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奎




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以及知識經濟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多年來,公共圖書館作為面向大眾免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有國家維護和資助,國家行政體制框架管理,內部的人員、資金、業務都有固定的管理方式。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6〕36號)出臺,不只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提出指導意見,更是對圖書館行業工作創新進行探索,對文化體制改革新路徑進行探索。
博物館行業近年積極挖掘文物后面的故事和歷史,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媒體上也會出現各類圖書館因裝修有特色成為網紅打卡景點,但一陣風過后就沒有后續了,公共圖書館更沒有現象級的圖書館熱。所以圖書館要保持對讀者的高度敏感性,加強對讀者閱讀需求的研究、分析、引導,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思維、新創意提高對全民閱讀的感受和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案例,探索服務新路徑和新方法;公共圖書館不能只強調按圖書館評估對標,在文化創新工作上力度不大,只是一味地強調公共文化的屬性,以至于大眾認為圖書館就是個自習室,就是個借書看書的地方,員工就是圖書的搬運工,影響力大打折扣。
一、圖書館文創開發的可行性、必要性
(一)古籍開發利用永遠服從于保護而居于次要地位,但這不等于文物古籍絕對不能或不應該開發利用,不應該服務于社會發展。事實上保護與利用并非水火不容,利用得好有助于保護,兩者完全可以彼此助益,形成正循環。不能讓文物古籍躺在倉庫睡大覺,守著金山要飯吃,要把豐富的文物古籍轉化成商品資源,反哺保護。文物古籍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人民在親眼欣賞和親身游歷中,感知歷史的燦爛,認同優秀傳統文化。不能看見商業開發就一味地反對,要從實際出發,鼓勵合理利用,有序開發。
(二)通過“文創+”點亮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提供多樣性的產品,成就高品質的文化體驗,促進高品質的文化消費。當前,人們已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讓文物古籍、地方文獻活起來,利用文化遺產向社會提供各種文化服務,不僅能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創造社會就業崗位。
(三)這些年文物古籍等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已成為發展的助推器,“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日益成為黨和國家持續關注的重要文化政策和老百姓掛在嘴邊的熱門話題。“文物古籍活起來”告訴我們,這些遺產能活在當下,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它們有著曾經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燦爛的現在,并且還要走向充滿生機的未來。
(四)文化文物場所成為國家客廳。近年來國家元首會晤經常選在文化遺產場所進行(例如G20峰會在西湖之畔舉行)。中國對外創新文化、文明交流方式,文博單位就更要提高文化創新建設水平。
二、現階段文創開發具體的概念和內涵
現階段文創開發管理部門提出要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推動文創開發,還提出要以社會效益為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對具體的文創產品開發的概念、種類、形式、標準、行業界定等都沒有具體說明,所以各個行業天馬行空,都將自己的產品形態定位為文創產業。
全國開發文創產品的學者和從業人員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和內涵都沒有清晰的定義,只是指出以文化為內容,以產品為載體,以創新、科技為手段,初步提出文創開發應具備推陳出新的概念。
三、文創開發的主體、形式、種類和授權范圍
根據相關文件,文博單位根據自身情況,依托館藏資源,結合人才配置,積極推動文創開發工作,鼓勵通過眾創、眾籌、授權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源、社會資本投入開發,拓展渠道。
文創開發主體的文博單位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參與的社會力量包括文創企業、高校、出版行業、動漫行業等。
當前各個文創開發單位結合自身行業進行開發,如復制古籍善本,開發文具用品、紀念品、禮品等比較初級的產品。拿圖書館來說,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明晰館內資源開發范圍、古籍可開發使用的程度、體制機制上哪些可以突破、經營收入的分配、經營主體的投資來源、人員管理體系的建設方法等。
四、具體突破方向的思考
(一)促進運行機制體制的創新和改革
文化領域的改革存在一些問題,究其原因是市場化程度不夠,公有制文化文物單位沒有完善內外管理協調機制,發掘自身文化價值;民營文化公司因受國民文化消費政策、文化消費習慣、文化產出比等限制,都投向來錢更快的房地產、實體消費行業等。
文創產業又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所以要由公有制單位培育大型、骨干文創企業,引導社會資源融合發展。陜西圖書館行業文創產業一定要打造行業龍頭,培育骨干文創企業,用新模式、新體制、市場化方式帶動行業整體發展,提供更多老百姓喜聞樂見、愿意消費的好產品、好服務。
(二)文創孵化基地(平臺)建設
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全國圖書館文創行業當前不管是學者還是產業從業人員對文創產品的認識都停留在古籍善本復制、文具用品、紀念品、禮品等層面,而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一定是新業態,是多行業催生的復合型新行業、新模式、新產品,這就必須進行集約化、融合性發展。根據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陜辦發〔2017〕30號),文化產業基地(園區)的孵化功能要面向小微文化企業和創業團隊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提供創業輔導、資源共享等服務。這就要求公共圖書館(有條件的大館)應加快文創基地(園區)的建設,精準定位,精致設計,精心服務,促進創意項目聚集化、集約化。
(三)文創產業和學術、科技的融合
圖書館不僅要提升圖書館專業的小圈子學術專業度,還要通過新文化消費設備、新文化創新模式,采用新傳播方式,產業化、市場化、藝術化、實用化地打造新的品牌、新的消費場景,引領新的學術消費習慣。只有盤活原始存量資源,按市場化手段,打造地域文化藝術中心、學術研究中心,才能真正做好文化創新工作。
文創作為新經濟業態,是我國現階段為數不多的促進經濟、文化、技術融合發展的新機遇,為催生新興業態提供了天然良好條件,不僅能帶動產業發展,還能反哺公共文化事業的短板,提升公共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服務方式。通過視覺藝術、設計創意、表演藝術、新傳播方式、數字出版等方式,利用新設備、新場景、新形式,結合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化消費,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公共文化工作,自然形成了強大的生命力。
(四)文創產業和資本的融合
文創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行業中小微企業居多,做大做強文創企業要有合理有效的股權、投融資框架和模式。一直以來,文化與金融的融合發展存在諸多難題,比如軟資產多、硬資產少,加之知識產權評估體系不健全,導致抵押存在難題,成熟的外源融資模式少。近年來,隨著政策紅利的釋放與資本的青睞,文化、金融融合動作加快,文化金融生態環境得到優化,文創產業與金融資本的融合發展顯現出新的趨勢。
文創產業和資本的融合要堅持年輕化的商業思維,要以專業性、資本化思維處理產業事務,不能以“文藝”思維處理現代產業事務。和資本的融合中不僅要涉及文創產業內容制作方面的投資,也要涉及硬件投資、技術服務類公司等方面的投資。對有發展潛力的公司,注重分析其發展現狀的同時,更要分析未來前景。陜西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創產業與金融資本融合的潛力巨大。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推動與提升文創產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將成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徑。
(五)人才建設
文創產業核心是人才。對文創人員實施股權、期權和分紅鼓勵,在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形成的股權、分紅權等方面加大激勵力度,對人才結構加以調整,人才配置加以優化,通過館企結合引進文創開發經營人才,建設兼備文化文物素質和經營管理、設計開發能力的人才團隊,保證文創產業健康發展。
五、結 語
新時期,國家在文旅融合方面加大培養新動能,構筑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的“全新”戰略力度。在此背景下,圖書館行業要依托自身特色文化資源,綜合運用文化經濟政策,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文化資源優勢轉向文化產業優勢,政府主導轉向市場驅動,努力開創文創開發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