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進,劉兆成,江 輝
(1.淮安市地礦建設工程公司,江蘇 淮安 223001;2.淮安市地質礦產勘查院,江蘇 淮安 223001)
江蘇盆地鹽礦資源豐富,是中國主要鹽礦產地之一,主要包括淮安、淮陰、金壇和豐縣四大巖鹽礦床,遠景儲量估計為2.71×1011t[1]。其中,淮安市鹽礦是中國特大鹽礦之一,主要包括淮安鹽盆和洪澤鹽盆[2]。本研究以淮安鹽盆楊槐塊段巖鹽礦為例,對淮安鹽盆區域地質背景、礦區特征、礦床特征、礦石質量及其成因進行研究,為后續巖鹽礦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蘇北盆地北臨魯蘇隆起,西接郯廬斷裂,南鄰通揚隆起,向東伸入黃海,屬于蘇北—南黃海盆地西部的陸上部分。盆地總體走向北東,西窄東寬,西緣寬110 km,東緣寬 220 km,面積約3.5×104km2,呈“兩坳兩隆”的格局,從北至南分別為濱海隆起、鹽阜坳陷、建湖隆起和東臺坳陷,淮安鹽盆屬鹽阜坳陷的次一級構造單位淮陰凹陷的西南部。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具多期性、方向性和繼承性的正斷層,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控制著蘇北盆地的構造格局。區內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其中,上白堊統、古近系、新近紀內陸盆地沉積最為發育,局部產有豐富的鹽類礦床。
淮安鹽盆楊槐塊段位于淮陰凹陷的西南部,區內含鹽段地層發育,礦床構造簡單,走向北東,傾向南東,礦層厚度大,礦石質量較好[3]。
區內地層自上而下為第四系東臺組(Qd)、新近系鹽城組(Ny)、上白堊統浦口組(K2p)。其中,浦口組可劃分為 3段,區內僅鉆至中段。
(1)東臺組:厚110.00~190.00 m,下部為褐色含礫黏土層,上部為灰黃、土黃色粉砂質黏土。
(2)鹽城組:厚265.00~375.00 m,底部為礫巖,下部為灰黃色中細粒砂巖,中部為紫紅色泥巖夾粉細砂巖,上部為灰黃色夾灰白色粉砂巖與中粗砂巖互層。
(3)浦口組:厚度大于2 500.00 m,區內可劃分為3段,但鉆探僅揭露至中段,且未穿。上段:厚670.00~1 281.35 m,下部為灰褐色泥巖夾粉砂質泥巖,局部夾鈣芒硝條帶;上部為紫紅色泥巖、粉砂巖及粉砂質泥巖夾硬石膏團塊。中段:厚763.91~1 117.41 m(未鉆穿),煙灰色巖鹽、鈣芒硝巖、泥巖呈韻律層產出,是塊段內主要含礦層位。
礦區未遭受大的斷裂破壞和復雜構造變動影響,構造簡單,地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一般為7°~10°,局部傾角變化較大,近乎垂直,疑似構造運動引起的巖層彎曲褶皺現象。
巖漿活動以火山噴發作用為主,噴出的凝灰晶屑、玻屑等落入鹽盆,與砂質、泥質、巖鹽、膏質等同時沉積成巖,形成了凝灰巖、凝灰粉砂巖、含凝灰質細砂巖。
區內含鹽系地層為白堊紀浦口組中段,主要由碎屑巖、硫酸巖及石鹽巖組成;表現為正常沉積巖和石鹽類相間產出的沉積層序;顯示在成鹽期,水體溶液反復出現淡化→咸化→淡化作用的過程。一個完整的韻律從下至上為淡化層(泥巖、粉砂巖)→下相對咸化層(硬石膏巖、鈣芒硝巖)→咸化層(石鹽巖)→上相對咸化層(鈣芒硝巖、硬石膏巖),礦區韻律頻繁,但大部分發育不完整。
礦區表現為一單斜構造,礦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為7°~10°,礦層累計平均厚度為320.59 m,NaCl平均品位58.69%。巖鹽礦體總體趨勢由西向東逐漸變深,含鹽系礦體沉積由西南向東北逐漸變厚,可劃分為10個工業礦層(見表1)。巖性以煙灰色、灰白色為主,少量肉紅色、藍色;以中粗晶結構為主,少量中細晶結構,層狀-團塊狀構造;晶體以立方體晶形為主;主要由石鹽及泥質組成,次為鈣芒硝及石膏;礦體大部分呈層狀產出,厚度較穩定,屬均勻礦體。

