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雪亭
1905年,日俄這兩只虎狼動員近百萬的陸海兵力,在中國東北沿海大打出手,速射炮、機槍等新式裝備與全新戰術震撼各國。而作為主人的清政府只是乖乖地站在一旁看熱鬧,堪稱世界近代戰爭史上的“奇景”。
對此,有人這么解讀:大清丟人現眼不假,但國土保住了啊。所以算起來,輸了面子的大清其實是日俄戰爭的大贏家。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場“庚子國難”,八國聯軍端了北京城,清政府吐血咬牙簽下《辛丑條約》,可這奇恥大辱比起同時期的東北局勢,又算小兒科了。
八國列強之一、在《辛丑條約》里敲金分肥的沙俄,還趁火打劫,喊著“黃俄羅斯”的猖狂口號入侵東北,一路制造血案,更在占領奉天后強迫清政府簽訂《增阿暫章》,妄圖拿到東北的駐兵權。作為清朝“龍興”之地的東北地區,眼看就要變成沙俄的后花園。
如此危局下,剛受重創的清政府沒能耐跟沙俄叫板,只能忍氣吞聲地談判,同時求助其他列強調停。雖然清政府駐俄公使楊儒拼上老命力爭,使沙俄在內外壓力下答應了《交收東三省條約》,但條約執行到1903年,沙俄又耍賴,拒絕繼續執行。清政府除了敦促,幾乎已沒招可用。
而另一個鄰居日本比清政府還急。
早在甲午戰爭時,日本就把遼東半島當作囊中之物,可甲午戰爭后一場“三國干涉還遼”的鬧劇,逼著日本吐出了到嘴的肉。這次沙俄在中國東北吃獨食,日本哪能坐視?從1903年7月起,日本就與沙俄圍繞東北問題展開談判,雙方軍隊也劍拔弩張。剛在沙俄那里受夠了氣的清政府面對這場在中國本土開打的大戰什么也做不了。
當時清政府不單軍事、經濟實力損失慘重,更是處于被列強宰割的境地。按“利益均沾”的原則,大清各地都被列強劃分了勢力范圍,連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都駐扎著英、法、意列強的軍隊。西方各國不想看到日俄獨霸東北,更不想看到清政府借此雄起,所以,日俄戰爭爆發后,美國國務卿還特意致函美國駐華使館,建議清政府保持中立。
所以,清政府的中立既不是慫,也不是深謀遠慮的結果,而是在列強的淫威下乖乖聽話,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如此。
等日俄打得筋疲力盡,在列強的調停下開始談判,清政府依然被排斥在外。1905年9月5日,日俄雙方已達成《樸次茅斯和約》,清政府仍對此一無所知。直到三天后,清政府駐俄大使才在俄國報紙上看到和約的詳細內容。瓜分大清之地的談判,卻把大清踢在一邊,這“中立”很徹底。
當然,就《樸次茅斯和約》的內容說,日俄戰爭期間,雙方占領的東北土地都要交還中國。乍一看,大清也算贏家,但實際執行起來是另一回事。
“交還中國接收”是列強間妥協的產物,可到嘴的肉怎能真交出去?別看日俄戰爭分出了勝負,可以清政府的實力,卻是哪家都得罪不起——人家談好了,再把清政府招呼過來交接,其實就是逮著清政府繼續宰。《樸次茅斯和約》簽訂三個多月后,日本就逼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和《附約》,“交接”走了先前俄國在旅順、大連等地的所有特權。這就意味著,俄國固然撤軍了,但相關利益都倒騰給了日本。“中立”的大清除了名義上的接收,其實還是兩手空空。
清政府代表簽署《辛丑條約》
而且,借著日俄戰爭的威懾,日本還附加了許多特權,比如在東北十六地通商,經營奉天至安東的鐵路,在東北設置“鐵路守備兵”。特別是最后這條,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里,被日本鉆足了空子,成了他們建立關東軍的最重要法理。
單看這些,俄國之前在東北撒潑耍賴都沒拿到的好處,全被日本收入囊中。東北大地上的俄國狼沒趕走,又平添了日本狼,被宰割的命運依然沒變。這哪是輸了面子、贏了領土?簡直是全丟光。
再看日俄戰爭后五年清政府的一些無奈之舉,就知損失有多慘重。為遏制日俄侵略,1907年,清政府曾計劃修建新法鐵路,這么一件合理合法的事卻遭到日本的強烈反對。在日本的無理阻撓下,英美列國也表達了支持日本的態度,一條原本對東北建設有重要意義的鐵路就這么不了了之。修條鐵路都這樣難,何況其他?
1908年,清政府曾與美國的金融巨頭合作,計劃建立東三省銀行,以對抗日本的經濟侵略。但沒想到,由于美國和日本在對外擴張方面達成協議,兩國反而聯合干涉,使這一計劃成了空文。
建銀行、修鐵路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就這樣被日本卡死,《樸次茅斯和約》給東北帶來的危害可見一斑。
當然,也許清政府在這場戰爭里的“中立”,以及日俄戰爭后的種種受制狀態透著太多無奈。可再看看晚清官場越演越烈的腐敗之風,這樣的王朝哪有知恥而后勇的膽氣?
所以,在當時及后世的有識之士眼里,這場日俄戰爭哪是什么外交勝利,而是“弱國無外交”的深深悲哀。也正是這樣的悲哀,讓當時多少熱血未涼的年輕人警醒。
即將在美國成立機械公司、過上中產生活的青年華僑馮如,毅然變賣家產投身航空研究,成為中國航空業的先驅;目睹日俄戰爭慘狀的魯迅,憤然放棄醫學,走上另一條千難萬難的路……還有更多與他們一樣的人,看透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后,放棄舒適的生活,開始了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人生。所謂“外交勝利論”,是對那些英雄的褻瀆。
一個世紀后,回看日俄戰爭的前前后后,依然可以感受到落后挨打的痛,同時也能明白,是一種怎樣強大的力量,支撐當年那些仁人志士做出無悔的選擇。
(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