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科技創新,是以科學發明發現、科技創新合作、科技成果傳播等為主要途徑,通過科學研究的首創性、突破性應用,策動新科技新產業發展方向,占據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才能形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競爭優勢?!笨偨Y園區多年來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累積的強大發展勢頭,蘇州大學東吳智庫研究員屠立峰這樣說道。
創新基因打造一流高科技園區
一個地區或城市高新企業的數量,是區域總體經濟實力、增長潛能與產業結構領先程度的綜合體現。截至2021年6月,工業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931家,占蘇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的20%,發明專利授權量更是占到了全市22%。這不僅能看出園區當下的創新能力與綜合水平,更能直觀體現園區對于創新的重視程度、企業創新潛力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勢頭。
進入21世紀后,紐約、倫敦、東京、舊金山、新加坡等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功能內涵發生了變化,它們憑借雄厚的科技資源、豐富的人才儲備、通達的市場傳播、完善的配套服務、優越的生活環境,在全球創新體系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科技創新、產業變革的關鍵策源地,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格局轉化、全球科技競爭成敗、全球產業布局調整的重要力量。
為打造符合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定位的營商環境,園區也以一貫的優化創新理念,持續為企業營造著最適宜創新創業的土壤。其中,讓屠立峰印象最深刻的,是試點高端制造全產業鏈保稅模式改革。
園區政府順應集成電路產業鏈發展趨勢,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信用管理為基礎、以信息監管為手段,對產業鏈中關聯度高的企業實施整體監管、全程保稅、便利流轉。這一改革促進了企業進出口大幅增加,增強產業抗風險韌性,提升了產業鏈基礎能力,暢通了產業鏈循環發展。目前,試點企業均不同程度選擇在片區增資擴產,產能實現了翻番。
創新鏈條深化一體化發展
二十多年來,園區放棄單一發展工業的模式,著眼于“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的定位,按照“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既保持了城市規劃建設的高水平和高標準,也有效支撐了創新思維的延續。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工業園區也正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深入推進實施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部署?!皥@區經驗”告訴我們,要用好當地的科創資源和優勢,就必須在科研體制機制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園區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簡政賦能,各類主體積極參與,形成了既能充分承載國家意志,又能有效對接市場需求,能真正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科技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的創新基因。
在園區打造“2+3+1”特色產業體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以及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的過程中,創新基因也使園區創新創業表現出明顯的特征:企業成為驅動創新引擎的中堅力量;創新資本“雪中送炭”,緩解小微企業找錢難;一流的營商環境成為適合創新企業成長的沃土;創新政策讓企業“生得快”“長得好”。
在強大創新基因支撐下,園區已經累計培育獨角獸及獨角獸(培育)企業86家,科技創新型企業8000多家。完整的創新鏈條和研發配套產業體系,夯實了推進創新城市建設的基礎。
創新思維應對時代變化
如今,園區產業已經形成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創辦高科技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鏈式效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特色也逐步漸顯,但我國當下正面臨者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屠立峰認為,園區需要適當調整創新思維,實現“五個轉變”。
一是從應用研究為主向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并重轉變;二是從集成創新為主向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并重轉變;三是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變;四是從獨立創新向協同創新轉變;五是從研發中心向研發、轉化和擴散中心轉變。
屠立峰相信,在園區深厚的創新土壤下,通過園區政府大力支持加快基礎研究力量布局,加大前沿創新和底層技術、關鍵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投入,園區必將涌現和吸引一大批新興科技企業和具有自由探索精神的科學家。通過對青年科學家的培育和新知識、新理論的的打造催生,園區可以形成有生命力、自主可控的創新突破,打造新技術、新產品的開拓地。
未來,園區必將有更大的能力,加快促進長三角區域創新元素加速融合,更大范圍地謀求科技合作,帶動其他地區形成面向全球的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價值鏈體系,打造新技術、新成果、新產業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