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江華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后,和各國使節的合影
為緩解財政困局,在吁請隆裕太后動用內帑銀、勒令親貴大臣捐餉、發行愛國公債、嘗試息借洋款等之外,袁世凱在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后,還提出了變賣盛京大內和承德避暑山莊兩處行宮瓷器的方案,以救財政之急。盛京又稱奉天,盛京大內就是今天的沈陽故宮。清遷都入關后,盛京皇宮雖成為“陪都宮殿”,但因屬“龍興重地”而備受歷代帝王重視。
大內藏品均是列祖列宗所遺留,在以祖宗家法為重的封建時代,按理說自應妥善保管。但變賣大內藏品,甚至是變賣瓷器,在清朝歷史上,袁世凱并非第一人。早在嘉慶年間,內務府(廣儲司)總管就曾奏請“招商售變圓琢瓷器十五萬件,頭號高麗紙二十萬張,均按上次售變過價值,照例招商認買,先將價銀交納廣儲司銀庫后再赴各庫領取物件”。由此公告的“照例”可知,類似的售賣在嘉慶朝就不止一次。
袁世凱此折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當天就獲隆裕太后批準。十一月十二日,袁世凱接見了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在北京的代表。會見中,袁世凱在告知隆裕太后已經批準變賣盛京大內瓷器計劃的同時,表示由于他本人遠在北京,希望在奉天的趙爾巽大力襄助。十一月二十一日,趙爾巽報告了盛京大內所存寶物的數量和價值——數量超過萬件,價值三千萬元左右。
獲悉清廷要變賣大內藏品后,不少外國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宣統三年十二月初,通過法國駐奉天領事貝鐸牽線,法國商人李那兒和魏武達都表達了全數購買盛京大內瓷器的意愿。李那兒親自調查后確認,這批瓷器大約十萬三千件,并給出了銀四十萬兩的收購價格。魏武達則沒有李那兒性急,要趙爾巽提供清單后再開價。
十二月二十五日,即1912年2 月12 日,清廷頒布退位詔書,“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經孫中山推薦,袁世凱于2 月15 日被參議院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人意外的是,剛剛擔任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日理萬機的袁世凱即追問盛京大內這批藏品的下落——2 月16 日下午,袁世凱給趙爾巽發去緊急電報,告知趙聽說有人想私下將這批藏品賣給外國人,表示“此事關系甚巨”,要求趙爾巽迅速查明究竟有無其事并立即回復。
袁世凱為何要追問盛京大內藏品的情況?是因為孫中山的過問。孫中山過問大內瓷器變賣的電文于2 月15 日發出,標注為“萬急”。在電文中,孫中山告訴袁世凱:聞奉天行宮所藏器物,由私人訂賣與外國,價值甚巨。按此種器物,實為民國公產,并非皇族私有,應行禁止私賣。特此奉告,請嚴飭禁阻。
袁世凱收到后,趕忙于2 月16 日回電告知將讓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查禁。接到袁世凱的電報,趙爾巽也不敢怠慢,于當晚七點十一分給予了回復,表示如此重大的事情,誰敢自作主張就賣給外國人:“此何等事,安有私人敢主?外人從伺至受?”得到趙爾巽并無此事的答復后,袁世凱在除夕夜回電表示,既然沒有此事,那就不必追究了。
孫中山的過問、袁世凱的追查意味著叫停了盛京大內瓷器的變賣。
身為大清內閣總理時,袁世凱“崽賣爺田心不痛”,提出售賣大內瓷器;搖身變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卻愿意叫停售賣大內瓷器。其實,不論是昔日的晚清還是斯時的民國,財政依舊是那個緊張的財政,人依舊是那個人,身份的改變卻帶來截然不同的政策。個中的反差,令人深思。但無論如何,這些無價之寶沒有流出國外,總是值得慶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