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縱橫自有凌云筆,于蘇州工業園區,這支筆是創新。
27年前,中國與新加坡將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落地蘇州城東,取名為蘇州工業園區。于蘇州、于全國,都是一個創新之舉,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園區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創新”二字緊密相連。
27年春去秋來,園區連續五年獲得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第一名;步入中國高新區排名第一梯隊;占據江蘇自貿區半壁江山(江蘇自貿區實施范圍為119.97平方公里,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蘇州自貿片區為60.15平方公里)……這些成績讓蘇州工業園區成為了中國眾多園區中最閃亮的名片之一。
回頭來看,無論區域面積,自然資源乃至蘇州城市能級,園區都是一個有著明顯傳統發展模式“天花板”的區域,但其能夠一次次擺脫成長的制約,沖破“增長的極限”,刷新發展的高度,憑的是什么?
無疑,是創新,是持續不斷的創新,并將創新融入園區的血脈之中。
時代的機遇?? 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創新
在園區,有一個名為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簡稱“借鑒辦”)的機構,是園區各項先進理念和制度的發端。自1994年伴隨園區誕生的那一刻起,27年來,無論是規劃建設還是招商親商,無論是社會治理還是人才引育,許多貼上園區標簽的“新”事物都出自這里。
中新合作是一塊“金字招牌”。借鑒辦的存在,拉近了園區與新加坡的距離,讓這片新生區域,可以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到國際先進的城市規劃、發展理念、企業管理等等。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先規劃、后建設,先建地下、后建地上”的建設理念,“九通一平”的基礎設施,以及一系列的剛性約束機制,這些開發建設伊始便定下的高標準的總體發展規劃,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可謂少見,這種從新加坡身上學到的經驗,保證了園區發展建設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還有招商。園區一開始就放棄了“全民招商”或“每個部門下指標”的人海戰術,而是采取中新聯合招商,借助新方的國際化招商經驗和網絡,奠定了招商基礎。在園區招商局成立之前,區域招商任務基本上是由中新集團招商部來承擔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還曾派駐7人直接協助中新集團招商,同時園區也派出多批次人才到新加坡學習,培訓科目涵蓋投資促進、客戶服務、外商投資管理、商業談判等等。
不能忽視了這一重要舉措,在當時它就好比一個國際化窗口,新加坡通過相關渠道,將歐美非常優質的客戶引入園區,為區域外向型經濟騰飛注入活力,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園區的招商團隊不斷學習借鑒,為后來招商2.0——將世界“引進來”、3.0——讓園區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打好了基礎。
將新加坡“一站式”服務概念引入園區,并不斷升級;多次考察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后,成立園區公積金管理中心;借鑒新加坡“鄰里中心”社區商業模式,結合實際情況打造園區的“鄰里中心”社區商業品牌,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充分滿足了居民的基本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園區從新加坡系統“拷貝”了一整套成熟的經驗,不斷地消化、吸收、再創造,把它們從紙上落到地上,也成為園區在國內強手如林的開發區中后來居上、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
這些看似與創新沒有直接關聯的動作,卻為園區后來走向創新之城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以科學謀劃?? 有勇有謀支持科技創新
科學謀劃才能贏得先機。今天的成績,歸根溯源是園區在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才能讓那么多追夢人在園區,爆發創新創業的激情。
進入新世紀,外向型經濟如火如荼,但園區搶抓轉型關鍵期,布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用科技創新為未來打開了新局面。
先來說說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十幾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已經躍居全國第一梯隊,產業競爭力更是位居全國第一。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作為園區生物醫藥主陣地,行內、行外都已家喻戶曉。2007年開園的BioBAY,其籌備時間要追溯到2005年,彼時上海已經開始舉全市之力聚焦張江打造中國藥谷,一大批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在張江落地。既然上海張江已經吸引了諸多大企業落地,且從當時的環境來看,再想吸引國際巨頭落戶園區,不是不可能,只是代價必然巨大。
“大樹”搬不來,那就從“小樹苗”開始培育,園區開始大力支持創新型、創業型的生物醫藥企業發展。
2005年,中新創投(2012年更名為元禾控股)接到指令——籌備成立一家公司去開發一個生物科技園。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2007年7月,BioBAY正式開園,并迎來了首批10家企業入駐,這10家公司都拿到了中新創投的天使投資。
毋庸置疑,對于科技型創業企業來說,啟動資金是大問題。為了更好地助力科技企業起步,園區2001年便成立了首家創投企業元禾控股,并以“投早、投小、投長、投科技”為宗旨,20年來,不斷通過早期投資為園區培育三大產業集群增添“金色動能”。
