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鵬婷

今年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達909 萬人,再創新高。與此同時,學歷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貶值”,通過不斷提高學歷來找到好工作變得越來越難,一批高學歷“窮人”正在誕生。
2018年,杭州市余杭區的招聘公示名單在網上引起熱議,原因是公示顯示的各單位錄取人員的學歷背景幾乎全是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甚至連余杭區下屬的街道辦事人員也都出自清華、北大。
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創新高,用人單位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招聘要求也隨之提高。以前需要學士學位的職位現在需要碩士,以前需要碩士學位的工作現在需要博士,甚至清華、北大的學霸都成了一線城市小學師資力量的標配。很多單位還會“學歷查三代”,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就業時要追查本科學歷,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校,那么文憑將大打折扣。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最終找到的是一個與學歷嚴重不匹配的工作,這種現象可以被稱為學歷的“通貨膨脹”。實際上,學歷貶值是市場經濟和大眾教育得到發展后必然產生的難題,全世界的畢業生都在經受學歷貶值的焦慮。
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學歷就是通行證,專科畢業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1999年,國家實行大學擴招政策,次年招生總數達159.68 萬人,2006年達504 萬人,2019年達800 多萬人,毛入學率超過51.6%。直至今日,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仍在不斷擴大,相關就業市場的畢業生供過于求。
高校畢業生連年增長的同時,學校或因為慣性、教學內容逐步和社會所需脫節;或因為隨大流而設置了沒有實力開設的專業,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生物工程、法學、美術學等需要深造的專業一度被稱作“最無用”專業,學生在本科期間只能學到一些基礎,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因此文憑成了一件廉價的擺設。
于是,我們的就業市場形成了這樣的現象:學歷不斷貶值,本科畢業成為就業市場的“硬杠杠”;就業單位追捧高學歷,求職者不得不求學深造,不斷進行“學歷升級”;空有學歷,就業卻不理想,也難以帶來理想的薪資,這造就了一批高學歷“窮人”。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學歷貶值是一種正面指標,因為這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表現。但就個體而言,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很多執著于學歷的人來說是一種警醒——需要高學歷的優質崗位有限,而擁有高學歷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軍備競賽。
從就業角度看,學歷的價值取決于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近年來,就業市場供需的天平正在逐漸傾向于“藍領階層”。然而,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人依然認為藍領不體面,只有坐辦公室的“白領”才有光明的未來。可是,當大學生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體面的白領崗位卻沒有相應增加。另外,許多白領往往不在一線生產部門,不直接創造財富;他們看似必不可少,但似乎又是多余的。很多公司裁撤員工時,會首先拿那些就職門檻不高的白領“開刀”。
近幾年藍領收入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已經逐漸趕超白領。2020年,DCCI 互聯網數據中心通過研究新藍領人群的就業環境、就業需求特征等,發布了一份《新藍領就業與生活狀況研究報告(2020)》。報告顯示,38.3%的快遞員、42.8%的網約車司機、40.3%的配送員,平均月收入超過9000 元,高于2020年畢業大學生首份工作的薪資。這是中國平臺經濟興起所帶來的變化。在互聯網科技迅速發展的帶動下,眾多新興產業誕生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大批新職業也隨之誕生,其中區別于傳統藍領崗位的新藍領崗位(快遞員、網約車司機、配送員等)給低學歷者提供了勤勞致富的階梯。在白領崗位趨近飽和的情況下,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或者薪資不理想的白領也紛紛投身于藍領行業。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撐。近年來,我國技工教育迅速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人才,但仍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2021年1 月26 日,人社部發布的報告顯示,在中國“最缺工”的100 個職業中,36 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新人排行榜的25 個短缺職業中,有15個與制造業直接相關。
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姜濤表示:“我們迫切需要打造技能人才培養層次的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匹配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更好地培養和造就大國工匠和更多技能人才,促進就業結構優化,推動中國制造實現轉型升級、中國經濟發展躍上中高端。”
學歷貶值與高等教育的大規模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但我國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滿足未來產業升級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繼續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是必然的。“不能說經濟現在需要多少人,就培養多少人。”面對學歷貶值,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實認為,不是應該減少高校數量或大學生培養數量,而是應當優化專業結構與教學內容,通過促進學以致用來提升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匹配度。
從國家層面看,一方面,應該大力發展交叉學科,著力培養多元化人才,容納不同年齡段和職業的人員進行深造,構建、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資源,不斷推進線上學習的優化,為全民終身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與職業技術教育的協調發展,與此同時,高校在開設專業課程時應當通過校企合作、市場調研等多種方式建立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有效聯系,形成一種動態的人才培養機制,從而建立起人人成才、人盡其才的用人制度。
學歷貶值是無法阻止的社會發展歷程,除了國家層面的努力,個人也要學會應對這場學歷“內卷”。
首先要認清局勢,調整好心態,各種原因導致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會處在內卷的狀態。有一部分人聽說研究生都在送外賣,就開始自暴自棄、怨天尤人,這樣做只能被社會淘汰,只有擁有積極的心態、把精力聚焦于解決問題上,才有走出困境的可能。
其次,在認清大環境后,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情況。是否需要追求更高的學歷,要從多方面來考慮,例如專業特點與崗位需求。如果從事醫療或科研等對知識儲備要求較高的工作,繼續深造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從事互聯網這種發展變化較快的行業,可能工作實踐比上學更有用。
第三,找準自身定位后最重要的一點是繼續努力。學歷會貶值,但能力永遠不會貶值,如果沒有繼續深造的必要,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多關注所在行業領域的發展動向,不斷完善自身以適應行業發展,盡可能拓展技能。只有不斷學習,化壓力為動力,才會在就業時占據主動。
高學歷人群通過學歷優勢進入基層單位打拼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缺乏文憑優勢的人靠學習技能不斷奮斗進入大公司也是給自己的人生加碼。不管是哪一種,學歷和能力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歷和能力都很重要,關鍵是要補齊短板、讓長板更長,這樣才能在職業生涯中找到新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