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利


一個月的學習時間很短暫,馬上就要結業了。在學習期間我們學習了泥塑的歷史、傳統泥塑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和歷史背景。幾位從業的大師結合自己從事泥塑的體會給大家進行了分享。學習期間我懂得了什么是傳統文化,一個普普通通的泥塑承載了多少民俗文化。
一、精神方面
泥塑,是一項大眾傳承于民間的藝術。從新石器時代到現在,一直是不可替代的角色。從圖騰到兵馬俑、漢墓陪葬泥人、陶器到各個朝代的廟宇造像,每一個作品都蘊含著先人那細心雕琢的精神,那做工的細膩無一不讓我們當代人為之贊嘆。每當我看到那些古代泥塑就好像看到了先人正在制作它的樣子,每一下都是那么精準那么細致,這時我會想這個泥塑蘊含著先人什么樣的思想、什么樣的故事。為此我在制作泥塑時都會學習先人們的那種精神,把自己的故事融入我的泥塑中去,更好地創新傳承。
二、學習前與學習后
學習實踐中,觀察力是泥塑學習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直觀、立體、形象是泥塑的重要特征。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受到電視、網絡的影響,從而忽視對事物的細心觀察,只注重是什么而忽視什么樣。因此,我從提升自己觀察能力入手,掌握觀察的方法,如整體觀察、局部觀察、細微觀察、自上而下觀察、由內向外觀察、由大到小觀察、由輪廓到特征觀察等,在觀察時記下區別,總結特征,為下一步的實踐做好準備。
作為一名非遺傳承者,我思考了很多。為什么鳳翔泥塑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傳承,而榆林“萬花泥塑”為什么就傳承不下來?是哪里出現了問題?還是我們的生活不需要它了?不是的。是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把一些好的傳統文化技藝沒有保留好,沒有跟上時代進程。作為一名從業者,作為一名“萬氏后人”,我有義務有責任把丟失的找回來研究、傳承、發展。發展泥塑、石雕文化是我們“萬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重要工作。兩者之間是互通的,也可以吸取剪紙、面花中的一些民俗文化,因為它們的文化符號是一樣的,可以運用到泥塑、石雕中間,把非遺更好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