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參戰。此時,剛滿18歲的美國少年羅蘭·肯·塔沃里應征入伍。經過短暫的訓練,他被派往菲律賓戰場。1942年8月,塔沃里在與日軍的一場遭遇戰中不幸被俘,被日軍關押在中國奉天俘虜收容所(今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
塔沃里到沈陽的第一個冬天,就有大批戰俘死亡。冬天結束時,死亡人數超過200人。更糟糕的是,戰俘每天要做15個小時的苦役,飯食質量差、份量少。戰俘每天用木桶把飯食從廚房抬到營房,并由大家推選公正的人分發食物,其他戰俘排隊依次領取。
在饑寒交迫、生死未卜的戰俘營里,每個人都希望多分得一些食物,分食者似乎手握著眾人的生死大權。可先后推選出來的好幾個分食者,都在發放食物時與戰俘發生紛爭,斗毆現象時常發生,后來再也沒有人愿意去做“分配食物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戰俘通過投票推選塔沃里做分食者。
怎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呢?塔沃里為此徹夜難眠,他想到中學時期曾研究過中國文化,記得書上說過:“在上位的人,如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奉行;自身行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塔沃里悟透了“身正才能令行”的道理,明白該怎樣做了。
第二天,他在發放食物前,先在自己的飯盒里盛了一份食物放在木桶旁,然后照例分給其他人。他對大家說:“如果誰質疑自己得到的食物分量不夠,可以把我留給自己的這份拿走,把他認為少的那份留下來。”然而,幾天下來,塔沃里的飯盒從來沒有被人換走過。說起來連塔沃里自己都不敢相信,靠這個簡單的辦法,他竟將“分配食物”這個差事干到了戰爭結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俘們獲得了解放,塔沃里幸運地活了下來。1945年9月,塔沃里帶著在戰俘營染上的肺結核回到美國,斷斷續續在隔離病房生活了5年。后來,他的事業很成功,做過新聞記者,獲得1955年普利策新聞獎,還擔任美國新聞文化總署副署長、公共廣播公司執行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2014年,年過九旬的塔沃里,為牢記戰俘營里那段刻骨銘心的悲慘經歷,在得克薩斯州的公墓買下一塊墓地,并請人鐫刻好了墓志銘:分配食物的人。他自豪地說:“給整日饑腸轆轆的人分發食物,不僅讓我贏得了戰友的信任和尊重,更讓我懂得中國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
(摘自《少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