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我的拓展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就是以教材為依托大膽舍棄、選擇和整合,并以提高閱讀能力、豐富閱讀量、拓展閱讀思維空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為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空間開放,讓學生在親歷閱讀過程中,主動積極地自求、自得。
一、構建了“讀寫聽說”一體的拓展閱讀教學課程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最主要的實踐途徑就是聽說讀寫,為此我大膽整合教材,結合魯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進行了議論文單元的改革,運用綜合性活動將課內延伸到課外,讀寫聽說融合為一體,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我開展了“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的主題單元的教學,學生在閱讀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書后,選取10位歷史人物,運用頒獎辭、文言或詩詞的形式寫出對自己偶像的簡潔和評價,進而進行交流:生1——黑暗選擇了她,她卻選擇詩意的生活,她用心體驗大自然賦予她的一切,她用情為自己黑暗的世界畫上太陽,她失去了太多本該擁有的權利,但自信毅力讓她得到了黑暗中別樣的生命歷程,用樂觀創造的奇跡。(海倫·凱勒)。生2——地位再顯赫,身份也是永恒不變的,身為一名鞋匠的兒子,沒有榮華富貴,沒有出色門第,但他有一顆無比熾熱的心。他對父親的熱愛融入寬廣的胸襟,他將對國家的情感化作滿腔的熱血,這股熾熱忠誠的威嚴,遠遠勝過任何一個存在,嘲諷、嫌棄,那都是讓滿腔熱血更加沸騰的調料。他心中為國效力的沖勁誰也攔不住。林肯,就如同一匹黑馬,用自己的力量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學生們在交流后仍然感到迷惑,在拓展閱讀后應該怎樣用這些史料,我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中的名家評風流人物,從經典中汲取營養,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可以說拓展閱讀經典的過程就是搜集信息、學習語言、借鑒范例的過程。更關鍵的是我對教材進行了改革,摒棄了課本原來的課文,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名人,閱讀他的相關作品,這樣之后以讀促寫,學生言之有物,學生借鑒有章,進而以寫帶讀,學生在寫作中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知識的匱乏,史海再尋蹤,當代覽名篇,拓展性閱讀為讀寫架起了橋梁,提升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步具有“較為豐富的激烈和良好的語感,注重了情感體驗和反復感受好理解能力,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此基礎上,觀看辯論會視頻,引導學生明白論點和論據的關系,學寫議論文和辯論稿,并結合學生的辯論稿展開辯論會和演講比賽。議論文單元就這樣異彩紛呈地呈現出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師教得輕松自如,同時讀寫聽說一體化的教學豐富了閱讀教學的內涵,拓寬了閱讀教學的外延,這樣的語文課程改革使語文教學再上臺階。
二、通過研讀設計深化了拓展閱讀的效果
我的研讀課注重一個“活”字,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引發學生個性化的表達。
在研讀《我的叔叔于勒》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引導話題:請你再次速讀全文,找一找,文中對于勒有哪些稱呼。設計一條曲線(可以通過坐標系、曲線圖或其他形式來展示于勒人生軌跡的起伏,并為你的設計書寫一段解說詞)。研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引出辯論話題“逆境出人才還是順境出人才”,召開辯論會。研讀《藤野先生》時,采用了學生質疑的方式,有的學生提到了文章開頭為什么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就從“也”字入手開始了教學。
總之,在研讀課文時我采用了專題采訪、演講論辯、主賓座談、文藝小品、情境展播、研讀展示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另外,整合了以作家、作品、體裁、主題為拓展點的拓展閱讀教材。
語文教學歸根到底就是要引導學生讀書,這是開設拓展性閱讀課的初衷,通過有目的、有組織、開放性、拓展性閱讀訓練,已初有成效。學生形象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言行優雅大方,品德純正,“腹有詩書氣自華”。拓展性閱讀也使得平等互助互動的師生關系得到體現,在這種關系下,學生真正走進作品,思考人生,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