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莉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十四五”時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力期,也是農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轉變的關鍵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差距有日益擴大趨勢。農村和經濟薄弱地區的資本和人才外流,進一步降低其吸引力,形成負向反饋,如果不改變上述鏈條,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會繼續惡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做出改變,找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向產業興旺聚焦發力,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大文章”。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陳家鋪村曾經是一個“空心村”,村民們從前在村子里賺不到錢,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而這兩年,隨著先鋒陳家鋪平民書局、飛鳥集民宿、云夕MO+國際共享度假辦公空間、藝術家工作室、南京大學文創基地等項目的落地與推進,陳家鋪村的旅游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不僅多了很多就業機會,也多了很多創業機會,早已從“空心村”變成了“網紅村”,不少年輕人開始紛紛回到鄉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增強,讓我們看到勤勞的人們在美好愿景下的奮斗身影。
當下,創新思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站在新時代,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要走好鄉村振興之路,尤其需要創新思維。經濟薄弱地區要順應數字創新趨勢,結合地區優勢,培育優勢項目成功“造血”。如遂昌,利用自身環境優勢,引入數字經濟產業,打造“數字綠谷”,縮小了與其他區域的差距。外婆坑村一個小小的玉米餅,通過規范化、品牌化、延伸化等創新,變成了當地村民的財富密碼,讓村民們不僅擁有了“收入賬”,還多了一筆“幸福賬”。
著名鄉村建設工作者廖曉義曾經說過,鄉村是城市的母體,是中國的根系,我們每個人從根源上說都是鄉村走出的孩子。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不可能繞開人類對于鄉村的本源性依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新時代的浪潮呼喚著鄉村的蘇醒。鄉村以各自不同的發展優勢,走出了自己的路徑、進行了質的突破,也將在未來呈現一幅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亮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