一家創投機構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保證,一個生物醫藥產業園,再加上2000年開始建設的蘇州國際科技園以及2010年規劃建設的蘇州納米城,三大產業園作為科技創新載體,這在當時的開發區并不多見。這些無不考驗的是園區的眼光和思維,也體現著園區的魄力和勇氣。事實上,回顧園區的科技創新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布局都是充分考慮自身產業基礎和實力下決定的,可以說有勇,也有謀。
為企業發展服務?? 是園區的長情告白
有了資本,更要有資源。記者在采訪多位時任園區科技條線的相關領導時,他們都談到了冷泉港亞洲——冷泉港實驗室百年歷史上第一個海外分支機構。建于1890年的冷泉港實驗,被稱為世界生命科學的圣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至今已誕生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
2010年4月,第一屆冷泉港亞洲會議開幕,眾多生物界國際知名教授云集蘇州,也成為了園區生物藥產業實現“創新要素集群”的重大轉折點。如今回頭來看,冷泉港亞洲的入駐,不僅使得蘇州的創業企業可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同時活躍在生物醫藥產業前沿的華人科學家如王曉東、謝曉亮等更因為這一會議開始關注蘇州,還有不少科學家將各自的創新項目落地于此。吉瑪基因創始人張佩琢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都不用查冷泉港會議的日程,就知道什么時候又開會了,因為參會的客戶會同時上門交流。
集聚創新資源,支持創新發展,園區從未停下過腳步。
2019年,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正式掛牌,面積達60.15平方公里,體量占整個江蘇自貿區面積超一半,全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這打開了蘇州和園區新的成長空間,也為企業發展開辟了廣闊天地,這片秉承改革開放基因的土地吹響了奮進新時代的戰斗號角。
針對生物醫藥“一號產業”,蘇州自貿片區與時俱進進行了全產業鏈系統集成創新的探索。
給藥裝置在新藥研發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藥企常因給藥裝置在國內未注冊而無法進口,不得不延長研發周期。新冠疫苗爭分奪秒的研發中,園區企業艾棣維欣就卡在了這一難題上。好在,去年蘇州自貿片區創新推出了《進口研發(測試)用未注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辦法》,憑借這一政策,企業可以申請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所需的給藥裝置,專門用于研發(測試)。就這樣,艾棣維欣很快拿到了這一研發的“必需品”,目前企業參與研發的新冠病毒DNA疫苗正加速推進臨床試驗。
之所以能夠制定出如此精準的政策,要歸功于園區深耕生物醫藥行業,十余年來關注著企業發展的痛點和相關領域政策。
不僅是用有針對性的政策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8月24日,蘇州自貿片區第十五期自貿會客廳特別活動現場,專家、企業家、政府相關人員濟濟一堂,圍繞“雙循環”格局和“滬蘇同城”話題展開交流探討,共推蘇州自貿片區高質量發展。
作為蘇州自貿片區暢通政企溝通橋梁的重要舉措,截至8月底,自貿會客廳已成功舉辦14期活動,累計吸引261家企業、515人次參與,已成為片區企業合作伙伴、專家和管委會多方參與、腦力激蕩、協同創新的互動交流平臺。
一路風雨?? 一路凱歌?? 呈現制度創新之美
創新可以打開觀念新視界。如果說觀念創新是引領方向,那么制度創新就是道路建設,它使目標達成有了可行之基、可渡之河。
建立國際物流全過程可視化系統,將貨物在港口的動態信息查詢和船舶定位系統集成到一個云平臺系統,一次提交進出口貨運信息后,系統可自動將信息發送至海關平臺,免去人工反復發送確認的繁瑣和誤差,成本降低超60%,時效從傳統方式的1天提高到幾分鐘。
隨著助力“智慧物流”的跨境海運數據通道被打通,進出口企業的相關信息能借助通道直接對接日本海關、美國和加拿大海關總署,結束了以往需要經過貨代、訂艙代理、船代公司等多重環節才能報送到海關部門的情況。今年5月,這一制度創新成果被評為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
國務院“點贊”,是對蘇州自貿片區的肯定,也是蘇州自貿片區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又一次呼應。兩年來,蘇州自貿片區累計形成全國全省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100余項;其中,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等4項獲評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試點“最佳實踐案例”;25項在全省示范推廣,充分彰顯了園區發展的探索性、創新性和引領性。
兩年的建設成果在為片區打下了深厚根基、擦亮了鮮明“底色”的同時,也為未來的發展拋出了新的“航標”。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多重歷史性機遇疊加期,蘇州自貿片區已然藍圖在握、蓄勢待發。
依托蘇州自貿片區,未來園區也將持續聚焦產業創新、開放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積極借鑒探索、先行先試,全力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主動融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滬蘇同城”以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以營商環境的“軟實力”構筑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努力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一流自貿試驗區,成為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的征途中彰顯“園區精神”,貢獻“蘇州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