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璞玉
航天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航天傳播者守望精神高地,二者互相成就、相得益彰。當前,我國航天傳播活動進入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受眾關注度前所未有、寬容度也前所未有。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商業自媒體賬號不斷涌入,新聞傳播活動門檻不斷降低,從業者業務水平相對下降,輿論場失序、傳播者活動失范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東拼西湊、無中生有,有的擅自行動、破壞大局,有的夸大事實、炮制“熱點”、有的搬弄是非、引發紛爭,客觀上給高歌猛進的中國航天添加了不和諧的音符。
近期,在中國空間站建設穩步推進、國內外輿論場反響積極正面的背景下,湖南兩所高校關于航天服工業設計歸屬權之爭格外引人矚目。
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成功出艙,并完成相關操作。當日下午,湖南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驕傲!湖大設計,成功出艙!》,其官方微博也發布文章,稱“神舟十二號”使用的航天艙外服是該校設計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羅建平領銜的智能裝備科研團隊設計的。在當天晚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的《焦點訪談》節目中,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師羅建平就艙外服外觀工業設計的采訪,引發了湖南另一所高校湘潭大學的不滿。新浪微博中一則“湘潭大學教師馬秋成關于航天服設計歸屬問題的朋友圈”截圖被大量轉發,并很快登上熱搜。馬秋成表示,“受《焦點訪談》專題報道的影響,其他媒體不便發聲”,而自己只能“用事實說話”,該艙外服的設計項目由湘潭大學工業設計團隊受托研制,由當時的該校教師羅建平擔任技術負責人,2020年,羅建平跳槽至湖南大學,如果因此把研究成果歸于湖南大學,實屬不公。在“知乎”平臺上,關于“如何看待湘潭大學空間站艙外服設計被湖南大學占為己有”的討論吸引了上萬網友的圍觀。事件的焦點人物、湖南大學教師羅建平在社交平臺上回復:在接受媒體采訪中,已經主動說明支持單位,并將媒體采訪提綱和采訪視頻及時告知相關團隊成員。7月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其官方平臺上發表《科普|贊!新一代“飛天戰袍”正式上線!》一文,文末便有讀者提問:“請問,航天服是哪個大學承擔研制的?”對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微回復稱,“航天員中心研制的,部分高校參與了一點工作”。7月9日晚,湖南大學和湘潭大學相繼在官網發布了一則《湖南大學 湘潭大學聯合聲明》,指明湘潭大學參與項目的時間線,也強調當事人無論是在湘潭大學,還是在清華大學、湖南大學,一直沒有中斷對航天服的設計研發工作。
至此,該事件有關背景事實已經清晰,湖南兩所高校和幾位當事教師對核心事實并無爭議,輿情爆發在馬秋實朋友圈曝光之后,馬朋友圈言論則直指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的相關報道,從網絡上關于航天服爭議的搜索指數曲線同樣可以證實這一時間線索。據此,筆者認為,此次輿情直接誘因為主流媒體報道核心事實缺失,反映出部分從業人員職業行為失范。
航天新聞傳播有其強烈的政治屬性、較高的專業要求、強大的社會影響和嚴格的保密約束,在實踐中,所展現出的原生性、特殊性和復雜性是其他行業和領域傳播實踐活動不可比擬的,對從業者的政治意識、科技素養、紀律觀念和新聞倫理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由大向強快速發展、航天新聞傳播影響力持續擴大,有必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航天新聞傳播者的職業規范進行思考和探討。
強化政治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從來不是單純的業務工作,講政治是第一位的。航天事業托舉國之重器、宣示國家意志、展示國家實力,航天新聞傳播先天就區別于一般科技報道,自帶鮮明的政治屬性。作為新聞傳播從業者,必須把講政治作為第一位的要求,在選題中體現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敏銳性,在采寫中體現政治觀點、政治主張和政治鑒別力,具體地說,就是要從政治的角度捕捉新聞、按政治的要求取舍新聞、以政治的眼光打量新聞。從實踐上看,我國航天新聞傳播活動由黨和國家新聞輿論主管部門統籌,由分工負責重大航天工程和航天任務的主管部門,具體實施則由行業相關單位和新聞媒體共同承擔,從上至下有著嚴密的組織、周密的計劃和具體的指導,一舉一動必須服從統一的號令、口徑、節奏和尺度。由于環境條件特殊、采訪對象特殊、審稿發稿程序特殊,要求傳播者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鮮明的政治傾向,要通過新聞作品的思想性提升其指導性,視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信念,始終圍繞黨的政策方針、圍繞國家和軍隊的戰略意圖、圍繞有關部門的部署開展工作,牢牢把握輿論宣傳的正確方向和主動權。