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1999年,顧明劍進入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里,他親眼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和遙感技術一步步騰飛的過程,未來,促進衛星遙感技術在各應用領域的“落地”會成為他工作的重點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落戶工業園區,將成為這創新征程的第一步。
選擇園區,一片舒適的創新土壤
2017年,上海技物所蘇州研究院落戶蘇州工業園區,2020年創辦的云遙動力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立,兼任蘇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和云遙動力總經理的顧明劍,就此開始了他的“雙城生活”。
兩地間一小時車程的快捷通勤距離,和園區雄厚多樣的產業基礎,是顧明劍選擇落戶園區的重要原因,幾年下來,他覺得在園區工作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舒適、踏實。
“我去過很多城市,有的地方讓人感覺比較擁擠,有的地方很大,但是生活不便利。在園區,每幾公里就有一個鄰里中心,這樣的規劃在國內是非常新穎的,很好地融合了都市的便捷和舒適,再加上園區政府的服務意識,讓創業者能夠更加腳踏實地進行開拓創新。”
蘇州研究院主要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在顧明劍看來,創新不可或缺的基礎,就是對目標的明確認知和扎實的技術積累,而這與園區一貫務實的作風不謀而合。
顧明劍說:“園區對于真正想創新創業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也確實帶領團隊展現了青年科學家們的鋒芒:去年,他拿到了園區領軍人才支持,今年,更是拿到了姑蘇領軍人才支持。
產業創新,讓航天遙感數據落地
衛星傳感器收集地理信息和遙感大數據,遙感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廣泛應用于氣象、海洋、測繪、環保監測等領域,但是在精細化和面向大眾的應用服務領域,仍因網絡帶寬、海量數據存儲和遙感算法成熟度等綜合影響,沒有得到充分應用。
顧明劍表示,蘇州研究院和云遙動力的情懷,就是通過遙感數據和云計算發展和應用服務模式相結合,實現數據、算法和行業應用的協調發展,通過打造衛星遙感數據產業鏈,在促進遙感數據在多產業的應用融合的同時,加快相關技術的迭代速度。
“想要打造這一全新的產業鏈,必須要求開發人員突破傳統算法開發習慣。”顧明劍介紹道,為此,中科院技物所開創性地采用了滬蘇融合的模式,進行科研人才的培養。
2018年,上海研究院設立了培訓基地,并讓蘇州研究院招攬的第一批職工,參與到培訓基地的項目研發當中,讓他們在項目鍛煉中學習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后,再回到蘇州研究院進行實習。
這樣的培訓模式既發揮了兩地的特色優勢,又能促進研發人員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成長。最初接受兩地培訓的人員中,已經有五六個人可以帶領團隊進行研發項目,現在,蘇州研究院已經在數字化裝備和衛星遙感數據應用領域,分別建立一支成熟的科研團隊。
創造未來,以耐心打造服務平臺
未來,蘇州研究院的目標是將上海技物所在紅外和光電儀器優勢在航天產業全鏈條的布局進一步拓展,打造更廣闊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發體系。
遙感數據本身到應用鏈條復雜,涉及數據預處理、定標、科學算法、行業服務產品,存在專業領域和行業部門交叉的特性,因此顧明劍選擇將 “產業數字化”中的遙感云計算基礎底座作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未來,蘇州研究院與孵化企業一起,將搭建一個遙感數據云計算平臺,依托上下游遙感技術和資源,構建一種既可商用又可用作科研的“云上數據服務市場”,讓更多的數據使用者可以交換應用需求和提供“痛點”解決方案,從而實現衛星數據、算法研究人才、運營平臺與行業和企業皆大歡喜的“全贏”。
憑借蘇州研究院敢于拓新的觸碰精神,和園區鼓勵創新創業、支持務實精神的態度,顧明劍對這條長鏈科研路有著十二萬分的耐心和信心,他說:“雖然這個研究項目見效比較慢,但我們心中有一個明確目標,經過對產業的摸索和平臺的初步搭建,未來三年,大家或許能看到蘇州研制的遙感衛星發射升空,或者某項國家重大任務中出現了蘇州研究院的身影。未來,我們期待發揮自身集聚效應,在園區形成航天航空產業的聚集,讓更多科學家的創新夢想,在園區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