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純
本文筆者以《人教PEP六下Unit 3Where did you go?
Part B Lets talk》教學案例中的三個片段為例,具體分析生活化的情境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水平,讓沉悶的英語課堂更加有趣、更加有效。
教學片段一:
Free talk
Talk about the winter holiday.
T: How was your last winter holiday?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Yu Tong: I went to Yueyang.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We ate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Zhou Ziyu:I stayed at home and had a writing class on the Internet.
Chen Yun_xian: I just stayed at hone,did my homework ,did my homework and did my homework. It was a bad holiday
陳蕓嫻說完,教師隨即進行總結: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不能外出游覽或拜訪,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無聊的寒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有了更多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也有了更多讀書的時間。因此,這是一個無聊的假期,也是一個美好、舒適的假期。
教學片段評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具有生活性的語言學習情境,熱身環節Free Talk話題的篩選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因為,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讓學生有交流的欲望。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創設具有生活性的語言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大膽積極地談論自己的假期生活。當學生談論到因為疫情,無法外出開展有趣的假期生活時,孩子們都表示很失望,認為這是一個無聊的寒假。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教學片段二:
Watch and answer
Where did Amy go? How did Amy go?there? What did she do?
學生觀看視頻后回答,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并運用這三個特殊疑問詞的用法;學習新詞匯beach,理解far from的含義,操練本課時的三個重點句型。
教學片段評析:教師制作的三亞風光視頻,讓學生沉浸在三亞的美好景色中。在Amy一家去三亞游玩的生活情境下,學生學習了新詞匯beach,掌握了本課的三個重點句型。通過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圖與教師的肢體動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far from和next to的含義和用法。在之后的重點句型操練時,教師摒棄了枯燥的重復機械式練習,而是提供了兩位同學去度假時的照片,讓學生在這個生活化的情境中,用這三個句型相互進行問答,從而達到對句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片段三:
Interview activities.
Interview your friends about their holiday.
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給學生做個示范,組內同學之間該如何互相談論假期活動。學生了解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度假照片或者是當地的紀念品,互相談論自己的假期生活。
教學片段評析:在拓展環節,教師充分考慮到了農村孩子的學情,提前制作了一段視頻給學生作示范。這個話題的選擇十分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興趣盎然。這樣的采訪任務,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搭建了很好的平臺,讓學生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最后,教師讓學生們欣賞了一段有關祖國河山的視頻,孩子們發出了“Our motherland is so beautiful!”的感嘆。
從以上三個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情境,不僅能使教學問題迎刃而解,也有助于課本知識的拓展,同時也能更好地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在用中學,在學中用”的理念。具體而言,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怎樣結合實際創設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情境的課堂,可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也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主要是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及語言、動畫、音樂等來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學習情境。在本課中,學生在Amy一家去三亞度假的生活化情境中,完成了對本課三個核心句型的初步感知,完成了本節課重點知識的積累,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第二,怎樣的生活化情境適合學生。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化情境應該是真實的,更應該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熟悉學情。只有這樣,我們在創設情境時,才能在真實的、學生熟悉的與課堂有著緊密聯系的素材。比如,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所創設的有關度假的情境,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在課堂上能用已有的知識儲備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度假經歷,真正做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