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波
摘要:我校地處農村,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式常期處于被動的接受培訓學習等方式,為推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我校依托市級課題研究,通過加大校本研修、提升教師信息化建設、促進學科團隊合作等途徑,探索出促進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實踐策略;評價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要實現這一要求,就必須加快教育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沒有教師的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因此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能力至關重要。我校地處農村,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常期處于被動的接受培訓學習的狀態。為了更好地推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即“由以‘看、聽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教師發展方式,轉變為以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教師發展方式”,從2017年8月開始,我校開展了“引領農村小學青年教師轉變專業發展方式的實踐研究”,摸索出以下實施策略。
一、以“榜樣教育”理念引領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2018年9月,我校對辦學思想做了進一步規劃設計,結合地域特點以及利用好家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元和烈士墓這一紅色資源,聘請專家進行指導,確定以“榜樣教育”辦學思想引領學校發展,并在課程開發與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進行詳細的要求說明。
(一)依據學校現有教育資源,建設和完善紅色文化課程體系
我校將“榜樣教育”與多學科深度融合,開設語文、科學、道德與法制、體育、美術等多學科工作坊,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專業化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研發和實施具有英雄特色的系列課程資源,實現國家課程融合滲透,將英雄榜樣的教育資源系列化。
創編《紅色記憶》校本課程教材,分低中高版本,以生動的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豐富了英雄榜樣教育的內容。
優化社團活動,拓展教育渠道。軍歌嘹亮合唱團、演講社團、書法社團等優質社團活動,逐步將社團活動課程化,拓寬了紅色文化課程體系(見下頁表1)。
(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打造榜樣示范團隊
一是團隊建設目標,包括修師德、強師能、擔責任、做表率。
二是團隊建設愿景,包括建設學習型團隊——讓團隊在學習中成長,建設研究型團隊——讓團隊在研究中提升,建設創新型團隊——讓團隊在創新中發展,建設家園型團隊——讓團隊在家園中幸福。
三是團隊建設措施,包括五項制度保證,分別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以發展為本的研修制度、以質量為本的備課制度、以創新為本的教研制度、以激勵為本的評價制度;五項活動跟進,分別是主題教育活動、讀書交流活動、校本研修活動、崗位練兵活動、家校聯誼活動。
在學校的教育理念中,將轉變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式融入到各項制度建設中,在各項制度的實施以及各項活動的開展中,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式由原來的入職輔導、在職培訓逐步轉向專業的自我發展。
二、以教育科研牽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從宏觀角度看,教育發展方式的轉型,要求教師加強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們首先確定以課題牽動的形式展開研究,將課題研究的內容進行分類,找出各項課題之間的內在聯系,用其他課題的研究推動此項課題的研究。我校近期立項的國家級課題兩項,分別是“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編寫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研究”“運用教育信息化輔助農村青年教師轉變專業發展方式的實踐研究”;大連市一般課題兩項,分別是“引領農村小學青年教師轉變專業發展方式的實踐研究”“小學開展品行儲蓄特色德育活動的實踐研究”。這四項課題的課題組成員均有青年教師,其中學科骨干教師在參與研究本校立項課題的基礎上,還參與了莊河市教育服務中心學科教研團隊的課題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這些青年骨干教師將在教科研團隊習得的經驗,與我校其他青年教師進行分享,指導并幫助校內青年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通過以老帶新、以強扶弱的方式幫扶結對,并將課題研究融入到日常的德育教育和校本研修中,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學期末,課題組開展課題研究經驗交流會,通過引導青年教師交流課題研究的習得、課題研究反思、教育隨筆的提練等形式,廣泛收集青年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發現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久而久之,青年教師形成了良好的研究風氣,專業發展由被動變主動,大部分青年教師都能自發地參與到課題研究中去。可以說,此項研究舉措收獲了較好的實踐成果。
三、以校本研修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以校為本的學科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和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教師通過參與并實踐校本研修和校本教研,自身的專業能力得以提高。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說課、磨課、上課、研討、反思、撰寫教學日記等一系列的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從被動的接受專業培訓到自我發展觀念的轉變,身體力行地踐行轉變自身專業的發展方式。
