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迎君
新課程的語文教材的選文標準一直是“文質兼美”,而不少“美”的韻味是不管怎樣精彩的講解也替代不了在朗讀上的那獨特的體驗的,尤其是詩歌,只有通過朗讀才能真正體悟其神韻和意境。
朗讀,是基于將相對抽象的文字,經過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體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聲音表達出來。相對于文字來說,它是具體的、形象化的。教學中,緊緊圍繞現代詩歌的特點反復誦讀,就能使學生進入到藝術氛圍中,加強對詩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的時候,用了最樸素卻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讀法。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幾分鐘,初步感受詩的停頓、節奏、重音。這個時候,學生把握得還不是很準。然后由一兩個同學來讀詩歌,其他同學參與評議。讀讀議議中,學生逐漸體會文中的感情了。然后分散朗讀。一次次地朗讀,學生對語調、語速的快慢、音長音短、節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較好了。這個時候,我再來一次聲情并茂的范讀。
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都是對文本的推敲,對詩歌的理解也就更深了。而教師的范讀則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情的先導。比如學生對我朗讀“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評價特別高,說我讀得輕緩抒情,甚至有學生說她仿佛看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我想我范讀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反復而不重復地誦讀這些詩句,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感情的音響,能使語言更富有活力,更能使詩句的生命力跳躍出來。
到了教學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我就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朗讀體會了,我欣喜地發現學生完全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握詩人情感的脈搏。有學生說:“我從‘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貧窮,悲哀,痛苦的希望等這些詞語看到了祖國所遭受的磨難,所以我在讀這些詩句的時候要表情沉重,聲音舒緩低沉。”還有學生說:“祖國的過去再痛苦,詩人也從來沒有悲觀失望,我看到了‘緋紅的黎明、雪白的起跑線、含著眼淚的笑渦,所以讀這些詩句的時候,我的表情是歡欣愉悅的,聲音高亢激昂。”
都說詩人善于捕捉新的意象,使讀者產生新鮮的聯想,而我們的小讀者們卻能通過他們的朗讀,他們的吟誦玩味,進入詩歌高遠的意境,領悟深遠的意味,感受真實的情感。課堂中,教師沒有對詩歌做任何的講解,但是還有什么比饒有興致的朗讀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就像特級教師余漪說的那樣:“要反復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我們的語文教師勢必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練就扎實的朗讀基本功,摸索出一套以朗讀為重點,以培養語感為核心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