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昌富
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匱乏,糧食短缺,吃飯是個大難題,家家戶戶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糧食不夠吃,就吃芋頭和野菜,至今母親還對薺菜、野莧菜、蒲公英、灰灰菜、榆錢葉等如數家珍。
1953年,我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國務院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開始發行第一套全國糧票,中國開始進入票證時代。小小的一張票證,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中央到基層發行過糧票的品種約有30 萬。
民以食為天,我小時候,買什么都需要票,家里只有父親一個是城鎮戶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那時候,一個好的當家人不僅要精打細算如何養活一家幾口人,還要精心管理如何使用一個月內的各種票證。
肉,很少買,供應的油,根本就不夠吃,炒菜時也舍不得倒油,每日飯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們過年買肉時都是挑肥的。
每天吃的蔬菜,基本上沒怎么買過。一是住在附近的姥姥家(農村蔬菜隊)接濟我們,二是我們上街拾菜葉。菜市街上午賣的菜,到了下午剩的“菜底子”有時論堆賣。那時候吃的新鮮蔬菜基本上就是白菜、土豆和蘿卜這老三樣。每年家里都要腌醬豆、臘菜和蘿卜等咸菜,沒新鮮蔬菜吃時能救急。
我們平時最盼望的就是能吃到豆制品,這對于我們來說已經是美味佳肴了。清晨,我們拿著豆制品票老早去供應點排隊,老豆腐和干子便宜些,有時排到跟前,想買的老豆腐或干子賣完了,只有悻悻而歸。
糧站買糧時,首先要出示糧油供應證(糧油供應證和戶口本、結婚證一樣重要)來“驗明正身”,糧站人員會在“糧本子”上做上購買記錄,除了錢,買米或面要用糧票,打油要用油票。
米、面和油都有不同等級、不同價格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面粉了,有富強粉、建設粉和標準粉三個等級。富強粉是最好的,適合做檔次高的面制品。因出粉率為60%~70%,故俗稱“七○粉”;建設粉次之,出粉率在73%~75%,俗稱“七五粉”。標準粉,出粉率最高,可達82%~85%,故俗稱“八五粉”。由于“八五粉”價格最便宜,我們當時只有選它。
改革開放初期,一般人家雖已餓不著,但也吃不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糧食、豬肉、食用油等商品日益豐富,禽蛋蔬菜的價格也逐漸放開。1993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取消糧票和油票。人們從此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資匱乏時代。
我家的日子也開始好起來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大米、白面漸漸成為主角,蔬菜、瓜果、蛋禽、肉類也經常端上了餐桌。
進入21 世紀后,吃好了之后又吃出了新問題。由于“三高”與肥胖人群持續增多,人們開始尋求健康飲食,由“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綠色、新鮮、營養成為新的關鍵詞。粗糧、野菜成為健康食品,重新回到了餐桌上。
如今,人們在追求“味”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舌尖上的美食讓人們的幸福更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