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軍
社會治理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解難題?在社會治理創新實踐中,唯有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注重實效,才能真正形成獨特風格,繼而成為一個個響當當的品牌。
社會治理是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旨在規范和維持社會秩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和社會安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協調社會關系、增進社會和諧、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進步的活動。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既是國家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構成,也為其他方面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和基礎。社會治理有效,才能使社會有序運轉、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為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的社會治理形態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側重“社會管控”到改革開放后主張“社會經營”,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前加強“社會管理”到此后強調創新“社會治理”,黨和政府不斷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及時調整施政方略,創新指導社會治理實踐發展的理論體系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和社會治理領域暴露出來的問題和挑戰,諸如“城市病”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社會信用問題、社會心理問題、網絡治理問題、農村“三留守”和“空心化”問題、利益分配問題、鄉鎮街道社區治理問題等,以及歷史延續下來的治理方式方法不夠科學有效的問題,黨中央做出了一系列有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大在回顧總結過往改革發展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強調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以社會治理現代化夯實“中國之治”的基石。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深厚基礎和重要支撐。為全方位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從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制度、加強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基層法治和德治建設、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加強組織保障等方面,勾畫了新征程上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要求、總目標、時間表和路線圖。《意見》的出臺,對于夯實國家治理根基和社會治理基礎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的社會治理實踐創新取得顯著進展。無論從宏觀社會治理到微觀社會治理,還是從各領域系統治理到城鄉社區治理,都取得了諸多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效。特別是在基層社會治理領域,各地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組織領導,多措并舉,綜合施策,著力探索符合時代特征、滿足人民期盼、體現地方特色的社會治理新路子,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擦亮了科學治理、精準治理、敏捷治理、系統性治理的地方品牌,形成了一批可圈可點的典型案例。
這些案例為我們研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地域特點、時代特征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推動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切實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努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支撐。在分析研究這些典型案例的過程中,“因地制宜解難題”這一共性特征尤為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堅持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破解難題是中央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戰略得以落地落實的關鍵,是經實踐檢驗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經驗。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人口結構、空間結構、文化傳承等方方面面存在差異,每個地方社會治理面臨的環境、條件、基礎等各不相同,要解決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創新社會治理必須緊密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解決問題是關鍵、治理有效是根本。
首先,要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同樣適用于社會治理領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推進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內在要求。各地深化社會治理創新,理應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始終,把工作重心落在基層。
其次,要在黨的領導下協同治理。黨委政府要堅持做“主持者”“服務者”而非“仲裁者”,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聯合各方共同做好社會治理這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大雜燴”。所謂“主持者”,即充當“元治理”角色,廣泛激勵發動社會力量一同參與社會治理。治理規則和治理體系需要同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商討,發揮社會力量、社會組織、企業、基層自治組織、人民群眾的作用,各類主體各司其職,由黨委政府來“主持”。所謂“服務者”,則是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在制度安排與治理實踐中,把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服務本位、強化服務意識、加強服務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所謂“大雜燴”,是因為社會治理的諸多問題相互交織、復雜性突出,與黨的群眾工作、政府的行政工作密切關聯,因此,要講政治、講原則更要講策略、講方法,要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情感問題。
再次,要堅持實事求是系統創新。從自身條件出發,找準優勢,努力在搶抓機遇中育先機、在服務大局中開新局,在問題危機中突破探索生機,實事求是地創新社會治理實踐。注重問題導向并追根溯源尋找癥結,在創新中解決實際問題。一個地方的社會治理創新不是紙上空談的創新,而是尊重規律、因地制宜、腳踏實地、主動出擊、落到實處的創新;不是某一方面某一環節的創新,而是系統創新、整體創新;不是某一時的創新,而是兼顧現在和未來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不是為某一方利益主體服務的創新,而是廣泛發動全部群眾、協調全部群眾、服務全部群眾、使全部群眾受益、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創新。
最后,要加強學習借鑒打造品牌。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在學習借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做法基礎上,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治理新路子、新模式。加強分類指導,突出示范帶動。深挖自身優勢,著力打造品牌。要堅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路徑,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在制度上為社會治理創新實踐鋪路護航。要堅持大局觀和整體意識,在找準自身發展定位和路徑的同時實現區域的統籌協調,實現齊頭并進、穩定有序的創新發展。
總之,站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上,如何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化解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能力?如何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引導城鄉群眾踴躍參與社會治理,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些時代命題、這些現實問題的解決,考驗著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品格、能力水平和治理智慧。對于任何一個地方來講,沒有一個萬能的社會治理模式可以拿來就用,必須深刻領會中央精神,按照中央決策部署要求,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在找準路、下好棋的基礎上,砥礪奮進開新局、昂首邁步新征程。
(作者系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