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鳳儀
回首蘇州工業園區27年的創業路,創新基因厚植于這塊土地的肌底中,創新動力澎湃在這塊土地的血脈里。在蘇州市委黨校經濟教授李靜會眼里,園區可謂將銳意創新的精神風貌和開放、開拓、不拘一格的現代意識體現得淋漓盡致。
“城市規劃、產業發展和營商環境等方面,都體現了園區全方位發展的態勢,且又在符合國情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把經驗理念再次創新后,向外輸出。”李靜會說。
園區規劃,規劃建設的典范
第一次走進蘇州工業園區時,李靜會就被她所驚艷,園區的社會、環境與現代化工業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關系,被安排得協調統一、完美有序。她盛贊:“這樣的園區,中國少有,世界少有。”
園區城市規劃思想之新穎、手法之先進,即使對城市規劃一點不懂的人也能感受得到。傳統的社區居民生活服務設施是“天女散花”式的“散落”在路邊,而園區則借鑒了新加坡經驗,建立了鄰里中心,所有社區服務、社會服務設施等都集中在一起。“雖然如今大家在園區的社區內生活,都覺得‘習以為常’。但當時鄰里中心建立起來時,大家都覺得十分先進。”李靜會回憶。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園區在開發建設初期就備受重視。“大規模啟動開發建設之前,園區就制定了方向性的發展戰略和規劃藍圖,明確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李靜會認為“有藍圖可依”是園區能保持城市規劃建設高水平和高標準的基礎。
曾經的規劃藍圖與園區現在的實際模樣十分接近,這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是罕見的。“怎樣規劃,就怎樣建設,因為園區一開始就做到了超前規劃,堅持了‘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這些建園的基本原則,無論領導換了多少屆,園區發展總體規劃都沒有變。”
發展至今,園區已成為國內外園區規劃建設的典范。“現在國內許多地方將蘇州工業園區這種在地面建設之前,也將先把地下工程‘一步到位’的開發經驗都運用到自己的開發區建設上。”李靜會說。
“多條腿”走路,打造產業發展高峰
作為中新兩國共同開發建設的現代化新城,園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現代化大都市建設的人才隊伍,李靜會把這一切歸功于園區“高度發展的眼光”和“圓融”精神。
“在產業發展方面,園區在兩國合作的基礎上,以高度的發展眼光,將人才、平臺、資金、服務等融合,使之產生集聚。這也是新加坡城市發展經驗中國化的體現。”
在園區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李靜會認為,2007年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節點,發展力度大、布局早,助力產業“高原”再攀“高峰”。“2007年,園區加快邁入以內涵增長為特征的全面轉型升級重要發展階段,緊緊扭住產業轉優化升級的‘牛鼻子’,啟動了科技領軍人才工程,致力于在全球范圍集聚高端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構筑起園區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顯而易見,始終堅持以高層次人才支撐高水平發展,已成為園區發展的重要特色,也是園區成功的關鍵之一。
在李靜會看來,形成人才集聚與產業升級良性互動格局,是園區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的一大特點,“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來帶動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新興產業為載體進步集聚更多人才,這已成為園區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27年間,園區產業的成長令李靜會驚嘆。園區產業發展覆蓋了工業、通信、信息技術、交通、教育、醫療、金融和生活消費等領域。“這種全方位的產業鏈發展態勢,不僅豐富了園區產業生態,還形成了良好的輻射效應,園區是‘幾條腿在走路’。”李靜會評價。
氤氳著創新要素的營商“生態圈”
優質的親商服務是“園區經驗”的重要內涵,也是園區的“金字招牌”。親商服務的理念在園區發展之初,就已深深植根在這塊沃土上。“在園區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企業是主體,政府能做的就是給它們充分的‘陽光雨露’,幫助它們茁壯成長。”李靜會說。
從新藥個數、資本集聚的數量和人才密度來看,園區算是中國最好的生物醫藥重鎮。生物醫藥作為創新最為集中的行業之一,研發一類新藥,需要突破種種技術壁壘,要近10年的創新才有可能研發成功。
“不同于傳統項目的招引,引進生物醫藥這樣具有高度專業性的項目,政府不僅要擁有前瞻性的眼光,更要有專業知識,能從無數的項目中‘大浪淘沙’,選出真正具有高成長性的‘好苗子’。”
李靜會表示,科技企業需要的扶持不僅是傳統的土地、稅收減免等,更需要人才的引進、金融杠桿的運用和相關產業的配套政策。覆蓋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鏈”便順勢而生,“從人才供給、平臺支撐到政策集成、資本匯聚……都圍繞著一條產業鏈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個創新要素不斷集聚的營商‘生態圈’。”
“信達生物落戶園區時,只有幾個人,但園區政府二話不說,批復了108畝土地。從政府幫忙出資代建研發生產基地,到一系列‘店小二’式貼心服務,信達從當初的一間辦公室、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已經成長為中國生物制藥產業的頭部企業。”
當問及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密碼是什么?李靜會說:“正如金雞湖畔的那座‘圓融’雕塑所表達的‘借鑒、創新、圓融和共贏’園區精神一樣,園區的骨子里藏著富而思進和靜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