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 姐
春節之前那段時間,閨蜜就像泄了氣的氣球,實在不知該如何應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兇猛”催婚:“我不結婚,不是還沒有玩夠,只是實在碰不到可以放心依靠的人啊!”
其實,像閨蜜這樣的女性不在少數,她們矜持美好,對待感情極其慎重,相比物質條件,更看重精神上的契合。可她們偏偏很難把自己嫁出去。
為什么好姑娘這么難嫁?如今婚戀市場上的潛規則都指向一個原因:好男人太難遇到了!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讓我特別感慨的事情。1992年出生的表妹委托我做媒,給她介紹一個靠譜的男青年:不要求買車買房,只要性格開朗、三觀正、身體健康、上進、文化修養高、不抽煙,至于長相、收入、身高,只要能過得去就行。
說實話,表妹這要求真不算高。可就是這看上去并不高的要求也把我難住了。我把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男青年問個遍,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
這就是婚戀市場第一個潛規則,盡管看似要求并不高,但符合條件的人選少之又少。
“知乎”網友“遠方青木”做過一個統計:每100 個適齡男青年里,滿足身高1.72 米以上條件的,只有50 個;在這50 人里,滿足專科以上學歷條件的,只有25 個;在這25 人里,滿足月收入高于5000 元條件的,只有12.5 個;在這12.5 人里,滿足顏值中等條件的,只有5 個。
身高1.72 米、學歷為專科、月入5000 元、顏值中等——如此平平無奇的要求也只有5%的適齡男青年才能達到。
按照這個比例,全廣州198.62萬單身男青年中,符合“普通男人”標準的人數只有99310 人。而在這些“普通男人”中,除掉性格木訥、同性戀、不婚主義、抽煙、三觀不正、油膩、有特殊癖好、大男子主義、文化素質低等可能因素,粗略算了一下,也就只能剩5362 人。
這5362 人中,相遇相知的能有幾個?有眼緣的能有幾個?年齡相符的又有幾個?相處和睦的還能剩下幾個?
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身處人山人海的大城市,我們依舊要早點去尋找那個適合自己的人。因為合適的人總是太少、太難找,我們還得給自己留出試錯的時間。
每年有大量年輕男女從鄉村涌入城市,大家都希望能夠在大城市扎根立足。然而,他們在經歷了快節奏、高房價、高消費等種種不適應之后,其中又有不少人會打道回府。
根據58 同城、安居客發布的《2019年—2020年返鄉置業調查報告》,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有68.6%打算賺夠一定錢后,回到家鄉或家鄉所在的省會城市發展——與大城市的高房價高消費相比,家鄉更適合養家糊口。而在這些返鄉的人中,往往男性數量更多。
我做了一個粗略的調查。我身邊每一個走出家鄉的小鎮女性,在享受了大城市帶來的光鮮、便捷、自由之后,都不愿意再回家鄉。用她們的話來說,回去父母又不給買車、買房,還要忍受七大姑八大姨的唾沫星子,她們寧可在大城市里租房。
而我身邊的小鎮男性呢?他們就像一只只候鳥,等到時機成熟,便帶著積攢的財富和經驗返鄉,找一個本地女孩結婚生子,用相對較小的成本過上有車有房的生活。
就這樣,大城市每天都有人進入有人離開,但留下的女性越積越多,男性卻始終維持在一定數量,自然大大提高了城市女性的擇偶難度。這便導致了如今婚戀市場的第二個潛規則——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單身女性越多;經濟越落后的地方,單身男性越多。
大城市里的優秀男性不多,但留在大城市的女性越來越多,這必然會帶來一個后果——越優秀的男人,選擇權越大。
有一個北京網友發帖求助,羅列了一大堆條件,問自己找到這樣的男朋友的概率是多少。有一個高贊回答:“符合這些條件的優質男人,小姑娘根本不會讓他單身到30 歲。”
我有一個高中男同學,外貌沒優勢,瘦瘦小小還駝背。上學期間,根本沒有哪個女生愿意跟他談戀愛。
可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他的異性緣相當好。每次一聽說他還單身,立馬有人給他介紹對象,什么領導的侄女、教授的女兒,甚至還有一些顏值高的美女主動向他示好。而他還在挑挑揀揀……
憑什么?就因為他在眾多單身男性中條件算好的,不僅是211高校碩士、國企員工,父母是知識分子,他人還特別開朗幽默、踏實正直。
這就是現實,并不是只有高富帥才有人搶,一個條件好一點兒、靠譜一點兒的男人就已經很受歡迎了。
這便是婚戀市場的第三個潛規則——女性在這個市場的競爭對手,不光是同年齡段、條件差不多的單身女性,還有更多年齡或小或大、條件各異的女性。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后悔結婚了嗎?下面有99%的回答是后悔。可是你再細讀他們的故事,就會發現,有80%的人是可以避免這種糟糕婚姻發生的。因為,不少人本來是為年齡等形勢所迫,將就結婚的。
一個人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永遠都是積極主動去尋找出路。如果遇到意中人的概率是1%,當你認識10 個單身異性時,他出現的可能性只有0.1。你認識100個單身異性時,他出現的可能性就是1。
如果你希望能夠找到可以攜手一生的人,一定要多認識一些可靠的單身異性,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只當在為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努力。
希望每一個期待良緣的人,都能收獲甜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