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名 文獻 入選理由 文章摘要1 許小峰,張萌:氣象科技發展歷程的若干回顧及啟示,4卷6期2 陶祖鈺,趙翠光,陳敏:談談統計預報的必要性,6卷1期3 方宗義:氣象衛星發展歷程和啟示,4卷6期4 楊萍,王邦中,鄧京勉:二十四節氣內涵的當代解讀,9卷2期5 孫健,李偉華:英國氣象服務,1卷4期6 鐘琦,張萌:極鋒理論—長波理論—數值預報的發展和內在聯系,3卷1期7 沈文海:從云計算看氣象部門未來的信息化趨勢,2卷2期8 賈朋群:回望2018——七大脈絡彰顯氣象科學持續發展的動力,9卷1期9 彭啟明,曾鴻陽,賴忠瑋:防災事業產業化之發展策略——以臺灣氣象產業為例,2卷1期10 郜吉東:丑紀范先生關于資料同化的學術思想探討和回憶——寫在丑先生80華誕之際,3卷5期該文被丁一匯院士撰寫的《氣象百科全書綜合卷》開篇文章引用,數據庫被引14次本文為北京大學陶祖鈺教授主持的“談談”系列文章中的一篇,作者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氣象學基本概念,數據庫引用13次文章全面介紹了全球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和應用情況,獲得較高影響力,數據庫被引22次。發表僅1年多,下載量達到840次,位居所有已發表文章第14位,是干部學院科研項目成果在本刊的成功展現。作者在本刊發表了一系列氣象服務相關文章,其中對發達國家氣象服務模式的介紹內容詳實,為“論壇”欄目建立了良好的參考范本。作者是學院一線教師,在與丑紀范院士進行經驗交流后從基本概念的角度梳理了氣象基礎理論發展之間的聯系,是教學相長的典型成果,文章得到丑院士親自批改作者是氣象部門信息領域專家,較早將大數據、云計算應用到氣象行業,數據庫引用26次被《中國氣象報》整版轉載,是支持刊物信息研究特色的標桿式作品本刊首次刊登的來自中國臺灣省作者的投稿,介紹了我國臺灣地區氣象產業發展特點作者為美籍華裔科學家,作者結合自身經歷,回憶了其跟隨丑紀范院士學習的經歷,同時梳理了丑院士在資料同化領域的杰出貢獻,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老一輩學者的敬仰之情和終身受益的體會。大氣科學與其他自然學科一樣充滿著未知,這就需要有一批又一批的學者為之前赴后繼,不斷積累經驗、開拓創新。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16世紀的伽利略,再到現代氣象學之父皮葉克尼斯、“芝加哥學派”創始人羅斯貝以及數值預報的點火者查尼、馮?諾依曼,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研究領域中的扎實推進,都最終在大氣科學發展進程中留下了堅實的烙印。當這些精英學者組成的學術團體為某一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或奠基性的工作時則可將其稱之為學派,因此在大氣科學的發展史上,能夠被稱為學派的,也是被廣為認可的只有兩個,即以皮葉克尼斯父子為首“挪威學派”(又稱卑爾根學派、北歐學派等)和羅斯貝創立的“芝加哥學派”。統計預報的性質屬于歸納法,統計是歸納的數學手段。統計預報可分為相關法和相似法兩大類;相似法又可分為直接相似法和分型相似法兩類。統計預報的特點是不預設物理條件。無論時間間隔多長,只要前后兩組數據之間表現出有足夠的相關性,就可以把前一組數據當作預報因子來做預報。瑞典數學家、作家安德烈斯的一句話:用數據說謊容易,但是用數據說出真相卻很難。這就是說統計預報也必須講“道理”,不可盲目。“假設不能算是科學,假設只有通過預測得到檢驗才能成為科學?!币簿褪钦f,中長期預報和氣候研究中的統計結論,都要經過預報檢驗才能成立。氣象衛星從誕生到現在歷經了53年,以美國為代表的極軌業務氣象衛星已進入第五代,靜止氣象衛星也已進入第四代,大約每10年就進行一次更新換代。其他國家的情況大體相當。氣象衛星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目前通過星上遙感探測器波段、探測通道、極化、掃描方式和主、被動遙感等方式的選擇和衛星姿態與軌道等的選擇,已經實現了對地球大氣氣象要素的三維探測,大氣成分探測,大氣中云和氣溶膠物理特性探測。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二十四節氣從黃河流域擴展到中國各個地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勞動人民根據當地特點,對二十四節氣進行地域性改良,使其具有了強大生命力。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和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對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生態觀等多個方面都有很多啟示和借鑒意義。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敬畏、繼承和創新,并與時代發展特點相結合,并合理地加以利用,必然能夠更好地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英國氣象局是一個執行機構。站在政府的角度,采用這種以貿易基金的形式提供資金,使氣象局的服務與利益掛鉤的管理模式有如下優點:一是政府管理簡單;二是氣象局必須為各政府部門做好服務才能獲得好的收入,氣象局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三是允許氣象局開拓服務市場,有利于氣象服務惠及百姓以及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從用斜壓不穩定理論解釋氣旋波的產生,到羅斯貝的長波理論(長波理論重要基礎是準地轉理論)推導出大氣高空的長波是渦旋波,從而把原始方程變成了正壓渦度方程,最終取得了數值預報的成功。這就是極鋒理論到長波理論再到數值預報成功這一發展脈絡的內在學術聯系。云計算的理念、方法在氣象部門的適度引入和有效普及應用,將有可能極大地簡化基層氣象單位的業務工作環境,真正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和業務工作的專業化分工,完成氣象部門信息系統架構的最優化調整和合理配置,徹底擺脫一直存在的無序、混亂、低水平重復建設等負面現象;極大地降低創造性工作和日常信息化工作的初期成本和過程成本,從而釋放出被高昂代價所壓制的寶貴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剛剛過去的2018年,全球氣象界在看似波瀾不驚形勢下,實際上在醞釀一些根本的改變。20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年,這一時刻讓很多學者反思那場戰爭因對氣象信息的需求帶來的對整個學科的推動,尤其是回顧自一戰期間英國學者理查孫嘗試手工數值天氣預報之后100年來氣象科學的進步,更是百感交集和對未來有了更多期待。臺灣是全球最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之一,防災的投入目前是以公務部門為主體。作者闡述了臺灣防災產業的現狀,介紹了日本、美國防災產業的成功經驗,并以臺灣氣象產業為例對未來防災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展望。丑紀范在《天氣數值預報中使用過去資料的問題》一文中,將數值預報方程中未曾觀測到的物理量,通過使用蘊含著這種量的歷史資料來加以考慮,給出了實際可行的使用多時刻資料的短期數值預報模式。這一提法當時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和這一思想類似的研究直到1969年才由美國的著名氣象學家,也是數值天氣預報的創始人之一的Charney等提出。丑先生和他的老師顧震潮先生以及他們的研究團隊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對此做了系統的研究,寫出了論文并開始做數值試驗,比美國相似研究的提出要早近10年。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3期