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紅
在美國歷史上62位副總統中,有14位成為美國總統,其中9位是在總統去世后接任總統的,而9人當中只有杜魯門和林登·約翰遜在繼任總統后獲得連任。真正在副總統任滿后參加競選上位總統的,只有區區5人:建國初期2人(亞當斯和杰斐遜),當代3人(尼克松、老布什和拜登)。
美國制憲者們對副總統一職的界定,既沿襲了殖民地時期的“正職官員不能視事時副職官員接替”的不成文傳統,同時又對其選舉方式、具體崗位職責語焉不詳。后來的憲法修正案,對這一灰色地帶進行調整,修訂主要圍繞副總統繼位以及出現選舉僵局的情況進行。
制憲者們大多有殖民地建設的經歷,也在獨立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在制憲會議上,他們對總統的選舉問題一再權衡,設計出選舉人團制度。早年的選舉中,副總統并不需要和總統來自同一個黨派,于是頻繁出現副總統和總統來自兩個政黨的情況。
來自不同政黨的總統和副總統分庭抗禮的情況,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新生的美國,很快出現總統、副總統無法選出的困境。1800年選舉中,杰斐遜和阿倫·伯爾獲得相同數量的選舉人票,眾議院進行了35次投票,都未能決出勝負。最終,漢密爾頓在其中做了工作,才打破僵局,讓杰斐遜當選總統,伯爾當選副總統。這次選舉僵局及1804年7月12日伯爾在決斗中殺死漢密爾頓的悲劇,催生了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
第十二條修正案規定,選舉人在各州投票時,給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各投一票,參選人需要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才能當選(這樣就避免之前“得票最多的為總統,次多的為副總統”的情形);如果總統候選人未能獲得法定票數,選舉總統的權力就被移交給眾議院,由眾議院對不超過三名得票靠前的候選人進行投票,此時各州有一票表決權。當選舉總統的權力被交給眾議院時,如果在次年3月4日前還沒有選出總統,就由副總統代理總統。
一個多世紀后,1933年通過的第二十條修正案第三款,代替了第十二條修正案中關于副總統繼位的條款。第三款規定,如果當選總統在規定任職開始的時間前已經死亡,當選副總統應成為總統;如果在規定的總統任期開始以前,總統尚未被選出,或當選總統不合乎資格,則當選副總統應代理總統,直到一名總統合乎資格為止。
對副總統接替不能視事之總統的安排,主要來自殖民地時期的經驗。在獨立戰爭前,副州長可以出席皇家北美各殖民地的州長會議。彼時,州長會議行使立法職能,充當各州上議院的角色。約翰·亞當斯熟悉這種安排,在他所在的馬薩諸塞州,便是由副州長主持上議院。這一傳統也沿襲適用到副總統繼位上面。
如果在副總統缺任的情況下,總統不能履職,又該由誰來擔任總統呢?美國法律一開始規定參議院臨時議長優先,后來改為國務卿優先,1947年才改為眾議院議長優先。
杰拉爾德·福特(右)和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他們是僅有的兩位未經總統選舉就接任正副總統大位者。
1963年,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身亡,林登·約翰遜接任后,再次凸顯了副總統缺位的問題。4年后,第二十五條修正案通過。其第二款規定,副總統出現空缺時,替補者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兩院各以過半數票批準后就職。
這項規定很快就被使用兩次,第一次是在1973年,尼克松總統任命杰拉爾德·福特取代辭職的阿格紐擔任副總統。1974年,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面臨彈劾而辭職,副總統福特接任總統,并任命納爾遜·洛克菲勒為新的副總統。福特和他的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是僅有的兩位未經總統選舉就接任正副總統大位者。
第二十五條修正案,還從側面賦予了副總統在特別時刻制衡總統的權力。其第四款規定,凡當副總統和各行政長官的多數或者國會以法律規定之機構的成員多數,向參議院臨時議長或眾議院議長提交書面說明,聲稱總統不能履職時,副總統應立即成為代理總統。如果總統也提交書面說明,表明自己可以履職時,他應恢復總統職位;如果副總統和行政機構成員的多數再次提交總統不勝任的書面說明時,則由國會決定這一問題——若參眾兩院均有2/3以上的票數認為總統不能履職,則副總統繼續代理總統,否則總統將繼續履職。
不過,后來的副總統不再出現早期來自不同政黨的情況。在競選時期和執政期間,正副總統的合作大于分歧,所以至今沒有出現副總統援引第四款罷免總統的情況。
早期的副總統,大多在北美獨立戰爭、憲法起草以及處理內政外交上立下汗馬功勞,在任期內積累了問鼎總統大位的資本;當所共事的總統任期期滿時,副總統有機會競選總統獲勝。到了美國現代,副總統大多是總統重要的顧問、執政伙伴和代表,到了當代還是國安會的法定成員,也不乏鍛煉的機會,但養尊處優久了,轉正的機會卻沒有增加多少。
對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政客而言,副總統職位缺少吸引力。歷史上不乏拒絕副總統職位的資深政客,如丹尼爾·韋伯斯特、亨利·克萊。第一任副總統亞當斯,把這個職位看作是榮譽職位,而他的上司華盛頓則認為,副總統是個和國會關系密切的位子,于是亞當斯成為美國歷史上在國會最為活躍的副總統。
早期的美國并不富足,不少總統上任時已經積勞成疾,而在安保制度強化之前的現當代,總統也是高危職業,這些情形都給了副總統被動轉正的機會。1841年,美國第9任總統哈里森就職1個月后去世,副總統泰勒接任總統,成為第一個根據憲法第二條就任總統的副總統。其后,又有副總統菲爾莫爾接替病逝的總統。1865年,林肯遇刺身亡,副總統安德魯·約翰遜接任總統。1881年,總統加菲爾德遇刺身亡后,副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接任。1901年,總統威廉·麥金萊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年僅42歲的西奧多·羅斯福接任,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1923年,總統沃倫·哈定病逝,副總統柯立芝接任。194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第四屆總統任上死亡,副總統杜魯門接任。1963年肯尼迪遇刺,副總統林登·約翰遜接任總統。
安保制度的強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總統遇刺概率,而且在現當代競選制度中,總統需要去各州巡回演講掃票,爭取支持,身體欠佳者既難以應付繁重的競選行程,也難以獲得選民的信任。這樣一來,通過漫長競選最終獲勝的總統,病亡和遇刺的概率大大降低,副總統被動接替總統的機會也就少了。然而,很多人接受副總統的位子,本身是無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因此,這樣無甚野心的副總統,日后通過參加大選成為總統的可能性也很低。
回顧歷史,美國倒是出現過一些品格和人生豐富多彩的副總統,比如有3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也有功高震主之人,如亞當斯作為開國元勛,被華盛頓邀請出任副總統,由于他比華盛頓早抵達首都,1789年4月21日,亞當斯就任副總統,比華盛頓宣誓就任總統提前9天。
1796年,華盛頓兩屆任滿,不愿競選第三任,聯邦黨便推出副總統亞當斯競選總統。在競選中,亞當斯以71比68票的微弱多數,擊敗“民主共和黨”推出的杰斐遜,成為總統。杰斐遜屈居副總統之位。
總的來說,美國副總統轉正的概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尤其是二戰以來,當了不多不少4年美國副總統的5人,都無法轉正。通過競選轉正的尼克松、老布什、拜登,恰好都當了8年副總統;可是,同樣當了8年副總統的戈爾、切尼,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