀盤里一青螺”進行意象教學,讓學生一品其語義、二品其含義、三品其情感,實現了深度教學,讓學生理解意象。
三、穿梭歷史,傳承文化
古詩詞文化滲透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薄弱項,教師多從應試角度考慮教學內容,忽略了文化傳承問題。古詩詞由古代詩人、詞人,用古言、古語表達成文,所述內容也是古事,體現了一個時代的背景,一部分詩詞體現古人交友,一部分詩詞包含古山古水,還有一部分詩詞體現了古情、古感,都與時代背景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讀詩詞、看詩詞、學詩詞,不能僅是就詩論詩、就詞論詞,而是應該讓自己穿梭于歷史之中,去感受特殊時代下的歷史,真正傳承文化。
例如:《示兒》是陸游愛國詩詞中的名篇,表達了他的愛國之心,通過“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可以窺見其愛國情感。陸游一生致力于抗金,但屢屢受挫,因此在詩中有著濃濃的無奈之意。學生如果不理解特定的歷史背景文化,就很難深層次體會其中的情感。學生閱讀古詩詞能力雖然有限,但也不乏見解,教師可以讓學生三人成行,借助古詩詞進行歷史穿梭,傳承中國優秀文化。
課堂實錄:
小組1:
生1:陸游臨死之前還念著統一九州,希望朝廷能夠打勝仗。
生2:確實,還讓后代在家祭時告訴他好消息。
生3:陸游一生太坎坷了,我查資料,說陸游是少年成名,進入官場后多次提出北伐意見,卻遭到同僚攻擊,最后還被削職罷官,真是生不逢時,詩中也能夠感受到他的無奈。
生4:我覺得他生對了年代,要不是在這個特殊年代,陸游哪能寫出這些愛國詩篇啊!
生3:你說得也對!
……
教師讓學生三人成行分析古詩詞歷史文化,從時代視角進行詩詞分析,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給出不同的體驗,讓學生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結語: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點,重視詩詞才能夠培養學生完整的語文閱讀能力。在詩詞教學當中,教師從文化傳承、意象理解等問題著手,為學生提供情感教學、意象教學、文化教學,讓詩詞之美映于學生心間,幫其體會詩詞文化,共通古今情感,提升學生古詩詞閱讀能力,解決古詩詞閱讀教學困境。但教師需要注意,古詩詞教學需要循循善誘,切不可急躁,否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