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華
【前置學習】
1.朗讀并背誦《三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把《三峽》譯成白話文。
2.結合譯文,閱讀《語文主題閱讀叢書(八上)·讀山品水》中《孟門山》《拒馬河》《黃牛灘》《西陵峽》四篇文章。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
2.分析景物特點,揣摩寫法之妙,領略山水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三峽
關于三峽的記載,在《水經》僅有15個字:“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為《水經》作注,用三十多倍的文字,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最原生態的山河風光。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酈道元的《水經注》是如何向我們描繪三峽之美的。
二、印象三峽
1.學生試讀,讀準字音。
(學生活動:一生試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讀后點評)
2.教師強調,易錯字詞。
3.朗誦課文,讀準節奏。
①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本文語句特點:本文多用四字對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
②教師范讀文章。
(學生活動:教師范讀,學生小聲跟讀,然后學生齊讀文章)
4.疏通文義,解決疑難。
①默讀,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讀懂文義,記錄疑難。
②學生小組之間討論疑難,并相互解決。
③教師解決學生疑難。
三、賞讀三峽
1.相比于《水經》,酈道元的《水經注》非常直觀地把三峽的美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那么,酈道元寫了三峽的哪些美景?這些景各有什么特點?怎么寫出來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并在旁邊做批注,最后用下面的句式賞讀、分享三峽之美。
句式:三峽的________(景物或季節)美,你看它“_________”(原句),這里作者運用了________(賞析寫作手法、寫景角度、字詞等),寫出了它的________(特點)。
明確:概括出三峽山的連綿陡峭,夏季水的多、兇險、湍急,春冬之時的清澈、秀麗,秋天的安靜、肅殺、凄婉。
2.寫三峽,為什么先寫山再寫水?為什么不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明確:因為“峽”就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峽”,所以起筆于山,十分自然。夏水暴漲承山高江窄而來,最富三峽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寫,后獨記秋天,也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夏天水勢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空,順勢而下,入情入理。
(學生活動:學生深入思考,如回答不出,則小組討論解決)
3.在對三峽山水的描寫中,我們能讀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三峽美景的喜愛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學生活動:帶著喜愛與贊美之情齊讀課文)
小結: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按寫景順序,從不同角度寫景,用各種修辭寫景,用各種寫作方法寫景,把三峽的山寫得高俊雄壯,把三峽不同季節的水寫得奔放、秀麗、凄婉。
【方法總結】
閱讀寫景文言文方法總結:
1.讀熟文章,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
3.分析寫作手法,并分析景物特征。
4.結合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四、品山賞水
請同學們運用所學閱讀方法,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讀山品水》中的《孟門山》《拒馬河》《黃牛灘》《西陵峽》,繼續欣賞酈道元筆下的山水之美,并思考以下問題。
1.如果讓你為《三峽》推薦一篇拓展文章,你推薦哪一篇?為什么?
2.這四篇文章,你首先會排除哪一篇?為什么?
提示:可從文章內容、寫作手法、比較異同等方面去思考。
預設:
1.推薦《黃牛灘》。這篇文章和課文一樣都引用了歌謠,從側面襯托了江水環繞曲折,山崖之高。
2.排除《拒馬河》。這篇文章沒有寫景色的特點,其內容和課文內容沒有相似之處,拓展閱讀意義不大。
3.推薦《西陵峽》。文中的景物基本上相同,如兩岸高山、林木、猿鳴等景物。寫作手法一樣,如“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和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內容和句式都基本一致。
4.推薦《孟門山》。文章最后一句“其水尚奔浪萬尋……非駟馬之追也”,寫了水流的湍急,同樣多用四字句,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既有比喻又有對比等。寫作手法上類似,有利于從課內往課外延伸。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領略了三峽的秀美風光,品味了精美的語言,學習了閱讀寫景文言文的方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希望同學們能夠運用所學,在山水中徜徉,讀山,讀水,讀人生。
(濰坊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WF2019JY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