還要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避免因小失大,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此次“航天服設計歸屬權之爭”這一輿論事件中,如果新聞媒體能夠自覺站在載人航天工程大局上進行策劃,就會意識到此選題暗藏的風險。從傳播效能上看,航天新聞傳播作為一種“軟實力”,具有對外的威懾力和對內的鼓動力,傳播技術的進步、網絡媒體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的覆蓋面更廣、滲透性更強,不僅指向國際國內航天領域,還輻射領域以外的民眾、政府官員、首腦人物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可以在更廣闊的領域、更大的范圍、更高的層次上成為輿論爭奪最快捷、最有效的武器,在逆全球化和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加劇的形勢下,航天新聞傳播還承擔搶占輿論陣地的重要作用,要把宣傳航天強國實踐、展示航天人風采作為職責使命,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通過對大量航天動態的報道或突出某個問題或事件的宣傳,形成有利的輿論,為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思想輿論支撐。
提升科技素養。航天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能否形成、發布對社會有價值和影響力的新聞稿件,使航天信息傳遞給受眾,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傳播者發揮著主導作用,這一作用高度依賴于傳播者的專業知識結構。現代傳播活動對傳播者的知識結構有著很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多學科的知識,又要在某個專業有較深的造詣。航天傳播還具有科普的功能,向受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宣揚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讓受眾更加全面、科學地了解航天科技的發展,體現科學的某些基本精神,激發對科學的熱情,增長對科學的判斷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還要幫助受眾對航天科技的社會功能、與社會的復雜關系有一個全面科學的理解。比如,受眾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就很難理解什么是“推重比”“第一宇宙速度”“歸零”等,理解這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群,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而作為傳播者,必須用通俗形象的語言降低專業門檻,取消受眾的閱讀障礙。因此,在平時的采寫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積累與更新、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增強與業內專家的交流對話能力,不斷拓寬視野、開掘深度。由于很多重大航天事件情況復雜,不確定因素多,經常出現很多始料未及的情況,要求傳播者具備很強的分析判斷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例如,對一些航天信息和科技問題能辨別真偽,做出科學的判斷,當出現緊急情況時,能快速靈活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此外,哪些科技信息是真實可靠的、哪些科技信息是有推廣價值的、哪些科技信息是需要嚴格保密的,這些都需要傳播者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利用專業知識進行識別。如果《焦點訪談》記者能夠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科技素養,就不會在“航天服外觀工業設計”和“航天服設計”這一問題上貽笑大方。當前,我國航天事業正在加速發展,特別是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任務,從過去的“幾年一發”到如今的“一年多發”,民眾對航天信息的需求也從過去單純要求“成功”、獲取“情緒價值”,逐漸過渡到追求“科技價值”“信息價值”。應對如此變化,傳播者應著眼于航天科技快速、動態發展的特點規律,進一步加強傳播活動的整體策劃,把跟蹤航天科技發展潮流和適應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報道近期建設成就和長遠發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把基礎性技術的知識普及與前沿性技術的介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導向、牽引、推廣和促進作用。