每學期教導處根據莊河市教學管理方案,結合我校教師課堂教學中提練出來的具有共性的教學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學校教研計劃,教研組根據學校教研計劃制定教研組計劃,確定學科教研主題,制定詳細的集體備課安排,每周三下午開展組內集體備課任務。依據學校教研計劃,每學期開學前組織青年教師開展說課標、說教材等說課活動;開學后,教導處深入到各教研組進行集體備課指導,參與教師的集體備課、磨課、研討等活動,由教研組推選出有代表性的課堂教學片段進行校級教研活動。青年教師通過聽課、上課、研討等活動,使自身的專業成長得以提高;同時,將在團隊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得、所感帶回學校,通過課堂教學展示、研討、反思等形式,帶動其他青年教師轉變專業發展方式。
四、以教育信息化支撐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在轉變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策略上,教育信息化的應用起到了有力的支撐。從教育心理學看,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可分為以下幾種:系統的理論學習、完善的技能訓練(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微格教學、進行專門訓練)、科學的教學反思、科學的教育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轉變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式,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完成。因此,我校以提升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專業培訓促發展
我校邀請莊河市教育服務中心的兩名教師來校對青年教師進行白板培訓,培訓之后開展驗收工作。目前,我校所有青年教師可以熟練地使用白板進行輔助教學。部分青年教師還參加了微課制作培訓,多名教師制作微課參賽并獲獎。有的青年教師利用微課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播放,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教學效果明顯;部分教師將微課視頻分享在班級群里,以便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復習鞏固。
(二)錄制優課促提高
我校每學年都會組織教師錄制課堂教學視頻,選取優秀的青年教師錄制“一師一優課”,并將這些課程面向全校開放,以供校本教研時教師們共同學習研究。疫情期間,教師自己錄制教學視頻,為學生居家學習提供方便。教師在錄制視頻的過程中,既學習并掌握了現代教育信息化在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又能在視頻錄制以及反復修改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
五、以團隊共進帶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課題成功立項后,學校首先組建課題研究團隊,由副校長擔任組長,團隊成員由教導處學科主任、科研專干、課題負責人組成。在頂層研究團隊下組建教學團隊和德育團隊。學科團隊的活動內容以教研科研為主,保證科研教研不分家,在教研中提練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科研,在科研中解決教研中發現的問題用于教研。學科團隊的活動形式多樣,青年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說課、磨課、上課、研討、反思、撰寫教學日記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從被動的接受專業培訓到專業自我發展的觀念的轉變,身體力行地踐行轉變自身專業的發展方式。德育團隊的活動內容以學生德育活動為主。德育團隊的成員由我校的12名班主任擔任;教學團隊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校教師數量的實際情況,下設組建了語文、數學、英語和其他學科四個團隊,各團隊組長由學科主任擔任,成員是學科骨干教師以及任教學科非骨干教師。
教研組每周三下午開展組內集體備課任務,主力備課教師盡量安排青年教師,主持人為有經驗的年級組長擔任。在團隊中安排有經驗的骨干教師或學年組長指導青年教師備課、說課以及上課活動,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給青年教師提供專業成長機會。學科骨干教師將在莊河市教育服務中心學科團隊活動中的成功帶回本校,通過課堂教學展示或經驗介紹等形式分享給本校學科團隊成員,帶動其他青年教師成長。
六、以評價機制激勵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我校在青年教師轉變專業發展方式的研究中,青年教師的變化明顯,取得的成果也較為突出。這得益于學校制定了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所有的跟進評價都細化量化,與教師年終考核掛鉤,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我校大部分青年教師雖已評上高級教師,但他們依然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進行校本研修,深耕教研,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這些都源于良好的評價機制,它為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回顧課題組近4年來的研究歷程,我們探索出促進農村青年教師轉變專業發展方式的五種實踐策略以及完善的評價機制,這五種實踐策略的運用將不斷推進我校教師隊伍的建設,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學峰.“主題式”校本研訓背景下農村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0(16).
[2] 楊秋玲.提高農村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校本途徑[J].遼寧教育,2020(20).
[3]姜汝亮.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9(06).
[4]陳麗雪.以校本教研為載體,提高青年教師專業素質[J].高考,2021(02).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