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東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發布。《條例》打破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終身制”,規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規定義務或喪失傳承能力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可以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非遺傳承熱度一直很高,但傳承人“只進不出”,也引起業內人士擔憂。打破“終身制”,正是對非遺的一種保護。
民族文化是構成國家體系和人民信仰的重要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形態為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養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是人類文明歷史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國家在選定和認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時候,寄希望于傳承人對自己所要保護傳承的非遺進行創新發展,傳承人有權利在傳承過程中,在保護非遺完整性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同時傳承人也有義務做好對非遺項目或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將技藝傳給下一代,以保證此項非遺能夠完整地延續下去,為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以及國家文化復興提供支持。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明確規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是完整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或者具有某項特殊技能的人員,能夠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這就意味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負著“傳”與“承”的雙重任務,傳承人有權利從國家、政府獲得政策上的支持和經濟上的幫助,同時也有義務保護和傳承非遺、教育和培養后繼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為主要負責人,既然申報了非遺傳承身份,并獲得了國家的認可和補貼,就要端正態度,認真履責,切實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積極工作,而不是借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索取社會資源,卻將真正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拋諸腦后。這種做法既不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也有違社會道德,更是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一神圣稱號的褻瀆。
一項承載著民族傳統、記載著歷史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其意義遠非一項技藝、一種傳統那么簡單,而是經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不懈努力,苦苦探索的集體智慧結晶,更是他們窮盡一生為之奮斗的心血所在。在法律層面,它是一種責任;在人文層面,它是一種信仰:在精神層面,它是一種使命。傳承人背后,是法律義務、人文精神和民族信仰融合的神圣的、偉大的、莊嚴的誓言,唯有守正創新,非遺才有未來。
非遺項目的認定標準有四條:一是被認定人所傳文化事項必須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二是被認定人所傳文化事項必須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三是被認定人所傳文化事項,必須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傳承至今。四是被認定人所傳文化事項必須具有重要價值。
從認定標準中不難發現,任何一項經過國家和政府認定的非遺項目,都是數代人嘔心瀝血的成果,傳承人必須要有敬畏心、責任心,要有創新意識,讓非遺技藝在當下找到市場載體,而不是拿了傳承人稱號和國家補貼,就萬事大吉。相關部門在認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時候,不僅要鑒別非遺項目,更應該對申報人進行鑒別和考察。
而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不僅要繼承非遺技藝,更應繼承其中的人文精神,具有“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做一名心無旁騖的守護者、接續者、傳承者。
(作者系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數字傳播首席專家、榮程新智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