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同
胡軒銘? 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南京市中醫藥青年人才,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治未病分會會員,主持國家級項目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擅長針灸與中藥結合調節免疫功能與胃腸功能。
根據傳統時令節氣,今年11月7日為立冬。在這一天,秋季與冬季的轉變正式完成,天地之間的氣機、氣候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中醫講究天人相應,秋季燥邪當令,冬季寒邪當令,這些天地大環境中的邪氣會影響人體內的小環境,從而導致相應的病理變化,讓身體出現一些疾病。此外,很多原有的疾病也會在寒邪、燥邪的驅使下發生波動、反復。除了常見的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不適也容易在這樣的季節困擾老年朋友,比如老年朋友的常見病——便秘。
便秘尤其在秋冬季節相對嚴重。通常來說,大便次數減少,出現一周排便少于三次,或排便周期雖然不長,但糞質干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排便不暢,這三種情況都可診斷為便秘。我國便秘的患病率為3%~17.6%,其中中老年人更是高達22%。女性便秘的發生率遠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大致為1∶4.5。
便秘的危害絕不僅僅是排便艱難帶來的不適感和生活不便,它還會埋下更多的健康隱患。比如長期便秘是結直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在腸道中堆積的毒素、廢物以及惡化的腸道微生態,都會大大增加腸道炎癥乃至癌癥的風險。同時,長期便秘會增加糞便嵌頓、肛裂、痔瘡、結直腸潰瘍的風險。最需要警惕的是,便秘也會引起嚴重、致命的心血管意外,坐位用力排便時會大大增加腹腔壓力,同時加重心臟、心血管負荷,對于本身就存在冠心病、腦梗死等疾病的人群來說非常危險。
如何才能改善便秘呢?一方面,需要規律排便,科學飲食;另一方面,必要的醫學干預不可或缺,傳統中醫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除了使用中醫方劑外,一些外治方法也可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發揮行氣通便的效果。
這4個穴位都是治療便秘時的常用穴。以中等力度揉按這幾個穴位可以緩解便秘癥狀,日常定期揉按也能夠起到改善便秘、預防便秘的作用。其中天樞穴、大腸俞、上巨虛均可以進行艾灸,以增加溫通之效。
天樞屬足陽明胃經,有理氣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濕熱的功效。
【定位與取穴】位于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取穴時建議取仰臥位,于肚臍旁開3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大腸俞位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是大腸的背俞穴,大腸氣機聚集于此,按摩刺激大腸俞有調節大腸氣機運動、功能的作用,可以理氣降逆、調和腸胃。
【定位與取穴】位于腰部脊柱區。當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正坐或俯臥位,兩側骨盆最高點(髂棘最高點)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點處為第4腰椎棘突;在第4腰椎棘突下有一凹陷,此凹陷旁開2橫指即是本穴。
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下合穴,《黃帝內經》中說“合治內腑”,善于調腸和胃,胃腸疾病常用此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髕韌帶外側凹陷)下6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取穴時保持正坐位或仰臥位。先找到犢鼻穴:髕骨下方、外側凹陷中,然后向下方量取6寸,再向脛骨前緣量取1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支溝在手部,歸屬手少陽三焦經,可以疏利三焦、聰耳利脅,亦是便秘的常用治療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取穴時從腕背橫紋中點直上量4橫指(3寸)處,在前臂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當然,中醫論治辨證為先,便秘也可以分為多種情況,除了上述4個通用穴位外,有針對性地選擇其他穴位搭配運用,往往更加精準、有效。
氣秘是由于人體內的氣運行不暢,脾胃、腸道功能失調,氣無法順利推動糟粕下行排出人體。這種便秘常見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脹痛、胸脅痞滿、舌苔薄膩,可以在上面的穴位基礎上搭配太沖、中脘。
太沖屬足厥陰肝經,有平肝息風、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于暢通氣機、緩解氣秘。用拇指以中等力度掐按即可,亦可艾灸。
【定位與取穴】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波動處。
中脘屬于任脈,是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可以中等力度順時針揉按,注意飯后1小時內不宜揉按。
【定位與取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取仰臥位,沿前正中線向下觸摸,找到胸骨體與劍突間形成的凹陷便是胸劍聯合,將其和臍中連線,中點即為此穴。
冷秘多由寒邪所致,陰寒凝結導致腸腑氣機不通,進而影響排便導致便秘,秋冬季節多見。冷秘的患者在便秘的基礎上往往會有寒性癥狀,如大便艱澀,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可以選用神闕與關元適度揉按,寒者熱之,亦可使用艾灸之法。
神闕即為人體肚臍,有溫陽救逆、利水固脫的功效。寒者熱之,改善冷秘時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
【定位與取穴】神闕穴即為肚臍,于肚臍中央取穴。宜艾灸或掌揉,不可針刺。
關元位于人體前正中線的任脈上,有“氣海”之稱,刺激關元可以很好地調節氣機、補益元氣,起到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
【定位與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取穴時量取臍中直下4橫指即為此穴。
在傳統中醫的理論中,氣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食物下行、消化有賴于氣的推動,脈道內血液順暢地流行也有賴于氣的推動。而在腸道中,糟粕之物下行排出也需要氣的推動,當氣發生了虛衰,氣力不足、推動無力,自然會影響腸道正常的排便功能,導致便秘發生。所以,虛秘患者往往兼見氣虛癥狀,如雖有便意但排出不暢,便質不干硬,臨便乏力,舌淡苔薄,可以使用補氣、理氣之法改善,自我按摩可以選擇足三里、氣海,除了按摩外也推薦艾灸的方法,溫補陽氣。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是胃經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可以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癥,足以謂之“三里”。此穴亦是養生保健之要穴,常按、艾灸此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保健長壽。
【定位與取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中指)處。取穴時找到犢鼻穴,向下方量取3寸(3橫指),脛骨前嵴1橫指處即為此穴,按壓有酸脹感。
氣海位于任脈,有補氣益腎、澀精固本、生發陽氣之功。適當按摩或是艾灸可以溫補陽氣,改善腸腑氣虛,從而改善便秘。可以中等力度順時針揉按,也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
【定位與取穴】位于人體下腹部,人體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取穴時找到肚臍中央,直下量取兩指寬處即為此穴。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