發揚進取精神。航天低溫的液氫、液氧推進劑一經混合,就會產生最熾熱的火焰,航天新聞傳播既需要冷靜、客觀的科學態度,也需要熱情、執著的業務情懷。航天事件大都具有“原生性”,即事情的發生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事件發生和成果公布之前,媒體無法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到事件詳情,必須親臨現場抓取事實真相。尤其是大型航天事件、重要科技成果等,具有現場感、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國內外航天領域都有親歷式報道的成功案例。1990年12月,48歲的日本電視記者豐廣秋山同蘇聯宇航員一道乘宇宙飛船赴太空采訪,成為世界上第一名太空記者;1982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喜看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壯觀景象》,引起世界范圍內的轟動。這些重要的一手資料都需要到達現場,時刻關注事件的進展才能產生高質量的作品。由于航天事件都是史無前例的,更具新鮮性和唯一性,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它重要的新聞價值。事實上,“腳板底下出新聞”一直是我國新聞界的傳統,其中蘊藏著群眾觀點、眼見為實等一系列哲理和經驗。在任何情況下,傳播都必須以建立和維護媒體信源的可信性為基礎,航天新聞傳播的封閉性、保密性等要求并不能成為傳播者的“投喂”、發“通稿”的借口,必須深入一線,求真、求新、求實。傳播者應該盡可能披露新聞信息來源及其收集信息的方法,這樣受眾就能自己對新聞信息做出判斷和評價。在新聞生產中任何媒體的新聞生產者都不可以杜撰、歪曲或故意改變新聞事實,必須保證新聞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受眾。從業者一定要做到“眼勤、腿勤、耳勤、手勤、腦勤”,必須深入新聞現場親身采訪,除求證一般性的事實外,原則上不采用電話、網絡采訪的手段,這是新聞生產與其他文化生產的根本性區別。隨著大數據、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應用、社交媒體、問答社區、網絡直播、聚合類平臺、自媒體等媒介新業態不斷涌現,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方式、受眾對象都受到深刻重塑,客觀上要求傳播者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產出與航天科技發展相適應的高質量新聞產品。
遵循紀律倫理。航天科技事件、航天科技成果等因其政治性強、科技含量和信息價值高而倍受關注,這些內容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因此,要深刻地認識到航天科技信息的特殊性,傳播者對待此類信息,必須慎之又慎,從嚴把握,始終堅持“保密優先”的原則。這一原則具體表現為執行嚴格的采訪、審稿和發稿制度。首先,航天新聞的采訪必須嚴格按照工程和任務有關報道安排,依據受訪單位同意的計劃進行,采寫、拍攝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像稿件制品,要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審核。盡管我國航天新聞傳播的保密制度十分嚴格,但違反規定的問題仍時有發生。如1980年,我國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國外輿論普遍認為我國已經掌握了“多彈頭分導”技術,一些國家甚至還提出派人前來進行技術交流。當時新華社只是簡要地發了一條消息,可是北京某電臺卻播出了《天空奧秘壓桂冠》的廣播新聞,北京某報隨之刊登了長篇通訊,并配發了照片,將衛星的運行軌道、遙測頻率等關鍵技術和盤托出,造成了我國航天技術的重大泄密,給國家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在重大報道選題中,媒體爭時間、搶熱點無可厚非,但是在保證時新性的前提下,還應該遵循基本的行業規范。《焦點訪談》的此次報道雖然不是刻意炒作的虛假新聞,但由于對新聞信源缺乏嚴格考證,導致報道事實有失偏頗,削弱了權威媒體的公信力,引發了負面輿情,也是一次對新聞倫理的傷害,雖然未導致惡劣影響,但依舊給新聞工作者敲響了警鐘。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身處其中都應心懷敬畏,尤其是代表國家單位、企業、機構立場的官方媒體和賬號,更應該以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對待每一次發聲,以嚴謹認真的精神雕琢每一條內容。在法紀底線之上,傳播者還應保有對新聞倫理的追求。新聞倫理即出于自律的要求,以個體高度的道德感和責任心為準則,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價值共識以及價值規范。真實性、客觀性是新聞倫理的核心理念,也是航天新聞傳播的生命線,類似“工業設計署名權之爭”所表現出從業者功利化、淺表化傾向,必須在航天新聞傳播實踐中極力避免,在更新工作理念、手段方法、載體渠道、制度機制的同時,保持科學求實精神、守住法紀道德底線,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航天傳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