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澤
摘 要:水利河道治理與城市現代化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水利河道治理通常會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據此研究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也針對兩者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以供后續研究人員參考。
關鍵詞:水利;河道治理;環境生態;關聯性
引言:河道治理是為了城市可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河道治理通常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矛盾,如果在治理過程當中破壞環境,這就違背了河道治理的初衷,因此,了解河道治理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聯性,可以保障治理工作的穩定進行。
1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之間關聯性解析
1.1水利河道治理影響生態環境
水利河道的治理需要對自然狀態下的河流進行改造,使其適應國家發展進程,使河流可以有為城市提供水資源等能力。但從過往資料來看,傳統的水利河道治理工程目的非常片面。單純地從改造河流,控制水流向,使其滿足城市需要。如利用水流進行發電、航運等作用。這種傳統的改造的確可以讓人們享受到更多的便利,為城市節約能源的作用。不過這種改造卻很少考慮到是否對生態環境有所影響。這種過于追求經濟化的行為毫無疑問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雖然短期內生態環境的破壞無法對人們生活產生太大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破壞生態環境長期性發展,終究會對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
1.2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的不協調
水利河道治理可以提高河流的綜合利用率,但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將生態環境列入治理規劃當中,水利河道治理會與生態環境產生不協調性。河道治理最主要的兩個目的就是使其具有航行能力和防洪能力。要想達到這兩個目的,就需要對河流整體進行規劃,利用大量人力、物力對河道進行挖掘,對河道中的淤泥進行深度清理,這種大規模的淤泥清理行為,會導致河流的深度劇變,而河流深度的改變會河讓流中的原有生態物種難以適應,最終造成河流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在河流建設當中,還會有建造大壩的需要,使河流具備儲水功能,但大壩的建造,會造成河段增高,非常多的魚類需要通過洞游的方式產卵,河段的增高使魚類無法回游,造成無法產卵的現象,久而久之魚類的品種會越來越少,河流中整體的物種多樣性降低。河道治理還伴隨著水流形態單一化等問題,水流治理通常會讓河道變得單一化和人為化來滿足治理便捷性,致使生態系統發生退化。長期性和復雜性是生態系統恢復中的兩個重要性質,而水利河道的治理會打破自然狀態下的生態恢復,一些大型河流的修建甚至會造成生物穩定性被破壞,造成個別物種的滅絕,使生態恢復周期加長等問題。所以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實際情況當中,水利河道治理需要將生態環境保護考慮進去[1]。
1.3水利河道治理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是國家一直倡導的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促進現代化進程的平穩前進,而水利河道治理也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例如在復雜的水域環境當中,通常會存在河道不通的現象,而少數地區的污水問題還未得到有效整治,生活污水亂排放等現象會造成河流的污染,如果河道不通,會使污水難以排除,長此以往污水問題就會對水中的生物產生影響,使其難以存活。而通過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將生活垃圾等堆積物進行清除,可以使水流通暢,生物生活環境更加健康。雖然傳統的水利河道治理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但現今的水利河道治理規劃,通常會將生態環境可以持續發展列入進去,生態環境的好壞也成為治理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考量之一,所以水利河道治理也自然而然的對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4生態環境對水利河道治理有著指導性作用
生態環境的好壞是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文明發展進程的有效體現,所以如何讓生態環境更加健康發展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話題。而在水利河道治理當中,能否深度體會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在治理當中,盡可能地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對治理工程十分重要。尊重生態環境也是促進水利河道治理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在治理過程當中,一定要嚴格地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周密地考慮治理過程當中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對于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事情堅決不做。從這些方面來看,生態環境對水利河道治理有著非常不錯的指導作用,也為水利河道治理是否符合生態理念作出了一個參考[2]。
2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相互關聯的發展建議
2.1合理選擇植被配置
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之間息息相關,有著緊密地聯系,經常會出現治理不到位的問題,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植被破壞的現象。在水利河道治理當中,選擇合適的植物配置,覆蓋在河道生態系統中,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操作步驟。從宏觀角度上來看,河道只是一個比較小的生物圈,而物種多樣性可以維持生物圈的穩定。種植植被就是豐富物種多樣性的方法之一。土壤的蓄水能力、抗侵蝕能力和抗沖刷能力都是河道建設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合適的植被可以有效的抵擋水波對土壤的沖刷,通過植物的根系固土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河道的這三種能力。并且植被還可以改善土壤,提高有機物質的含量,防洪等多種作用。因此,植被的選擇問題非常重要。種植植被需要考慮氣候和環境因素,并且美觀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思考進去。值得注意的是,植被種植不恰當會引起物種入侵,造成植被瘋漲,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植被的選擇最好在本地植物中選取,本地植物可以很好地適應當地季節變化,避免出現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3]。
2.2構筑生態水系網
在經濟條件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構建生態水系網的操作。生態水系網,要求以當地水系為基礎,對水系周邊環境進行協調改進,這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但生態水系網構建復雜,工程量比較大,而且耗費時間比較長。因此非常考驗各部門的協調工作能力,并且生態水系網的前期構建規劃工作也需要進行實地調研,多方面的考察,盡可能地考慮多種因素,才能更順利地完成構建工作。生態水系網可以讓生態系統更加健全,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壓力的能力,是一項有利于區域長遠發展的工程。
2.3河道平面天然性
河道平面的天然性,可以讓生態得到最大的保護,提高河道安全性,觀賞性也會增加。保障河道平面的天然性,在建設當中不改變河道原本彎曲的軌跡。彎曲的河道可以使水流速度降低,使洪峰的沖擊被緩沖,起到防洪的目的。降低河流速度也可以防止過快的水流讓人民群眾的安全受到威脅。保留河道原有樣貌,可以使其容量不會降低,河流有足夠容積也是物種多樣性的重要保證。
2.4自然化河道建設
自然化河道建設極為重要,自然化河道建設要求,在盡可能保留河道原有樣貌的基礎上,還需讓其具備相應的水系功能。自然化河道建設可以保持河道原有的功能,增加河道自然美觀效果,有利于維護原有生態樣貌。讓水利河道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不協調性降低,使其找到完美融合的切入點,可以真正地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且保持河道的自然化,可以降低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河道水利工程的費用和人力消耗。
結論:隨著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的上升,水利河道治理也逐漸地從傳統單一性方式逐漸轉變,將生態環境因素融入到治理方案當中,這讓可持續發展深入人心。但當前兩者之間還存在著部分的矛盾沖突,只有不斷地對治理方式不斷改進,才能讓水利河道治理在保證滿足人民需要的同時,完成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王玉慧.生態水利在現代河道治理中的應用[J].居業,2021(02):82-83.
[2]王艷.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湖南水利水電,2020(04):118-119.
[3]周松松,葉柏陽,孫益松.關于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20(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