表1 主要礦層數據一覽表
3.2.1 礦石組成
區內礦物組分主要為可溶性的鹽類礦物巖鹽、鈣芒硝,難溶性的硬石膏,不溶性的泥質、粉砂質等碎屑物。
(1)巖鹽(NaCl):主要為石鹽,呈灰白色、灰色、灰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自形晶以立方體結構為主,在石鹽晶體之間常有泥砂質、鈣芒硝、硬石膏充填而使石鹽呈灰色,塊段內石鹽多呈中厚層狀及團塊狀,也有少量呈薄層狀與泥砂質和鈣芒硝混生。
(2)鈣芒硝[CaNa2(SO4)2]:灰至灰白色,以細粒、自形菱板狀為主,少數呈板狀、短柱狀、玻璃光澤,稍溶于水,常富集呈團塊狀、放射狀、菊花狀結合體形成鈣芒硝巖。
(3)硬石膏(CaSO4):灰至灰白色,微細結構,條帶狀構造,常以薄層狀、似層狀夾于巖鹽、泥巖、泥質粉砂巖巖層中。
3.2.2 結構構造
區內礦石類型主要為巖鹽,由自形至半自形粒狀、立方體狀晶體緊密結合而成,細至巨晶結構,以中至粗晶結構為主,二組解理明顯,后期交代呈鑲嵌結構,次生鹽呈纖維狀或菱柱狀晶體。
巖鹽多呈中厚層狀、厚層狀及塊狀構造,少數呈薄層狀、條帶狀。次生鹽一般隨裂隙的形態而產生相應的形狀。伴生組分多以斑點狀、團塊狀、條帶狀出現。
3.2.3 化學成分
礦石中離子成分主要為Na+、Ca2+、Cl-、SO42-、HCO3-,其次為K+、Mg2+,組成的化合物為NaCl、Na2SO4、NaCO3、CaSO4、KCl、CaCl、MgSO4等,其中,NaCl、Na2SO4是礦石中的主要有益成分,Ca·Na2SO4是礦石主要伴生有益成分,CaSO4也是主要伴生成分,但因水溶開采中難溶于水,不具備工業利用價值。
巖鹽礦石中NaCl的質量分數一般在51.70%~71.94%;伴生有益元素Br-、I-、B2O3均未達綜合評價指標要求;伴生水溶性有害組分:Ba2+、Pb2+、F-含量超標,As3+與Fe(CH6)未超標。針對局部礦層超標的有害組分,在生產加工時應采取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等相應措施處理。
根據巖鹽礦的成因,可將礦石類型分為:(1)原生石鹽礦石。大部分礦層均為原生沉積,具有原生沉積構造,可見明顯的沉積韻律,呈淺灰色,以薄層(條帶)狀構造、塊狀構造為主,質地不純,常含泥質、粉砂及鈣芒硝。(2)次生石鹽礦石。顏色為淺肉紅色、桔紅色,極少無色透明,呈纖維束狀或粗晶體塊狀,大多沿礦層頂底板裂隙分布,少數沿原生石鹽裂隙分布,不見層位,分布雜亂,無規律、對比困難。 (3)改造鹽。多呈灰色、淺肉紅色,團塊(角礫)狀構造,改造后石鹽礦石都可見到原生的沉積構造,在團塊(角礫)中可見薄層(條帶)狀或殘留的鈣芒硝條帶。
礦層頂底板圍巖呈層狀產出,產狀與礦層的產狀一致,傾向南東,傾角為7°~10°,圍巖厚度一般在2.61~36.83 m,巖性為灰色、深灰色、棕灰色及咖啡色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鈣芒硝巖、含鈣芒硝泥巖等。泥巖、粉砂巖中常含鈣芒硝、硬石膏條帶或團塊,圍巖與礦體(層)界限清楚。
在巖鹽礦層中,伴生的可利用有用組分為Na2SO4,主要賦存在鈣芒硝中。在巖鹽礦水采過程中,鈣芒硝中的Na2SO4部分溶解于鹽鹵,鈣芒硝常在鹽礦層的頂底板或淡化亞段中構成鈣芒硝薄層中,但更多地和巖鹽礦石伴生,常呈條帶狀、團塊段或斑點狀產出。
本礦床是受古地貌條件、古氣候條件等因素控制的斷陷內陸湖相蒸發沉積型巖鹽礦床,主要礦物組分為巖鹽、鈣芒硝、石膏等。塊段東北方向為鹽盆沉積中心部位,具備沉積厚度巨大、品位較高但埋藏較深等特點。
淮安鹽盆巖鹽礦主要分布于上白堊統浦口組中段,可劃分為10個工業礦層,累計平均厚度為320.59 m,NaCl平均品位58.69%,礦體沉積由西南向東北逐漸變厚,由西向東逐漸變深。巖鹽礦多呈層狀-團塊狀產出,厚度較穩定,屬均勻礦體,主要為可溶性的鹽類礦物巖鹽、鈣芒硝,難溶性的硬石膏,不溶性的泥、粉砂質等碎屑物,為典型的斷陷內陸湖相蒸發沉積型巖鹽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